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预期非均衡问题研究

2016-11-07 01:49黄正新邓昊赟
财贸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陷阱货币政策预期

黄正新  邓昊赟

(广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非均衡问题研究

黄正新邓昊赟

(广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总的来说,公众的通胀预期是一种有限理性的适应性预期,呈现为非均衡与波动性,并具有常态性、适应性、波幅逐渐收窄等特点。在中国,近年来呈现出两个连续型、两个间断型通货膨胀预期陷阱区域。货币政策时间非一致性在中国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现实性,年GDP计划增长率与年计划通胀率对通胀预期偏差产生显著的影响,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目标在引导居民通胀预期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波动的主导诱因。

通胀预期非均衡;预期偏差;货币政策时间非一致性;货币政策预期管理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回顾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重要宏观经济问题依然是稳定合理通胀水平与保持适度经济增长。但保增长与稳价格二者之间的短期非兼容性,使得人们难以通过经典的菲利普斯曲线找到货币政策的临界点,将通胀预期变量及其非均衡理论的引入使得该问题研究变得别有洞天。通货膨胀预期均衡是指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要同实际通货膨胀大体保持一致。国外研究表明,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非均衡异动是现实通货膨胀波动的直接诱因,通货膨胀预期陷阱就是最典型例证。科学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当前通胀预期非均衡问题,正确引导和管理公众的通胀预期,克服货币政策时间非一致性,稳定通货膨胀是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

国外关于通胀预期非均衡问题的文献较多。Keynes(1936)最早提出了预期及不确定性理论,它是预期非均衡性分析的理论先导。Chari et al.(1998)、Christiano et al.(2000)等相继提出了通货膨胀预期陷阱假说: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迫使央行提高实际通货膨胀水平,最终使经济落入通胀预期陷阱。该理论明确了研究通胀预期非均衡的重要性及中心内容,并能够合理地解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滞涨现象。不少文献运用理论模型来研究通胀预期陷阱的多重均衡动力学及影响因素。Morris et al.(2000)对多重均衡的理论基础进行重新审视,认为经济主体的预期同多重均衡模型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是小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也将具有不确定的行为的非均衡性。Armenter(2008)提供了一些证据来支持通货膨胀动力学假设,就是在高通胀的197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陷入了预期陷阱,其将多重均衡定义为“预期陷阱”,即货币当局将会被迫去确认私人部门的通胀预期。Armenter et al.(2006)用一种可控模型研究相机抉择下的货币政策,在解释美国低增长和高通胀的经济现象时指出,当通货膨胀率在2%附近和超过10%时,所有的模型参数都将落入马尔科夫均衡(即通胀预期非均衡)。Christiano et al. (2000)则认为,预期陷阱假说有助于解释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高通胀,特别是开始于1973年的物价飞涨,但假说并没有指出何种改革措施可以避免通胀预期自我实现的上升。国外文献还对通胀预期非均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与实证。Kydland et al.(1977)的经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研究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Christiano et al. (2000)针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通胀率飞涨,提出预期陷阱假说,即美联储被迫不惜违背稳定物价的承诺,超越公众的通胀预期来制造高通胀,最终导致成本推进型预期非均衡的产生。Arseneau(2004)分析了在新凯恩斯学派开放经济模型中,将会以预期陷阱的形式产生多重均衡状态。Albanesi et al.(2002)在货币政策灵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重马尔科夫均衡模型,认为通胀预期非均衡是由于政府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所引致。Armenter(2008)认为,在通常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完全灵活意味着预期陷阱的存在,如果通货膨胀必然带来福利损失,那么货币当局将会被迫掉入去确认公众高的通胀预期的陷阱。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承诺的福利评估不应只局限于最优政策的时间一致性属性这一方面,即使最优货币政策是时间一致的,它也可能只是众多均衡之一。另外,Christiano et al.(2000)认为,工人对工资增加的预期、企业对利润增长的预期也是通货膨胀预期非均衡的动因。Albanesi et al.(2002)建立一个标准的货币总体均衡模型,从理论上发现总是存在着预期陷阱,更有趣的是,太阳黑子也有可能带来马尔科夫均衡。西方文献就解决通货膨胀预期非均衡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Benhabib et al.(2001)认为,由于产生了多重均衡,规定名义利率为通货膨胀率的增函数将引起不稳定性,未来旨在评估货币政策稳定性的研究,应将名义利率的变化传输供给渠道考虑在内。Basso(2009)用微观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政府的有效决策方式,认为委托方式能够解决货币政策时间非一致性的问题。Bergstrom et al.(2009)发现多重均衡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提出了在特定效用函数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多重均衡价格问题的有效方法。

