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吗——基于企业出口状态转换的视角

2016-11-07 01:49张鹏辉
财贸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产率效应出口

张鹏辉

(中国人民银行 福州中心支行,福建 福州 350003)



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吗
——基于企业出口状态转换的视角

张鹏辉

(中国人民银行 福州中心支行,福建 福州 350003)

基于出口状态转换的视角,按照存续期内的出口状态将企业划分为持续出口、新出口、退出出口、间断性出口和始终不出口等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考察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研究结果否定了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任何类型出口企业生产率都要高于始终不出口企业;持续出口企业具有显著自选择和干中学效应,间断性出口企业效应不显著。

生产率悖论;出口状态;自选择效应;干中学效应

一、引言

按照新新贸易理论,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率(Melitz,2003;Bernard et al.,2003;Bernard et al.,2007;Melitz et al.,2008)。国外经验也表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内销型企业(Wagner,2007)。然而,一些针对中国的研究却表明,出口企业生产率低于内销型企业,有学者把这称之为“生产率悖论”(李春顶 等,2009;李春顶,2010)。生产率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那么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呢?

分析中国企业出口行为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必须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出口行为是否提升了出口企业的表现。现有研究中,通常以当期是否出口把企业划分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由于出口行为是企业动态长期行为,尤其对存活多期以上的企业来说,出口行为并非是企业当期的决策,即使一段时期内出口企业内部也存在巨大差异,因而,本文在考虑一段存续期内的企业出口状态基础上,从出口状态转换的角度出发,按照出口状态将出口企业划分为新进入出口市场企业、退出出口市场企业、间断性出口企业以及持续出口企业。

1998—2007年存续的中国工业企业共21920家,其中,10319家企业持续不出口,5125家企业持续出口,这意味着6476家企业在此期间转变了出口状态,可能是由不出口转为出口,也可能是由出口转为不出口,还可能是间断性出口。若忽略企业的出口状态转换,仅以当期是否出口为标准划分出口与非出口,会忽略企业的序贯行为;由于忽略出口市场中不同类型企业的进入效应和退出效应,会造成统计假象。以出口前期为例:新新贸易理论认为进入出口市场需要更高的生产率,为进入出口市场,非出口企业需要提高前期生产率,在准备出口期间,新进入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是较高的,而退出出口市场的则有可能是被出口市场淘汰的低效企业(Bernard et al.,2007)。同时,企业出口状态转换与企业本身行为、企业贸易模式也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出口企业出口倾向并不相同,持续性出口企业的出口密集度(出口额占销售总值之比)比其他类型出口企业都高,持续性出口企业平均出口密集度为67.48%,而其他类型企业仅为22.42%,其中,新进入出口企业为23.12%,间断性出口企业为21.45%,退出出口企业为11.33%,出口密集度不同可能造成出口对生产率影响的差异(范剑勇 等,2013)。若以当期情况划分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而不区分出口企业类型,则容易低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及出口的作用。

基于此,从企业出口转换视角研究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的互动关系,综合考虑企业存续期内出口状态,本文将企业划分为五种类型:(1)持续出口企业(always),样本期内始终出口企业;(2)新出口企业(entrant),即样本初期不出口但在末期持续出口的企业;(3)退出出口企业(quitter),即样本初期出口但在末期持续不出口企业;(4)间断性出口企业(switcher),即在样本期间反复退出和进入出口市场企业;(5)始终不出口企业(never)。

二、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余淼杰(2010)考察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采用OP(Olley et al.,1996)方法,利用1998—2002年的企业数据测算中国企业生产率,发现出口企业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高约4.9%,贸易自由化对于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大于非出口企业;易靖韬等(2011)分别采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LP(Levinsohn et al.,2003)方法,估算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企业生产率水平越高越有可能选择进入出口市场,且企业一旦进入出口市场,高生产率水平会进一步推高出口供应量;钱学锋等(2011)用有规模报酬约束的三要素投入C-D生产函数估算企业生产率,发现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要比非出口企业高21.3%,高生产率企业会主动选择进入出口市场,而进入出口市场又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这证实了中国出口企业中存在自选择效应和出口干中学效应。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低于非出口企业。李春顶等(2009)、李春顶(2010)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Head等(2004)的方法计算企业的近似全要素生产率(ATFP),以企业当期是否出口为划分标准,发现多数行业内出口企业的近似全要素生产率低于非出口企业,进而提出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命题;刘振兴等(2011)利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OP方法估计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当期是否出口为标准,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总体上要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而对企业所有制、出口强度进行划分后,发现出口企业不需具有生产率优势,高出口倾向的加工贸易企业并不具备生产率溢价;盛丹(2013)利用1998—2006企业数据,采用LP方法测算中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内资企业总体上并不存在“生产率悖论”,而外资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

