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脚踏在洇湿的淤泥上

2016-11-14 16:53赵书华张劭瑜
中国记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记者

赵书华 张劭瑜

内容提要 7月19日至21日,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遭遇强降雨袭击。《燕赵都市报》快速反应,指挥前移,分工协作,投入最强记者力量,深入到受灾现场,抗洪一线,把这次洪水所带来的损害和灾情,全面、客观、鲜活、生动地呈现给读者。本文是《燕赵都市报》记者采访报道的回顾与思考。

关键词 抗洪抢险 记者 燕赵都市报

7月19日至21日,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遭遇强降雨袭击,其中最大降雨量500多毫米,强降雨致邢台、邯郸、石家庄主城区积水,县乡数十个村庄被淹,景区游客被困,小区停水,村庄停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闻报道战役中,《燕赵都市报》快速反应,指挥前移,分工协作,投入最强记者力量,深入到受灾现场,抗洪一线,把这次超乎想象的洪水所带来的损害和灾情,全面、客观、鲜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目前,针对这场罕见洪水的抗洪抢险及报道仍在持续……

一、暴雨突至:从室内刷屏到新闻现场

从7月18日20时至20日10时,邢台市出现了持续强降雨过程,全市平均降水198毫米。关于城市内涝的图文迅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刷屏,由暴雨引发的灾情信息也开始传递。邢台中兴路地道桥积水断交,36条公交线路因积水停运。在邯郸,一对举行婚礼的新人,婚车因积水无法通行,只能临时改乘电动三轮车“摆渡”到酒店……

除了手机屏幕上的各种信息,读者热线这时也打进了《燕赵都市报》:邢台一个防空洞坍塌,造成一处居民房屋下陷;一家银行雨中意外发生爆炸……随之而来的是,客车停发,火车晚点,飞机航班取消。积水中的城市,陷入瘫痪状态。

作为媒体人,大雨倾盆、城市积水的时候,许多人是向着安全的方向撤离,而记者,他们和武警、消防、城管、环卫等一样,都是“逆行身影”中的一员,他们要到灾情最重积水最深的地方去。

在编辑部的指挥调度下,《燕赵都市报》驻邢台记者、驻邯郸记者、石家庄记者,先后到达各新闻现场:站在城市积水中从容指挥交通的交警,徒手弯腰清理街头滤水算的警察哥,披着雨披及时清理积水的环卫工……他们以自己的恪尽职守,给市民出行以便捷,给城市运转以安全。当天,《燕赵都市报》多路记者共采访新闻现场稿件30多篇,夜班超常规运作,6个整版重点处理暴雨袭城稿件,7月20日,为读者全面呈现了暴雨中的城市、小区、部门、居民的出行图像,新闻与城市共鸣,获得市民点赞……

二、纵深挺进:从城市灾情到受困村庄

据事后通报,这次河北中南部地区的强降雨,共造成126个县400多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0人,失踪68人,倒塌房屋20332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54千公顷。其中,邯郸市,武安、涉县、磁县降水最多;邢台市属开发区、南和区、邢台县受灾最重。“邯郸磁县南王庄成孤岛,交通中断“河北一村庄千人被困,7人失联”,“邢台肥浆水镇大寨村和李宫庄村村民被困,消防官兵赶往现场救援,途中顺道营救了15辆沿途遇险车辆”……各路信息的汇总,使编辑部顿时意识到这次暴雨灾情的严重。

必须到受灾最重的村庄去,到新闻的核心地带去。这是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第二天,《燕赵都市报》迅速调整部署,除了留下少数记者在市区盯守外,邢台、邯郸分别派出两支小分队前往当地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就在各路记者分派妥当,大家想尽快到达新闻现场时,我们发现,由于暴雨未停歇,大面积的交通中断,普通的交通工具已经不能抵达灾区。如何到达新闻现场,成了我们最大的困难。我们尝试了两种办法:一是备好雨具,绕道自行前往新闻现场;另一种是:积极与抗洪抢险部门联系,搭乘消防、武警、电力、交通等部门的交通工具前往,抢险救灾的身影在哪里,记者的身影也跟从到哪里。