国内文献就通胀预期波动的特征以及通胀预期波动的不确定性展开了研究,为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李拉亚(1991)指出,通胀预期具有黏性的特征,预期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偏差而不会迅速做出改变;但在长期内预期基本是正确的,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只存在随机误差。肖争艳等(2004)将中国人民银行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的通胀预期定性数据转换为定量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并研究了通胀预期的长期和短期性质,认为总体预期没有出现系统性错误,但是由于长期中预期物价水平的认知偏差存在自相关,带有一定的适应性预期的痕迹,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全林(1999)认为通胀预期的不确定性比高通货膨胀更能造成对经济增长的危害,提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保持通胀预期稳定的建议。李红梅(1996)通过引入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采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估计了中国1985—1995年初所发生的通货膨胀以及可能演变的趋势,认为由于通胀预期的波动性,政府在通胀率低时就应该采取措施,并保持政策的稳定与公开度来降低预期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徐亚平(2009)认为,国内经济主体是一种学习型预期,不仅根据某种计量方法或经验自我学习,还通过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相互学习,而央行宏观调控在公众的预期和决策中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何启志等(2014)则用产出缺口为驱动因素的中国通胀动态模型进行实证,认为学习型预期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对中国通胀的作用有限,不能降低通胀惯性。此外,肖争艳等(2005)在对中国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异质性研究中,将消费者分为五类不同储蓄动机的群体,通过计算各个动机群体的预期通胀率,发现各群体的通胀预期存在稳定的异质性。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还有:徐亚平(2006,2009)、陈彦斌(2010)在货币政策时间非一致性的视角下,对新凯恩斯主义的一般动态均衡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张蓓(2009)介绍了国外通胀预期陷阱的概念及自我实现机制,并就如何引导公众通胀预期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李永宁等(2010)对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的形成及机理进行了研究。黄正新(2014)从货币政策时间非一致性的视角,利用1999年第4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的季度数据,对中国通货膨胀预期陷阱的形成、机理和成因进行了尝试性实证研究。

综上,可以发现,国外对通胀预期非均衡的相关研究尽管起步较早,但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滞胀时期美国的通胀预期陷阱进行分析,且新文献乏善可陈。国内对通胀预期及其管理的研究较多,但对于通胀预期陷阱与通胀预期非均衡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一是尚未明晰通胀预期陷阱与通胀预期非均衡等理念及其分野;二是尚未深入分析通胀预期陷阱的宏微观基础;三是尚缺少对通胀预期非均衡的生成机理、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实证检验。因此,在对通胀预期非均衡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的形成、机理和成因,对于认识及进一步研究中国的通胀预期非均衡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通货膨胀预期非均衡理论模型分析

通胀预期的非均衡具有具有较为复杂的货币政策背景与社会公众心理预期,不易用数理模型进行理论分析。Yun(1996)引入个人效用最大化及厂商成本最小化,推导出新凯恩斯主义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为研究通胀预期非均衡性理论模型提供了一个货币政策分析的有效框架:

(1)

(2)

(3)

设供给冲击与需求冲击均遵循一级自回归过程,则有:

μt=θμt-1+ξt

(4)

εt=ρεt-1+ωt

(5)

其中,0≤θ≤1,0≤ρ≤1,ξt、ωt为零均值和方差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当θ=ρ=0时,冲击是完全随机的;而当θ=ρ=1时,冲击则遵循随机游走过程。

以式(1)、(2)为约束条件,将损失函数式(3)对利率it进行微分,可以得到货币当局政策目标最优化的一阶条件:

(6)

将式(6)代入式(1),解得:

(7)

(8)

由式(8)可知,根据t期信息对t+1期的通货膨胀做出预期:

(9)

式(9)可以进一步分解为:

(10)

将式(10)代入式(7)并整理可得:

(11)

将式(11)与式(10)比较可得到:

(12)

(13)

(14)

对式(14)求解可得:

(15)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表1 预期通胀率的计算结果比较

表2 预期偏差数据表

四、实证分析

本文试图抓住反映通胀预期非均衡的关键性变量,即通胀预期偏差数据系列等,来对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的形成及其波动进行实证分析;同时,进一步探寻政府政策预期变量、产出缺口同预期偏差之间的因果联系,分析通胀预期非均衡波动的成因与机理。

(一)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形成检验

通胀预期非均衡性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要证实公众为有限理性预期,而公众是理性预期还是非理性预期则可通过通胀预期的无偏性检验、均值检验、自相关性检验与有效性检验来分析与研判。

1.预期通胀的无偏性检验

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都是时间变量,故在对其进行回归之前,需要对它们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伪回归的出现。

表3 预期通胀率Pe和实际通胀率P的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预期通胀率Pe和实际通胀率P的数据序列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为平稳的,可以直接用最小二乘回归来验证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无偏性:

P=0.0020+0.6429Pe

(16)

(1.1790) (2.6665)

回归结果显示:可决系数R2=0.1092,调整后的R2=0.0094,F统计量的值为7.1101,DW统计量的值为1.8065,方程(16)整体是显著的,但拟合程度较低。另外,以C(1)=0及C(2)=1为原假设进行Wald系数检验,结果如表4显示。

表4 回归系数的Wald检验结果

F统计量的概率值为0.3407,卡方统计量的概率值为0.3338,在5%的置信水平下虽不能拒绝原假设,但是接受的概率也不高,故本文认为居民的预期通胀率并非完全无偏,即为有偏性的非理性预期。

2.预期偏差的绝对值均值检验

预期偏差即Et=P-Pe,如果居民的通胀预期是理性的,那么其预期偏差的平均绝对值(不会出现算术平均值正负相抵消的情况)应等于或趋近于0即Et≅0或Pt≅Pe,否则,就是非理性或有限理性的。

表5 中国居民预期偏差的绝对值均值检验

所以,该指标能正确地反映通货膨胀预期偏差偏离平均值的距离与波动幅度。对预期偏差表2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预期偏差的绝对值均值对应的概率显著拒绝预期偏差均值为0的原假设。因此,中国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绝对值均值不为0,公众对实际通货膨胀的估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3.通胀预期的有效性检验

有效性是指预期偏差与过去一个更大的信息集(影响预期的宏观经济变量)正交,居民能够充分利用获得的信息来进行预期,为此建立如下方程:

Et=α+β·Ωt-4+μt

(17)

表6 认知偏差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回归结果

居民可以获得的用来进行通胀预期的相关的信息变量集合为Ωt-4,包括实际通胀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人民币对美元的加权平均汇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等。除一年期贷款利率外,其他变量均为增长率数据。考虑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本文对单个变量进行逐一回归。如果某一变量的系数β显著不为0,则表明该变量会影响到预期偏差,即说明公众通胀预期信息集合中没有预期到该变量,即为无效性的;如果某一变量的系数β显著为0,那么表明该变量已经被预期到,而不会影响到预期偏差,即说明该变量是有效性的。线性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从中可知,实际通货膨胀率、人民币对美元的加权平均汇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都比较高,t统计量概率值都显著小于0.05,这些变量的系数β显著地不为0,表明公众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进一步说明居民的通胀预期基本上属于一种有限理性预期,符合通胀预期非均衡形成的前提条件。

理性预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预期偏差不存在自相关。序列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预期偏差二阶的Q统计值的概率显著地小于0.05,即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性,同样说明人们的预期是非理性的。

综上所述,中国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并非是无偏的,对实际通胀的预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判和存在一定的有偏性。预期偏差的绝对均值不为零,预期通胀值长期围绕着实际通胀值上下波动。预期偏差存在一阶自相关性与无效性,表明中国居民在估计未来的通货膨胀时常会犯错误,但是犯错的持续时间不长并能及时修正,说明公众的通胀预期总体上是一种有限理性的适应性预期。检验综合证明了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形成及其波动的客观现实性。