表1为近年来国内研究出口企业生产率的主要文献。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目前普遍使用的ATFP容易受人均资本产出弹性参数设定的影响,从而引致偏差,如Hall et al.(1999)根据美国数据得出该弹性为0.33,赵志耘等(2006) 基于中国企业数据的测量结果为0.56,而汤二子等(2011a)的测算结果为0.29。在考察出口企业生产率溢价时,通常以企业当期是否出口作为划分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标准,以此对企业生产率均值进行比较或利用出口二值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而该划分方法忽略了企业出口状态转换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出口企业市场竞争和进入出口市场的成本并不一致等问题,而且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率门槛值要求也并不一致。以间断性出口企业为例,其产品销售并不以出口市场为主,其出口行为有可能是由间断性收到外方邀约引致的,同持续出口企业相比进入市场的沉没成本要低得多,低效的生产者亦有可能进入市场。因此,考虑出口企业内部之间的差异,从出口状态转换的视角考察出口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

表1 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研究文献梳理

三、数据来源及企业出口生产率差异非参数检验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由于缺少2004年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等相关数据,故剔除该年的观测值;为考察企业状态转换,选取存续五年以上的企业构成非平衡面板数据,并根据企业在1998—2007年的出口状态,将企业划分为持续出口(always)、始终不出口(never)、间断性出口(switcher)、新出口 (entrant)、退出出口(quitter)等五类。持续出口企业为样本期间持续出口的企业;始终不出口企业为样本期间全部内销的企业;而间断性出口企业则是样本期间多次反复进入和退出出口市场的企业;新出口企业为企业存续期间前两年均不出口但在随后年份持续出口的企业,如2000—2007年间持续生存的企业,2000年、2001年均不出口但2003—2007年均出口的即为新出口企业;退出出口企业的为存续期内前两年均出口但在随后年份持续不出口的企业。选用LP方法估计企业生产率,能综合考虑不可观测的生产率冲击对企业要素投入的影响,忽略不可观测的生产率冲击对高估生产函数中可变要素投入的影响。在估计企业的生产方程时,采用永续盘存法确定企业资本存量,以确定企业的基期资本存量、实际投资额及相应的折旧。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包含了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及当年折旧额,投资额用相邻年份的固定资产原值相减而得(梁琦 等,2013);初期资本存量则借鉴Olley et al.(1996)的做法,以企业首次出现在数据库中的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基期初始资本存量;产出水平以企业工业增加值进行衡量;劳动力投入以企业年平均就业人数衡量;中间投入直接以数据库中提供的中间投入品衡量。所有数据由企业所在地区工业行业的出产价格折算成1998年不变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二)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研究出口企业生产率是否存在溢价时,以往一般直接比较二者的均值,但均值检验仅考虑生产率分布的一阶矩,当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时,均值比较并无太大意义。基于随机占优理论,考察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全部统计矩,使用Kolmogorov-Smirnov(以下简称K-S同分布检验)非参数检验方法测算企业的生产率差异。表2为不同出口状态下企业生产率分布的不同分位点的分布检验和均值检验结果。不同类型的出口企业所面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进入出口市场的成本并不相同,导致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率门槛也并不一致。考虑到不同出口类型企业的影响,接下来具体比较了各出口类型企业与始终不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差异。

表2 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率比较及差异检验

注:K-S test检验列为各类型出口企业与始终不出口企业的检验,原假设为各类型出口企业随机占优于始终不出口企业;表内所列值为相应p值;均值检验原假设为各类型出口企业与始终不出口企业生产率不存在差异。

表2报告了五种类型企业4个年度的企业生产率分布及相应检验,结果表明:

第一,不论是K-S检验、均值检验还是具体分位点,除在样本末期2007年始终不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间断出口企业并无差异外,其他年份始终不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在各分位点均低于其他类型出口企业。

第二,在样本初期的1998年,生产率在各分位点从大到小分别为持续出口企业、退出出口企业、新出口企业、间断性出口企业和始终不出口企业,在此期间退出出口市场企业处于出口状态,而新出口企业处在非出口状态早期,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总体上要优于非出口企业,而间断性出口企业仅优于始终不出口企业。

