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险救灾重建家园凝心聚力

2016-11-14 16:50周跃敏陈炳山
中国记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正能量

周跃敏 陈炳山

内容提要 回眸前一阶段的抢险救灾报道,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时刻牢记媒体的责任担当,在新闻采写和呈现上注意党报和都市报联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在新闻报道中,注意统筹把握新闻“快”与“准”的关系、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关系、负情绪和正能量的关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为抢险救灾凝心聚力。

关键词 抢险救灾 媒体责任 正能量 舆论引导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6月23日,盐城的阜宁、射阳遭受突如其来、刻骨铭心的伤痛。龙卷风伴随冰雹袭来,顷刻间,8970户、31841间房屋倒塌受损,99人遇难,846人受伤……

而自今年入汛以后,江苏沿江苏南大部分地区持续遭遇暴雨、大暴雨袭击,_人湖、秦淮河、水阳江、苏南运河水位超警戒,长江干流江苏段潮位全线超警戒,里下河地区河湖水位超警戒,多地河湖不断刷新历史最高水位,部分城市和乡村出现积涝、漫堤等险情。

汛情刻不容缓!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把抢险救灾报道当成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主要负责人亲自指挥、调集精兵强将奔赴一线,报纸、网站、新闻客户端等所有媒体及时推出专题、专栏、专版,聚焦最新灾情和抢险救灾的最新进展,弘扬救灾中的正能量。

回眸前一阶段的抢险救灾报道,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时刻牢记媒体的责任担当,在新闻采写和呈现上注意党报和都市报联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追求新闻时效性和感染力的同时,确保报道稳妥有序、导向正确,在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稳压器”和“定音鼓”作用,凸显了党报集团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引导力、权威性和影响力。在新闻报道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注意统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以为抢险救灾凝心聚力。

一、处理好新闻“快”和“准”的关系

每一次灾难几乎都会伴随着各种谣言,而媒体报道越是充分而及时,谣言就越没有生存传播的土壤。不论是“6·23”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还是南京等城市内涝和沿江苏南地区的洪涝灾害,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报纸、网站、新闻客户端全媒体矩阵开足马力,第一时间发布真实、准确、权威的抢险救灾信息。因为信息及时准确而充分,在这两场灾害的抢险救灾中,自媒体上流传的谣言非常少,获得了上级宣传部门的肯定。

“6·23”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是突发灾难,能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有效的新闻信息满足社会关切,更加考验集团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和组织应对能力。

灾害发生后,集团旗下的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全网首发盐城发生风灾盼陕讯,此后又连续发出多条关于遇难人数、灾害性质、灾害损失等方面的全网首发消息。集团旗下《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江南时报》等报纸和中国江苏网等网站都在第一时间刊登了来自灾区一线的权威新闻。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关于“6·23”风灾的信息传播非常及时准确,关键因素是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现场,发回来准确无误的第一手新闻。

6月23日15:10,灾害发生刚40分钟,《新华日报》驻盐城站记者卞小燕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阜宁县昊滩街道党工委书记许山发出的求助信息:吴滩遭龙卷风冰雹袭击,有人员伤亡,并配有现场图片。“出大事了,还有人被埋着。”从对方只言片语中,判定这起突发灾害的严重性,记者一边迅速赶往受灾乡镇,一边将情况向总部汇报。当晚,记者马不停蹄地冒雨采访救援现场、救治灾民的医院、献血点、灾民安置点,凌晨两点还给报纸发出当夜最后一篇稿件。凌晨4点,记者再次赶到医院,采访救治工作的最新进展。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领导近年来一直强调,哪里有新闻,记者就耍在哪里出现,遇到突发事件,不管最终能不能报道,记者不必请示先赶到现场采访!报社的年轻记者万程鹏听到消息后,连夜从南京赶往盐城,凌晨到达后即刻投入工作,发回“6·23”灾后第一组航拍图片。当天,连夜冒着倾盆大雨从南京赶赴阜宁灾区的还有年轻记者陈月飞。这次风灾中,得知灾情后迅速赶到现场的《新华日报》记者有6位,《扬子晚报》记者有7位。《南京晨报》和《江南时报》也都在集团统一协调下,派出记者赴现场采访。正是他们忘我的职业精神和不知疲倦的持续努力,才让集团这次抢险救灾的报道得到广泛的认可,传递的信息既陕又准。

