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6-11-03 10:48王立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5期
关键词:临床价值

王立宁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实施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68例接受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观察组对患者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功能缺损改善有效率为79.41%, 对照组50.00%;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轻度缺陷占76.47%, 对照组占47.06%;观察组中度缺陷占20.59%, 对照组占35.29%;观察组重度缺陷占2.94%, 对照组占17.65%;观察组生活质量总体评分结果为(59.7±7.1)分, 对照组生活质量总体评分结果为(48.4±7.9)分。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明显, 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临床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197

急性脑血管病在临床的发病率非常高, 并且有着较高的残疾率以及死亡率, 仅有约75%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能够存活下来, 同时存活的患者大都会存在程度不同的各类功能障碍, 主要有失语、吞咽障碍、偏瘫以及痴呆等,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明显影响[1]。除了临床治疗,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 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研究主要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参与研究,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观察组男19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63.7±8.3)岁, 其中20例为脑梗死, 14例为脑出血;对照组男18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64.1±8.5)岁, 其中19例为脑梗死, 15例为脑出血。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较平稳, 均为第一次发病, 都没有出现意识障碍, 病变位置都在颈内动脉供血区。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都给予中频电治疗, 选择BA2008-Ⅱ型中频电疗仪, 采购于北京奔奥公司。在患者瘫痪侧肢肌肉的起端和止端放置电极, 依照患者病情变化将电极放置点随时更换, 电流强度控制在患者肌肉出现收缩为准,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密切观察,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治疗时间为20 min/次, 治疗2次/d。

1. 2. 1 对照组另外选择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 如果患者为脑梗死, 给予扩容、抗凝、抗血小板凝聚、稳定血压、降纤治疗, 帮助患者改善微循环, 加速患者的脑细胞代谢进程;如果患者为脑出血, 给予提高脑细胞代谢、脱水、稳定血压、降低颅压等治疗。

1. 2. 2 观察组除了给予中频电治疗以及常规神经内科治疗, 另外给予早期介入康复治疗, 被动活动患者的四肢以及关节, 避免患者肢体发生变形, 避免关节发生挛缩;帮助患者进行翻身训练, 具体可以进行坐位训练以及桥式运动, 结束坐位训练后, 开展坐位平衡练习, 奠定后期下地活动的良好基础。接着开展站位、站立以及坐位练习, 最后开展上下楼梯练习、步行练习等, 进行练习1次/d, 时间为30 min/次。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 3. 1 评价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功能情况, 选择神经缺损功能评价量表(NIHSS)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 功能缺损越严重。结果分为以下几类:基本痊愈:评分下降>90%;显著进步:评分下降45%~90%;进步:评分下降18%~45%;无效:评分下降<18%。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

1. 3. 2 评价两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 选择Ba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价, 总分为百分制, 结果分为以下几类:重度缺陷:评分结果为0~20分;中度缺陷:评分结果为50~70分;轻度缺陷:评分结果为70~95分。

1. 3. 3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选择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量表进行评价, 其中包含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角色功能四个方面的内容, 评分结果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神经缺损功能比较 观察组基本痊愈患者有17例, 占50.00%, 对照组有10例, 占29.41%;观察组显著进步患者有10例, 占29.41%, 对照组有7例, 占20.59%;观察组进步患者有6例, 占17.65%, 对照组有12例, 占35.29%;观察组无效患者有1例, 占2.94%, 对照组有5例, 占14.7%。观察组功能缺损改善有效率为79.41%, 对照组为50.00%,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观察组轻度缺陷患者有26例, 占76.47%, 对照组轻度缺陷患者有16例, 占47.06%;观察组中度缺陷患者有7例, 占20.59%, 对照组中度缺陷患者有12例, 占35.29%;观察组重度缺陷患者有1例, 占2.94%, 对照组重度缺陷患者有6例, 占17.65%。观察组轻度缺陷患者多于对照组, 中度缺陷和重度缺陷患者均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角色功能评分结果为(65.2±

8.6)分, 对照组角色功能评分结果为(51.7±7.1)分;观察组心理功能评分结果为(63.8±10.5)分, 对照组心理功能评分结果为(52.6±8.9)分;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结果为(60.1±10.5)分, 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结果为(45.1±7.8)分;观察组社会功能评分结果为(50.7±10.1)分, 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结果为(36.4±6.8)分;观察组生活质量总体评分结果为(59.7±7.1)分, 对照组生活质量总体评分结果为(48.4±7.9)分。观察组各项功能评分以及总体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具体指的是短时间内突然发作的脑血管循环障碍, 部分患者是由于脑血管突然栓塞造成, 部分患者会由于脑栓塞导致缺血性脑梗死, 甚至还可能由于脑血管破裂而出现脑出血症状[3]。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主要伴发症状包括失语、眩晕、肢体偏瘫以及呛咳等, 严重的患者可能由于昏迷出现死亡现象, 选择药物方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损害机体的程度, 然而无法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对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以及神经状态有重要意义。康复治疗应用的理论基础为大脑功能的重组理论和大脑可塑性理论, 以此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目的是帮助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重建, 使大脑的可塑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4]。另外,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应用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具体病情状况进行治疗方案的制订, 运动疗法是其主要内容, 运动诱导来自关节感受器以及皮肤中的信息输入大脑中枢, 大脑对信息进行接收后则会出现传输性活动, 加速重组大脑皮质, 从而帮助恢复患者运动功能[5]。

观察组治疗后功能缺损改善有效率为79.41%, 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观察组轻度缺陷占76.47%, 对照组占47.06%;观察组中度缺陷占20.59%, 对照组占35.29%;观察组重度缺陷占2.94%, 对照组占17.65%;观察组生活质量总体评分结果为(59.7±7.1)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48.4±7.9)分,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用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 效果明显,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状态,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芳, 于灵灵, 王德俊, 等. 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8):1996-1997.

[2] 杨欢, 丁苗苗. 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26):233-234.

[3] 陈启明, 肖林, 王娴默, 等.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9):43-45.

[4] 乔丽丽. 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 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2):27-28.

[5] 苏蕙茹. 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复指导及训练措施. 河北医药, 2011, 33(5):788-789.

[收稿日期:2016-06-20]

猜你喜欢
临床价值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胸腔镜在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钼靶X线联合CT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胆结石的临床体会
持续性人文关怀在ICU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布地奈德联合华法林钠对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价值评析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检测的临床价值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