第三,在5分位点上,持续出口企业在出口期间生产率均在8.1以上,说明维持连续出口状态需要一定的生产率门槛,且该门槛要高于进入出口市场的门槛。

第四,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迅速提升,相较于1998年,2001年新出口企业生产率提高了1.55%,而退出出口企业则降低了1.6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新出口企业、持续出口企业、退出出口企业、间断性出口企业和始终不出口企业。新出口企业取代持续出口企业成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类型,这可能是因为,新出口企业接触新市场、新渠道、新技术,在初期干中学效应较大,生产率提升较快。

四、 出口自选择与干中学效应分析

(一)出口自选择效应分析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企业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然而却无法解释出口生产率溢价是出口前便已存在还是出口所引致的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考察出口企业出口前后与非出口企业的表现。

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中,进入出口市场需要付出额外的出口沉没成本,只有高生产率企业才能通过获取高利润承担起出口成本,而当企业生产率不足以支撑出口成本时,将选择退出出口市场,因此,出口决策是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率状况的自选择过程。若要检验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自选择效应,则需要分别从进入出口市场端和退出出口市场端两方面考察,本文借鉴Bernard et al.(1999)经典自选择检验方程,从进入出口市场端角度建立如下模型:

ln TFPi,t-1=α+βExit+γControli,t-1+εi

(1)

从退出出口市场端角度建立如下模型:

ln TFPi,t-1=α+βQuitit+γControli,t-1+εi

(2)

表3 持续出口企业自选择效应检验

注:括号内数值为回归系数的标准误;***、**、* 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在1%、5%、10%的水平下统计显著。下同。

表4 间断性出口企业自选择效应检验

若以5年为周期,则样本数据划分为1998—2002年(T=1)、1999—2003年(T=2)、2000—2005年(T=3)、2001—2006年(T=4)、2002—2007年(T=5)5个片段。进入出口市场企业可以分为持续出口企业、间断性出口企业和退出出口企业,考虑到各出口企业类型的影响,同样考察间断性出口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其中,Ex为企业i的出口状态虚拟变量,企业在前三年均不出口而后持续出口用Ex=1表示,五年时间内均不出口用Ex=0表示;而在考察不出口企业转为间断性出口企业时,新出口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随后又退出时Ex=1,五年时间内均不出口Ex=0;退出出口市场企业则对应了退出端的自选择,企业前三年一直出口而后两年退出Quit=1,企业持续出口时Quit=0;TFPi,t-1为企业i在t-1期的生产率。因此,自选择检验方程本质上是比较企业在转换出口状态前一期生产率的差异,方程中加入了劳动力人数(Labor)、人均工资(Wage)、人均资本存量(Capital)、人均工业增加值(Va)及两位码行业虚拟变量控制企业和行业其他特征。

表3、表4、表5分别列出进入出口市场端和退出出口市场端的出口自选择效应的检验结果。表3的结果表明,由不出口企业转为持续出口企业具有明显的自选择效应,在进入出口前期,潜在出口市场进入者的生产率比始终不出口企业高出4.8%~14.6%;表4检验了不出口企业是否选择成为间断性出口企业,回归结果表明,除第4期外,并无证据表明间断性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始终不出口企业;表5从退出端考察出口市场的自选择效应,退出出口企业除在第3、4期外,其生产率在退出前期比持续性出口企业低3.4%~10.2%。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具有自选择效应,但间断性出口企业该效应不明显。

表5 退出出口企业自选择效应检验

(二)出口干中学效应:基于匹配倍差法的分析

出口企业出口前比非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进入出口市场后,企业生产率是否会比非出口企业增长得更快呢?Clerides et al.(1998) 认为,由于出口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出口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同时出口企业向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存在“干中学效应”。验证干中学效应的模型为Bernard et al.(1999)的经典方程:

(3)

该方程以基期出口与否划分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并生成虚拟变量,以此解释变量中存在的严重偏误问题。由于出口行为具有明显的自选择,更为优秀的企业会选择出口,导致出口前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增速便已高于非出口企业,回归系数已难以解释出口行为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净效应,存在选择性偏误的风险。