对待有关抢险救灾的新闻,处理态度上更多一份认真。作为本地媒体,在信息源等诸多方面有着优势,对于流传中不够准确的信息,有义务有责任及时澄清。在“6·23”风灾和随后的洪涝灾害发生后,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对部分不实新闻进行了“还原真相”。

6月26日,题为《被压72个小时的一残疾老人获救》的报道在网络迅速传播。一直坚守在抢险救灾一线的《新华日报》记者立即赶往陈良镇丹平村寻找被救当事人张维田核实。在灾区的黑夜中步行近一小时,几经周折找到了这位耳背的老人,“笔谈”后了解到,老人23日遇险后曾被救起送医,26日在家中废墟上揭毡布时突然晕倒,再次被救。记者采访老人的亲戚、村民、救治老人的医生,皆证实“老人被压72小时获救”报道不实。

剔除不实信息,还要排除互相打架的信息。不同的信息源因为口径、表述、出发点的不同,而导致其发出的信息可能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在抗洪抢险报道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有关灾情级别、雨情雨量、水位数据、受灾人数等相关数据,都只认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绝不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或者一味求陕而传播错误信息给抢险救灾添乱、给灾民添堵。如关于灾害损失,只报道民政部门调查核实的数据,水位涨落只认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的信息源。传统媒体记者按条口建立一对一的联系,新媒体则利用权威部门的QQ群、微信群,第一时间拿到官方发布的准确信息数据。如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跟江苏省气象局和江苏省水利厅取得联系,加入了抗洪救灾和气象陕报微信群,确保第一时间直接拿到并发布官方发布的气象、防汛权威消息。

二、处理好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关系

灾害报道不是简单地做灾情的“搬运工”,而是在传递灾情的报道中时刻注意引导舆论、把握导向。

灾害来临时,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社会秩序也会发生剧烈震荡,人们的心理变得脆弱,不满情绪容易被点燃,在很多国家,灾难经常会伴生抢劫、打砸、族群冲突等暴力事件。在灾害来临之际,社会对新闻高度依赖,媒体有机会更有责任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引导舆论,将动荡不安的因素转化为抢险救灾的现实力量。

“6·23”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和洪涝灾害发生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及时将准确的一手信息发布到客户端、网站和报纸上,同时注意把握好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关系。对灾区的各种信息,经过记者和后方编辑的甄别、选择和处理,在新闻传递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很好地做到灾情报道和救灾报道的平衡。雨情、水情、汛情、险情、灾情都第一时间客观报道,但将侧重点放在抗灾救灾上,用更多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展现党委、政府在危险和困难面前的坚强领导、广大群众和各方各界的积极努力。

“6·23”灾害发生后,集团旗下各媒体都第一时间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救灾的指示、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及时传递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苏受灾群众的亲切关怀;第一时间报道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人连夜赶赴盐城靠前指挥;第一时间报道当地干部群众众志成城、自救互救的感人场景。同时,还在第一时间把镜头对准各地紧急驰援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社会救援力量,聚焦供电、通信、交通等相关方面抢通保供的不懈努力。

暴雨洪水持续侵袭,南京高淳的固城湖蓄水接近极俏之际,《新华日报》记者赶赴大堤,既如实反映4亿立方水随时可能决堤而出的险情,又通过《“有党和政府在,多大险情都能控制”》的稿件描绘了防洪抢险的周密部署。同时,记者还从溧水抗洪一线发回2万人共同奋战排除深水险情125处的报道,抗洪勇士们“险情一天不除,我们坚决不撤”的决心让人动容。这些报道让灾区的群众和关心灾区的受众既看到灾害的无情,又看到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进展,帮他们燃起希望,很好地为救灾报道奠定了基调,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牧育活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救灾报道突出宣传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模范带头作用。《新华日报》在头版刊发总编辑部署安排的通讯《把党旗插在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后,接连刊发《让受灾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等深度报道,并配发《党员要做“定风神珠”》等评论。7月的抗洪救灾报道中,推出了一大批如《自家被淹顾不上他们连夜转移群众》一类的反映基层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的报道。连续推出一线采访到的一个个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生动感人故事,是对灾区党员干部更好发挥作用的引导和鼓舞,也让广大受众在阅读一个个感人故事的过程中增加了对党绀织的信赖感、亲近感。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媒体在反映市民水淹之苦的同时,反思防洪防涝方面可以改进的地方。如在特大暴雨袭击南京,城市出现较严重内涝之际,采写调查稿件《城市防涝,能排水更要会吸水》,提出城市良心工程的下水欠账、城市地面太硬等城市建设的缺陷。此类反思报道始终从建设性立场出发,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采写。如《新华日报》刊发的《“暴力梅”来了!治涝防汛面临大考》的稿件,借专家的“外脑”指出,“政府需要做的事有很多,完善排水系统是首当其冲的,应急处置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同时也客观提出城市建设和洪涝等灾害的设防都很难完全不淹水,“城市防洪再发达,如遇短时间两三百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一点不积水是很难做到的,欧美国家不少排水系统完善的城市,这种状况也难以避免”。这样的报道,既敦促政府部门改进工作,又缓解了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对抢险救灾和灾后的社会管理都有裨益。

