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直播给《新京报》新闻生产带来的改变

2016-11-14 16:55全昌连
中国记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京报媒体融合

全昌连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从文字到读图、视频,再演进到直播,对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媒体融合,无疑会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视频直播 媒体融合 直播新闻 新京报

一、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变革

移动时代的到来,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纸媒和门户网站加快转型,媒体机构纷纷根据这一变革趋势调整战略,内容生产更加强调移动端优先,不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报纸等传统媒体,都开始尝试基于手机端的移动视频直播布局,以满足受众和用户对视频资讯日益旺盛的需求。

《新京报》在移动视频直播方面的探索起步较早,利用自身的采编优势与腾讯新闻合作,从去年春运报道开始演练,到今年全国两会报道全面铺开。在过去半年中,“雷洋案”“魏则西事件”“凉山悬崖村探访”“南方洪灾”等一系列热点事件的现场视频直播报道,表现抢眼。

在内容生产和传播生态中,受众以往在获取资讯信息时,大都是以被动接收的视角和身份,存在于单向度的“传——受”关系中,而在实时直播报道中,“零时差”真播的即时性、伴随性、浸入式代入感,使受众有更强的身临其境的现场参与感。而且,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赋能,受众即时参与互动也变得更加便捷,通过点赞、留言评论、弹幕等方式,与在新闻现场的主播记者、后方编导实时互动交流。

实时的视频直播对传统媒体而言,意味着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因此,与以往的新闻生产相比,移动视频直播报道对内容生产和传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新闻生产的流程改造和组织架构改革,更加突出快速响应能力

视频直播报道,很重要的一个价值和优势在于,能够向受众“零时差”同步呈现新闻现场,传递最新的资讯和进展,因此更加突出时效性,需要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做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发起直播报道。

而另一方面,对于视频直播这一全新的内容生产方式来讲,不仅需要协调更多的资源支持,也需要更加迅速的响应机制,快速的反应则离不开高效的流程机制作为保障。媒体机构传统的架构设置和内容生产流程,各个层级指挥系统显得冗长低效,所以,直播团队的指挥、统筹、系统体系架构越扁平,其效率越高。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新京报》视频直播团队采取项目制的指挥协作机制,由总编辑亲自督导,分管的编委、主编,以及参与视频直播报道的记者和编辑在一个工作群里,随时共享选题线索、展开讨论,从提出直播动议、拍板决策、确定具体直播思路、指派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到发起直播、推出直播页面,通常一到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够实现。

以“魏则西事件”为例,获知患者家属讨要说法这一线索后,《新京报》视频直播团队即刻启动直播,半个多小时后即推出直播页面,直播报道迅速成为很多新闻媒体的线索来源和新闻信源。

(二)直播报道对传统采编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型势在必行

视频直播报道,与传统媒体的图文报道相比,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表现形式,都有很大的差别,这对视频报道的记者编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以往注重文字描述和间接转述表达,转变为对现场的即时视频呈现、出镜介绍解说口头表达,不仅需要增强视频叙事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视频画面调度能力和直播进度的掌控能力。

此外,视频直播进展的不确定性,直播报道的不可预见性,也非常考验采编团队临场应变的能力。“雷洋案”现场探访视频直播报道,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当时决定根据警方通报的“雷洋案”的时间节点,晚上21点去案发现场寻访、推演案情的可能性,这场直播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状况,直播能持续多久,最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身处新闻现场的主播记者、后方统筹编辑和编导,同收看直播的观众一样,事先都无法预料,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在当晚的直播报道过程中,记者遇到了几位案发当时的目击者,详细讲述了事发时的情形和事件经过,成为“雷洋案”报道中的一大亮点。

正是因为直播报道的这种悬念、不可预见,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看期待和体验。但是,这样的悬念使观众产生紧张期待感的同时,对整个直播团队的调度来讲,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视频直播报道等创新和探索,对于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而言,转型势在必行,而对于媒体机构而言,转型不是局部的转型,而是整体战略转型。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从事图文报道为主的记者编辑,要转型从事视频直播报道,需要观念、思维、技能等全方位转变。

为了让采编人员适应转型,《新京报》从开始酝酿视频直播项目开始,就推出了系列培训计划,邀请腾讯新闻分管视频和直播业务的副总编李伦、中央电视台原知名主持人张泉灵等,进行视频报道方面的业务培训讲座。

引导、培训内部采编转型的同时,《新京报》也启动大规模的招聘计划,物色专业的视频记者,打造专业、专职的视频报道团队,以适应视频直播报道业务的需要。

(三)直播报道与传播,更加强调互动性

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来讲,缺乏跟受众互动的渠道,传播效果和用户反馈信息的获取是非常困难的,通常是通过读者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完成,不但成本高,而且非常滞后。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实时现场直播报道是建立在场景之中的,让受众与现场进行实时连接,除了真实体验之外,受众与受众之间,主播与受众之间都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互动。

因此,移动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特征就是互动性,而基于移动端的视频直播,则可以把实时交互的互动性发挥到极致。在直播页面中,观众可以评论,可以发表弹幕,甚至可以在留言中对报道的方向提出见解和建议。直播采编人员能够实时收集观众的留言评论,直播的前方记者和后方编导人员,可以根据观众的留言来判断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梳理出观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所在,随时调整报道的思路和方向,改进提升报道的质量。对于一些突发新闻的直播,实时的留言评论甚至还可以提供报道线索,进一步拓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北京西城区某小学“毒跑道”事件,当时不少家长在观看直播报道的同时,在留言评论中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也提出了家长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为直播报道的持续进行提供了更贴近受众的视角,加强了跟受众的互动性。