由此可知,干中学效应的本质是:出口企业在出口后生产率增速是否快于不出口状态?解答该问题的理想方法是观测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后生产率变化与不进入时的差异,即需要观测同个企业不同状态下各自生产率的变化,但现实中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后不出口是不可能的。为解决这个不可观测问题,本文采用倾向匹配法(PSM),在始终不出口的企业中寻找各方面与之相同的非出口企业作为参照组,通过观察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在出口前后的变化,以此判断出口行为是否与企业生产率具有因果关系。

为了解决传统匹配法对匹配维度要求较高的问题,Rosenbaum et al.(1983)利用倾向得分值对样本进行匹配,也就是估计个体变为某一状态的概率值,此概率值便是倾向得分,并以此进行匹配。本文生成虚拟变量D,根据是否转为出口将企业划分为两组:当企业由不出口转为出口时,企业为处理组,D=1;当企业始终不出口时,企业为控制组,D=0。设时间虚拟变量,企业出口前t=0,出口后t=1。

最终,出口导致企业生产率变化的净效应为:

(4)

(5)

在进行倾向匹配后,仍然可能存在自选择问题及其导致的偏误,这是由于倾向匹配法仅对可观测到的企业协变量进行配对,而现实中存在大量可能影响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不可观测因素,因此在匹配后采用倍差法消除新出口企业与始终不出口企业不可观测的问题。而采用倍差法可提高估计质量,减少估计偏误(Blundell et al.,2000)。因此,平均处理效应重新写为:

(6)

表6 总体样本出口干中学效应的PSM-DID检验

注:匹配中带宽为0.005,核密度函数为Epanechinikov,括号内为标准差。下同。

表7 分出口密集度出口干中学效应的PSM-DID检验

表6报告了匹配倍差的平均处理效应值,当不出口企业转为持续出口企业时,匹配倍差的平均处理效应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增速高于始终不出口企业,即存在明显的干中学效应;而当非出口企业转为间断性出口企业时,并无证据表明存在干中学效应;而出口企业从退出端退出出口市场时,匹配倍差的平均处理效应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退出出口市场企业的生产率增速低于持续出口企业,从退出端印证了存在干中学效应。

中国出口企业出口密集度呈现偏向于高密集出口的偏态分布,这是由于出口密集度与企业贸易模式关系密切,特别是高密集度出口往往是加工贸易的必然结果(范剑勇 等,2013),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企业出口密集度的影响。

由表7可知,具体划分企业出口密集度后发现,不出口转为中低密集度出口时,企业生产率将得到提升,然而当不出口转为高密集出口时,企业干中学效应却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中国高出口密集度企业蕴含了特殊贸易形式,也与长期以来中国鼓励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密切相关。加工贸易技术含量较低,处于生产价值链低端,出口企业技术水平难以通过贸易提升。这与已有研究结果(Fryges et al.,2008;包群 等,2011;苏振东 等,2013;祝树金 等,2015)一致,表明不同出口密集度企业干中学效应也不同。

五、结论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LP方法估算中国企业生产率,在此基础上考察出口行为与企业生产率的互动关系。综合企业在一段存续期内的出口行为,综合了企业的出口动态影响,将企业划分为持续出口企业、新出口企业、退出出口企业、间断性出口企业和始终不出口企业,在此基础上考察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

首先,中国出口企业并不存在生产率悖论,任意类型的出口企业生产率均要优于始终不出口企业,样本初期生产率在各分位点从大到小的企业类型依次为持续出口企业、退出出口企业、新出口企业、间断性出口企业和始终不出口企业,而在样本末期该次序变为新出口企业、持续出口企业、退出出口企业、间断性出口企业以及始终不出口企业。

其次,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进入出口市场端和退出出口市场端考察出口企业的自选择效应。从进入出口市场端来看,当企业由不出口转为持续出口时,自选择效应显著,潜在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高4.8%~14.6%,企业由不出口转为间断性出口时,该效应不显著;从退出出口市场端来看,退出出口企业在退出前期生产率低于持续出口企业,证实了新新贸易理论中低生产率企业退守国内市场的结论。

最后,匹配倍差法分析表明,持续出口企业具有显著的干中学效应,但并无证据表明间断性出口企业同样具有该效应;进一步划分出口密集度后发现,只有中低出口密集度企业才具有显著的干中学效应,高出口密集度企业该效应不显著。

包群,邵敏,侯维忠. 2011. 出口改善了员工收入吗[J]. 经济研究(9):41-54.