(二)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波动分析

1.通货膨胀预期非均衡波动的特点

根据上文数据,画出图1并分析可知,居民通胀预期非均衡波动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2000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的60个样本中,只有9个样本的预期偏差值近似为0,仅占样本的15%,有85%的预期偏差样本值不为零或显著不为零,同样表明通胀预期的非均衡状态在中国是一种常态。第二,预期通胀的波动滞后于实际通胀值,两者的波动基本上是同向但不等幅的,预期通胀紧跟实际通胀上下波动,居民能够根据客观经济形势对通胀预期作出适时的调整,是一种非理性的适应性通胀预期。第三,预期偏差在2003年第3季度达到最大的正波幅,这可能是由当时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结构性通货膨胀,但居民未能预测到这种上升所致;而2008年第3季度达到了最大的负波幅,则是因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第四,自2012年第1季度后,通胀预期偏差、实际通胀率与预期通胀率均有波幅逐渐收窄的趋势,说明中国近年来对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货币政策初有成效。

图1 实际通胀、预期通胀与预期偏差的时间序列趋势

2.通货膨胀预期陷阱(区)

通货膨胀预期陷阱是通货膨胀预期非均衡波动的特殊表现形式,指当公众通胀预期上升到超过实际通胀时,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而造成通货膨胀加剧的经济现象。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实际通胀率持续大于零,同时通胀预期偏差,即实际通胀率与预期通胀率都处于上升阶段,但实际通胀率的上涨幅度持续小于预期通胀率的上涨幅度,就定义此时的通胀预期落入了“通胀预期陷阱区”。从表2、图1来考察分析:2004年第3季度到2005第2季度连续4期,2011年第3、4季度连续2期均为连续型的通胀预期陷阱区域。2005年4季度到2006年第2季度间断3期,2013年第4季度到2014年第4季度间断5期为间断型通胀预期陷阱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四个通胀预期陷阱区域产生之前都会出现1~2期的通胀预期偏差,如2004年第1、2季度,2004年第3季度,2011年第2季度和2013年第2、3季度。在这些时间段内,公众的通胀预期普遍低于实际通胀,佷可能是由于货币当局未能履行事先承诺的通胀目标所致,说明货币政策的时间非一致性在中国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

(三)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波动机理分析

1.模型设计与检验

在模型总供给的Phillips曲线式(1)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政策目标管理预期变量与产出缺口滞后项等作为解释变量,可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18)

表7 2000—2014年的预期偏差、计划通胀率、计划经济增长率与产出缺口

根据上文统计数据计算并制作表7,经检验,以上四个参数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故可以直接进行回归。首先运用Eviews 5.0确定VAR模型最优的滞后期,结果如表8所示,根据表中各项准则的最小值,可以看到在滞后期为2(Lag=2)时,AIC和SC值均为最小,故可以判断最优滞后期为2。

表8 VAR模型滞后期的选择

2.回归方程估计与分析

确定滞后期后,为了避免出现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法确定最显著稳定的回归方程:

(19)

(9.1295) (-10.9069) (-6.6994)(10.4728)(-9.9543)

p值 0.0000 0.0000 0.0002 0.0000 0.0000

R2=0.9688 SE=0.0023 F=62.0450

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系数的t统计值的概率都几乎为0,方程的F统计值概率约等于0,可决系数高达96.88%,说明解释通货膨胀预期偏差波动机理模型(19)非常显著,产出缺口、计划通货膨胀率、计划经济增长率以及它们滞后期的变动,对通货膨胀预期的非均衡的解释程度均相当高。

具体来看,滞后1期的产出缺口变动1个单位,预期偏差同向变动0.4782个单位,说明产出缺口对预期偏差具有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产出缺口的波动既是经济超常增长的结果,也是政府追逐政绩的必然,进而可以推论,产出缺口的常态波动必然引致通胀预期偏差持续的非均衡波动。同理可以解释滞后2期的产出缺口。与此同时,计划通货膨胀率和计划经济增长率变动1个单位,预期偏差分别变动0.5和2.3个单位,说明政府公布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变量对预期偏差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也表明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在引导居民通胀预期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通货膨胀预期非均衡波动的主导诱因。至于公众的通胀预期偏差与滞后2期的产出缺口和计划通货膨胀率方向相反,可能与政策当局的货币政策时间非一致性导致公众的适应性反向预期有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00—2014年度统计数据对反映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的关键性变量通货膨胀的预期偏差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公众的通胀预期总体上是一种有限理性的适应性预期,通胀预期非均衡形成及波动具有现实意义。第二,通胀预期非均衡波动具有常态性、适应性、波幅逐渐收窄等特点。第三,在2004—2005年、2011年出现了两个连续型的通胀预期陷阱区域,在2005—2006年、2013—2014年出现了两个间断型通胀预期陷阱区域。货币政策的时间非一致性在中国有一定程度的客观现实性。第四,政府的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变量对预期偏差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目标在引导居民通胀预期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波动的主导诱因。