三、处理好负面情绪和正能量的关系

灾难必然充斥着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元素:流血、死亡、眼泪、绝望……越是重大,越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这样的元素就越多。西方媒体的新闻操作手法,多是原封不动地反映这些负面情绪,因为越负面的新闻越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媒体的市场占有率。报道这种来自受灾地区、受灾群体的损失、苦痛,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但一味放大、聚焦受灾人群的伤口和悲惨境遇,导致负面情绪的信息过度过多强刺激,对受众心理、社会氛围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灾害报道中注意适当适度反映灾民的痛苦和担忧,同时浓墨重彩地传递抢险救灾中的正能量、总结提炼抢险救灾中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温情,不悲情。对悲情有所反映,但不过分过多渲染龙卷风和洪水灾情的惨烈、给灾区百姓造成的苦难和折磨,而是用带着温度的文字,带着暖意的图片和视频去鼓舞人、慰藉人,对在滔天洪水和狂风暴雨之中已经遭遇巨大损失,甚至是家破人亡的受灾群众来说,这些都是心理上的抚慰。比如,6月26日《新华日报》3版《心系灾区心手相牵》抢险救灾特刊题图使用了一张外地打工的儿子回到满目疮痍的家乡,紧紧抱住受伤母亲泪流满面的图片。这张图片展示出了赤子对母亲的牵挂,亲情一览无余,同时对受灾群众也是一种无声的暗示:只要人还在,家就还在,家园可以重建,灾难总会扛过去。

房子倒塌了,精神要崛起。苦难是一所学校,在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起精神层面中正向的、积极的因素,如何总结、传递抢险救灾中的正能量,为更好地完成救灾和重建任务,乃至为更广大地区在更长时间内的建设和发展凝心聚力、提供精神支点,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在最近的风灾和洪灾里当仁不让的职责所在。集团所有传媒在这两次抢险救灾的报道中,准确无误传递信息的同时,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导,积极宣传昂扬向上的精神,唱响主旋律。

如6月26日的《扬子晚报》共推出5个整版的救灾报道,分别用“有一种爱叫母爱无疆”“有一种爱叫以身作则”“有一种爱叫赴汤蹈火”“有一种爱叫救死扶伤”“有一种爱叫守望相助”5个单元,围绕爱的主题,着重突出了在抢险救灾中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博大的亲情、友爱情怀,有力展现了“全社会的爱心涌向阜宁”这一动人情景。

《坚强乐观,抗灾救灾的强大正能量》《无边大爱,汇聚成抗灾救援的磅礴力量》《心手相牵盐阜有你》……即使不看文章内容,仅看《新华日报》刊登的这些重头稿件的标题,就能感受到满纸生辉的正能量。

7月4日,《新华日报》副总编辑陈钢带队深入灾区,深度挖掘抗灾救灾中蕴藏着的精神内涵,研究提炼主题、推出阶段性总结报道。8日,《新华日报》一版重要位置,刊登了盐城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抢险救灾纪实通讯——《狂风中屹立不倒的强大力量》,并配发评论《铆足精气神建设新江苏》。这篇近8000字的纪实报道,聚焦在抢险救灾中涌现出的上下一致、党群同心的伟大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情怀,老区人民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宜兴汛期降雨高达866毫米,连续降雨加上客水“上压”、下游太湖高水位的“下托”,使得宜兴市境内水位持续攀高不断超过历史纪录。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持续关注宜兴灾情和抢险救灾事迹,采写了《因为有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热情讴歌在洪水面前团结互爱、坚强不屈的抗洪精神,认为这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在抗洪抢险报道专题中开设暖心故事栏目,推送抗洪救灾中正能量的好故事。《速写南京抗洪:身装五个心脏支架还在抗洪一线》《大堤上,战士们在雨中入睡》《垂危老人急需血透民警抬轮椅趟百米“长河”送就医》等全媒体记者现场采写制作的鲜活报道,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四、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去年正式上线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形成了涵盖纸媒、网站、客户端三代传媒形态的全媒体矩阵,今年六七月抢险救灾报道是新华报业全媒体矩阵成军之后的一次协同作战,集团科学调配力量,结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特点,发挥各自所长,网上网下同步发力,形成1+1>2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媒体充分发挥了“快”的特点。