范剑勇,冯猛. 2013. 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之谜:基于出口密度差别上的检验[J]. 管理世界(8):16-29.

李春顶. 2010. 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 世界经济(7):64-81.

李春顶,尹翔硕. 2009. 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 财贸经济(11):84-90.

梁琦,李晓萍,简泽. 2013. 异质性企业的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J]. 统计研究(6):51-57.

刘振兴,金祥荣. 2011. 出口企业更优秀吗:基于生产率视角的考察[J]. 国际贸易问题(5):110-120.

钱学锋,王菊蓉,黄云湖. 2011. 出口与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自我选择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37-51.

邵敏. 2012. 出口贸易是否促进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基于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51-67.

盛丹. 2013. 地区行政垄断与我国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悖论”[J]. 产业经济研究(4):70-80.

苏振东,洪玉娟. 2013. 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利润率溢价”:基于随机占优和广义倾向指数匹配方法的经验研究[J]. 管理世界(5):12-34.

汤二子,李影,张海英. 2011. 异质性企业、出口与 “生产率悖论”:基于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证据[J]. 南开经济研究(3):79-96.

汤二子,刘海洋. 2011. 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基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9):34-47.

王华,许和连,杨晶晶. 2011. 出口、异质性与企业生产率:来自中国企业层面的证据[J]. 财经研究(6):36-46.

易靖韬,傅住莎. 2011. 企业生产率与出口:浙江省企业层面的证据[J]. 世界经济(5):74-92.

余淼杰. 2010. 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来自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12):97-110.

张杰,李克,刘志彪. 2011. 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经验研究[J]. 经济学(季刊)(1):571-602.

张杰,李勇,刘志彪. 2009.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1999—2003[J]. 管理世界(12):11-26.

赵志耘,刘晓路,吕冰洋. 2006. 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5-11.

祝树金,张鹏辉. 2015. 出口企业是否有更高的价格加成: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 世界经济(4):3-24.

BERNARD A B, EATON J, JENSEN J B. 2003.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3(4):1268-1290.

BERNARD A B, JENSEN J B. 1999. 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 Cause, effect, or both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7(1):1-25.

BERNARD A B, JENSEN J B, REDDING S J. 2007. 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1(3):105-130.

BERNARD A B, REDDING S J, SCHOTT P K. 2007.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 firms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4(1):31-66.

BLUNDELL R, COSTA DIAS M. 2000. Evaluation methods for non-experimental data [J]. Fiscal Studies, 21(4):427-468.

CLERIDES S K, LACH S, TYBOUT J R. 1998. Is learning by exporting important? micro-dynamic evidence from Colombia, Mexico, and Morocco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3(3):903-947.

FRYGES H, WAGNER J. 2008. Export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First evidence from a continuous treatment approach [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44(4):695-722.

HALL R E, JONES C I. 1999. 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1):83-116.

HEAD K, RIES J. 2004. Exporting and FDI as alternative strategies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3):409-423.

LEVINSOHN J, PETRIN A. 2003.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J].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70(2):317-340.

MELITZ M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 71(6):1695-1725.

MELITZ M J, OTTAVIANO G I P. 2008.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5(1):295-316.

OLLEY S G, PAKE S A. 1996.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J]. Econometrica, 64(6):1263-1297.

ROSENBAUM P R, RUBIN D B. 1983. Assessing sensitivity to an unobserved binary covariate i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with binary outcome [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45(2):212-218.

WAGNER J. 2007. Exports and productivity: A survey of the evidence from firm-level data [J]. The World Economy, 30(1):60-82.

(责任编辑张坤)

Is There Productivity Paradox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Export Firms:Bas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Firm′s Export Status Transition

ZHANG PengHui

(Fuzhou Central Sub-Branch, People′s Bank of China, Fuzhou 350003)

Bas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firm′s export status transition, according to their export status within a period, this paper divides the firms into five categories, firms that export all the time, firms that newly enter export market, firms that quit from export market, firms that export randomly and firms that never export, on which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 and firm's productivity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doesn′t exist productivity paradox in China′s export, which means that all kind of export firms have higher productivity than firms that never export, firms that always export have significant self-selection and learning-by-doing effect in the export market while th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for firms that export randomly.

productivity paradox; export status; self-selection effect; learning-by-doing effect

2016-03-08

张鹏辉(1989--),男,福建莆田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F740

A

1001-6260(2016)05-0058-09

猜你喜欢
生产率效应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