根据以上结论,建议货币当局要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央行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向公众提供货币政策及操作意图的相关信息,“锚住”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应建立专门的抽样调查统计与监测制度,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问卷调查并及时予以分析和披露,改善并加强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的跟踪和预测能力。通胀预期陷阱的防治还有赖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以及政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等措施来克服货币政策时间的非一致性,自觉维护与提高货币政策的公信力。央行还可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保持一个固定数量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等。

陈彦斌. 2010. 中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形成机制和治理政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78-256.

何启志,范从来. 2014. 学习型预期与中国扩展的新菲利普斯曲线研究[J]. 金融研究(9):34-52.

黄正新. 2014.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陷阱研究[J]. 经济研究(11):31-42.

黄正新. 2015.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与形成机制[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1):43-51.

李红梅. 1996. 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J]. 财经问题研究(4):3-9.

李拉亚. 1991. 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6-256.

李永宁,赵钧,黄明皓. 2010. 经济学家的通货膨胀预期:理论与实证[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51-63.

全林. 1999. 通货膨胀的预期不确定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0):147-150.

肖争艳,陈彦斌. 2004.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 金融研究(11):1-18.

肖争艳,唐寿宁,石冬. 2005.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异质性研究[J]. 金融研究(9):28-45.

徐亚平. 2006.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的兴起[J]. 经济研究(8):24-34.

徐亚平. 2009. 公众学习、预期引导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 金融研究(1):50-65.

张蓓. 2009. 我国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研究(9):40-54.

ALBANESI S, CHRISTIANO L J. 2002. Expectation trap and monetary policy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0(4):715-741.

ARMENTER R. 2008. A general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 of expectation traps in monetary policy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40(5):867-895.

ARMENTER R, BODENSTEIN M. 2006. Can the U.S. monetary policy fall (again) in an expectation trap [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 No.229.

ARSENEAU D M. 2004. Expectation traps in new Keynesian open economy model [R].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 No. 2004-45.

BASSO H S. 2009. Delegation, time inconsistency and sustainable equilibrium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33(8):1617-1629.

BENHABIB J, SCHMITT-GROHE S, URIBE M. 2001. Monetary policy and multiple equilibria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1):167-186.

BERGSTROM T C, SHIMOMURA K I, YAMATO T. 2009. Simple economies with multiple equilibria [J].The B 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9 (1):43-43.

CHARI V V, CHRISTIANO L J, EICHENBAUM M. 1998. Expectation traps and discre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81(2):462-492.

CHRISTIANO L J, GUST C. 2000. The expectations trap hypothesis [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4(2):21-39.

KEYNES M.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M]. London: Macmill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YDLAND F E, PRESCOTT E C. 1977. Rules rather than direc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 (3):473-491.

MORRIS S, SHIN H S. 2000. Rethinking multiple equilibria in macroeconomic modeling [J].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5(1):139-182.

YUN T. 1996. Nominal price rigidity, money supply endogeneity, and business cycles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7(2):345-370.

(责任编辑刘志炜)

Research on the Disequilibrium Problem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 in China

HUANG ZhengXinDENG HaoYun

(School of Financ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510320)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atest statistics,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ation expected bias in China, draws a result that the public's adaptive inflation expectation under limited rationality, which leads to the disequilibrium of the inflation expectation, is a normal state and the amplitude narrows. In recent years, two continuous and two interrupted inflation expectation traps have appeared in China. The time inconsistency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possesses objective reality, so both planed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planed inflation rate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nflation bias. Besides leading the public to make their inflation expectations, the anticipated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are expected to become the main cause of the inflation expectation disequilibrium.

inflation expectation disequilibrium; expected bias; time inconsistency of monetary policy; expectation management of monetary policy

2016-02-27

黄正新(1955--),男,江西萍乡人,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胀预期陷阱视角下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研究”(13BJL025)。

F822.5;F224

A

1001-6260(2016)05-0039-09

邓昊赟(1991--),女,江西萍乡人,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陷阱货币政策预期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陷阱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