(四)视频直播新闻主播的粉丝社群运营

虽然,与映客、花椒等社交类别的视频直播相比较,新闻资讯直播的受众,粉丝概念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出镜主持一场直播的新闻主播,受众的认可、追捧,甚至发展成铁杆粉丝,对于视频直播的成功,还是有很大的价值,运营得当不仅可以带红一个新闻主播和一档直播节目,也可以带动网络直播平台的活跃程度。

《新京报》在今年南方洪灾报道以及凉山悬崖村“六一”探访报道中,尝试了突出主播的做法,运营推广直播主播,以主播的名义,发起建立微信群组,成立后方援助粉丝群,不但加强了直播主播与受众互动,也增强了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为主播提供更多的后援支持。这一点与传统电视打造明星新闻主播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二、移动视频直播面临的问题

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来讲,操作视频直播报道,开拓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报道方式,因此在以往的视频直播新闻报道实践中,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技术不成熟,受4G信号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视频画面质量有待提升。

今年5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检方向74名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系列案的被告人提起公诉,这74名嫌疑人大多数来自云南盐津县,其中约50余人来自该县石笋村。事情披露后,《新京报》第一时间安排记者前往石笋村探访,准备发起视频直播。然而,由于石笋村地处偏远,村里4G信号太差,不能支持移动直播设备信号传输,事先精心准备的视频直播计划被迫搁浅。6月1日,《新京报》和腾讯新闻联合发起的“探访凉山悬崖村”直播中,更是在直播页面通过标题滚动提示“因山区网络信号问题,直播可能随时中断”。

此类情形在直播报道中时常遇到,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由于地方偏远,网络信号不畅,一旦遇到重大灾害,网络基站受到损毁,视频直播时常被迫中断,影响直播的连续性和观看体验。

其次,在移动视频直播的探索阶段,记者技巧不够娴熟,视频叙事能力有待提升,直播内容更多的是注重现场和现象等表面化的简单呈现,缺乏深度解释的能力,不能及时解答观众收看时提出的疑惑。

再次,视频直播在追赶时效的同时,由于时间仓促,对于热点事件,尤其是带有复杂制度和政策背景的热点问题的梳理、准备不足,影响报道质量。在当前移动化和碎片化的趋势下,“短、平、快”仍是移动视频新闻直播的一大特征,随着视频直播报道的日趋娴熟,移动直播报道的内容质量将有所提升。

第四,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等平面媒体而言,如何统筹协调好视频直播报道与报纸版面报道,最大效率充分利用好采编资源和各种形态的内容素材,做到复合使用、立体传播,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的改革。

第五,全新的视频直播报道,面临复合型、全能型采编人才的短缺问题。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媒体融合发展,普遍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人才短缺。如果自己培养人才,需要一定的成长周期,且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引进人才又受制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在薪资待遇、激励机制、用人灵活度上,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视频直播报道:媒体融合的新契机

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其中手机视频用户4.05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长9228万,增长率29.5%,受众对视频内容的需求更加旺盛。

目前,视频直播领域竞争十分激烈,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除了映客、斗鱼、花椒、熊猫TV、YY语音、秒拍等社交类视频直播平台之外,新闻资讯领域的视频直播竞争也如火如荼,腾讯、今日头条、网易、搜狐、新浪等新闻客户端也开始在资讯直播领域加速布局,纷纷和具有采编资质及优质内容生产能力的新闻机构、知名自媒体进行战略合作,联合打造高品质的视频直播内容。例如,腾讯新闻与《新京报》《财新》杂志、《体坛周报》等传统媒体,以及“一条”“二更”等自媒体都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在竞争目益激烈的新闻资讯内容生产领域,视频直播将会加剧媒体格局的洗牌。

同时,视频直播报道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在移动互联时代,以图文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传统新闻资讯生产方式,难以对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产生吸引力。视频直播的兴起,对于包括报纸、电视以及传统门户网站在内的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实践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契机。

视频直播报道,对于媒体内容生产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传播载体、传播渠道等,带来了全新的改变,以往以图文为主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转变为“图文+视频”富媒体形态。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弱化原有媒介属性和特点,比如,报纸等平面媒体需要淡化“纸质”媒介载体的属性。传统媒体的转型和融合实践,可以通过“+互联网”战略,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在优质内容生产方面积累的核心竞争力,与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嫁接,更加果断地向全媒体传播转型,加速融合改造的步伐。

传统媒体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基因,而具有技术优势的人才,又难以融入到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流程之中,优质内容资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割裂,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和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嫁接互联网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当然,光依靠技术的改造难以真正实现转型和融合。媒体融合需要从单纯的技术改造和应用,向媒体的整体转型深化,不能只是技术手段和传播载体方面的改造,不只是传统媒体开发自己的网站、手机客户端那样简单。因此,与优势平台的嫁接,同样寸分重要。这一趋势,也符合CNNIC在《报告》中的观察和判断:大型视频网站纷纷加强生态布局,构建视频产业生态圈,平台与垂直将会是两个并行发展的方向,而平台的力量和优势会愈加彰显。视频直播报道的迅猛发展,未来很可能融合演进成为“信息采集制作平台+传播平台”综合性的媒体形式,而不是以单纯的报社、电视台、新闻网站等传统的媒体机构形式存在。

虽然传统媒体尝试视频直播报道还面临诸多难题,但不失为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实践的一次新的契机和有益探索。

(作者是《新京报》编委)

猜你喜欢
新京报媒体融合
基于移动终端的新闻直播研究
《新京报》早期营销策略检讨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光明日报》与《新京报》南水北调报道的新闻图式分析
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如何做到“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