当天,《燕赵部市报》邢台记者重点讲述的是邢台开发区转移群众的场面:“凌晨洪水进村,村民房顶避险一一记者直击于开5台开发区村民转移”,驻邯郸记者报道的是武安解救被困游客的内容:“三千游客被困,武安全城营救”,和磁县“孤岛”村庄南王庄的进展:“干人被困八方驰援磁县南王庄村7名失联人员确认邋难”。7月21日,《燕赵都市报》12个整版的篇幅报道各地灾情和抗洪抢险,一个个醒目的标题,一个个令人心痛的现场,一块块图文并茂的版面,为读者呈上是一份壮烈、昂场、温馨、高亢的抗洪救灾图。

三、石家庄停水:选准热点,步步紧跟

与邢台、邯郸两地抢险牧灾的主题不同,在省会石家庄,由强降雨而导致的市区大面积停水,意外成为市民最关注的热点。

7月20日,受强降雨影响,石家庄岗南、黄壁庄水库上游河道行洪,入库泥沙量骤增。由于该水库是石家庄市主城区的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泥沙的骤增,使水厂净化系统遭遇挑战,出厂水质受到影响,市里小区和单位不得不临时停水。停水初始,市民还没有太多情绪,但随着停水时间的延长,尤其适值酷暑盛夏,市民情绪渐趋焦虑。《燕赵都市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新闻热点,从7月22日,除了持续报道石家庄井陉、赞皇、灵寿山区等地的灾情外,在头版显著位置,每天都拿出重要版面对“供水”予以高度关注:7月22日,《燕赵都市报》时讯(石家庄地方版)头版刊登消息:“供水公司采取加压方式供水预计恢复正常供水需5天左右”,23日,头版头条进一步刊登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检查督导石家庄水厂供水抢修时的情况:“采取强有力措施尽快恢复正常供水”,次条刊发:“石家庄市政府:今晚12时前供水将基本恢复正常”。同日头版图片亦为供水主题:“清淤泥,保供水”,及时权威的消息发布,为数十万市民吃了定心丸。24日,再度刊登消息:“24日开始试供水石市供水基本恢复”,对新闻热点,步步紧跟,不惜版面报道,充分发挥了媒体信息传递、稳定情绪,安抚民心、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四、踏着洇湿的淤泥前行

突出其来的暴雨考验了城市,也考验了在城市生活中日渐钝化了的新闻记者队伍。自媒体发达的纸媒新闻小时代,由于微信微博传递了海量的图文和信息,许多新闻人已经习惯刷屏,个别记者更是打打电话,就传来了稿子,许多新闻的表述开头为“网曝……”。面对网上的各种信息甚至谣言,记者很多时候往往也是跟随舆论人云亦云。

这次抗洪抢险救灾报道,从办公室望向城市积水的那一刻,我们就坚定了信念:记者一定到现场去,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通过记者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去体味,去表达。只有到现场,你才能了解事情的全部,你才能写出有温度和情感的文字。在这次抗洪救灾报道中,《燕赵都市报》驻邢台记者邢云、张会武踏着洇湿的淤泥上行走,驻邯郸记者陈正、乔宾娟采访途中多次遭遇桥梁冲毁,道路塌方。正是这样的身心体验,才使他们写出了情绪饱满、现场感人的新闻。记者邢云在他的微信文章“面对面,邢台灾区影像记录”中这样写道:

“暴雨成灾,跑去一线的,除了部队、公安、消防等救援人员,还有记者。

从第一天开始,我就冒着大雨,穿着大裤衩,脚踩拖鞋上了街,想看看邢台到底被浇成什么样。我一手拿伞,一手记录、拍照,实在不便,连带着乘公交、打的,走来走去,被淋成了落汤鸡。

这儿坍塌了、那儿树倒了,还有积水断交、汽车抛锚,到处是负面,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环卫工、交警、城管,没有他们,这个城市将彻底瘫痪。

别说这是什么分内之事,冒着瓢泼大雨,排水、推车、执勤。你站在街上试一试,哪怕一分钟。

到核心现场去,我们穿过城区积水,开到尽可能近的地方,然而,双脚踏着松软的淤泥,踩着满地的泥泞前行……”

1956以来最大的一次降水,脚踏实地的采访让我们坚信:新闻和情感来自现场……(作者分别为《燕赵都市报》驻市记者部主任、总编室主任)

猜你喜欢
记者
电视记者编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及倾听技巧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多媒体时代行业报纸编辑记者的素质分析和探究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全媒体背景下的党报记者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