6月23日下午16点30分,灾难发生两小时,交汇点值班总监章强在微信中发现阜宁可能发生了龙卷风灾害,当即打开@江苏气象查询相关信息,发现46分钟前有一条微博称阜宁、射阳产生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另外,几分钟前新浪微博中个人号@盐城囿猴刚发布了一些受灾地区的图文。

16点38分,在各大新闻网站、客户端均未有报道的情况下,交汇点率先发布并推送稿件《苏北遭特大暴雨和龙卷风袭击阜宁境内出现冰雹》。与报纸第二天才能送到读者面前、报业网站第二天早上才能上线相比,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快,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24日上午9点,江苏省委召开全省政协工作会议,会上通报了灾害最新死伤人数,与会同志全体起立,为此次灾害中不幸遇难的同胞默哀,参会记者当即发回快讯及图片。9点16分,交汇点独家发布并推送稿件《阜宁射阳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已造成98人死846人伤》。全国各类新闻客户端随即都推送了来自交汇点的这一稿件。

灾害发生后的不到24小时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发布了数十条新闻,其中6条重要新闻是全网首发。可以说,交汇点的迅速反应能力在这次抢险救灾报道中得到了初步体现。

传统媒体的强力支撑,助推了新媒体的精彩。

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上线之初,集团领导就宣布,旗下传统媒体的记者都是交汇点记者。经过大半年的运作,集团记者都形成了有新闻首先投交汇点的习惯,这使得交汇点客户端可以凭借全集团的支持而如虎添翼。

6月23日下午,交汇点发出的第一条阜宁发生龙卷风灾害的消息只是一条快讯,但很快这条消息就变得有血有肉。就在这条快讯发出前一分钟,集团旗下《江南时报》盐城驻站记者施广权投来原创稿件,较完整地描述了灾害发生的情况,交汇点立刻将其整合到首发稿件中。而随着集团10多位记者先后赶赴抢险救灾一线,他们的稿件都在第一时间发交汇点,交汇点有了大量精彩的原创新闻。

而从整个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来说,全集团助力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也使得集团的新闻产品可以更早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可以说,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实现了整个集团新闻呈现的提速。

传统媒体静心锤炼出稿件的“精”。

新媒体崛起之后,传统媒体在速度和容量上的相对不足更加凸显,这倒逼着传统媒体在质量上做文章。在救灾报道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传统媒体的突围之路是让报道更专业,让稿件更精准、更精彩。《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救灾报道的专业性,体现在注意吸纳专家的意见,及时传达权威专家的声音;更体现在派出对灾害报道更加在行的专业报道队伍。

6月23日下午盐城发生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24日凌晨陆续抵达抢险救灾一线的《新华日报》的肖勇、万程鹏、黄伟、徐冠英等记者有着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灾难报道经验,他们曾经参加过汶川地震、昆山爆炸、东方之星等灾害新闻报道。后方编辑出版人员,在汶川地震期间就经历过为编辑抢险救灾新闻、制作版面而通宵达旦的战斗。采编双方都了解抢险救援的基本程序和相关知识,对灾害报道里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什么的新闻伦理有足够的认同,确保了新闻报道的精准。同时,也可以根据抗灾救灾工作的进展,更准确地从现场挖掘相应的感人故事,确保了此次报道与抗灾救灾工作不脱节、不滞后,为抗灾救灾工作持续向前推进凝聚能量。

版面容量的局限也进一步促进了《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的精品意识。抢险救灾报道期间,《新华日报》编辑中心值班主任与前方记者保持密切沟通,深夜再从前方来稿里“好中选优”,整合提炼。夜班编辑常常从上万字的各路稿件中取其精华,浓缩成一篇2000多字的精品之作。

在抢险救灾报道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统筹处理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催生出一大批时效性强的精彩报道,为抢险救灾凝心聚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同频共振、共同提升。

(作者周跃敏是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陈炳山是《新华日报》新闻编辑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正能量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