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天津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分析——基于天津市717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

2016-11-24 10:05王昕
天津经济 2016年9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城镇化农户

◎文/王昕

城镇化背景下天津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分析——基于天津市717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

◎文/王昕

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文化艺术素质和繁荣文化市场。本文基于天津市717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对天津市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存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偏低、文化产品消费结构单一、文化基础设施供需不匹配、文化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城镇化;农村居民;文化消费

一、引言

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有利于提高居民文化艺术素质和繁荣文化市场。但实地调研发现,农村居民文化艺术需求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户收入的增长,且农村居民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文化艺术需求与城镇化身份难以融合等问题。农村文化艺术市场仍有很大缺口,这也制约着农村居民文化艺术建设和效用满足,影响天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本文基于天津市717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对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转向重精神文化艺术消费,文化艺术需求占社会需求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因此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国外学者从文化艺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出发,认为文化艺术需求受到收入、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社会阶层的影响。2005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意见》,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对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关注和思考。农村文化艺术消费有利于推动农村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均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对提高国家文化艺术软实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但相关研究较少涉及农村居民,且忽略农民真实需求。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使得农民迫切需要精神文化艺术。但当前农民文化艺术需求水平普遍较低,甚至出现不健康文化盛行、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艺术形式走向衰微的现象。农民的“被动参与”,导致需求形成和需求满足间的差距,农村公共文化艺术生活日渐萎缩,存在社会效益低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农民角度了解其对文化艺术需求、观念及认识,是较为缺乏的环节。要切实做到了解农民内心真正渴求的文化艺术产品,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益功能,撬动农村文化艺术消费的“支撑点”,推动农村文化艺术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农村居民文化艺术需求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现有文献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以全国调查范围为样本,忽略了天津市农村居民文化艺术需求差异的讨论;二是对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居民文化艺术需求状况研究缺乏深层分析;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微观数据的定量分析。因此,本项目以天津市为重点调查区域,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居民文化艺术需求,为天津市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3月、2015年7月对天津市900户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首先依据天津市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居民分布,从天津市随机抽取东丽区、静海县、蓟县三个区,每个区选择2个乡,每个乡抽取2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25户农户进行入户面对面访谈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围绕着农村居民基本特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等问题展开。本次调查收回问卷900份,其中有效问卷717份,有效率为79.66%。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倾向于正态分布,男性占比为56.63%。被调查对象大部分处于初高中文化,仅有3.07%未受过教育。调查人员中的年龄大部分处于中青年,即在45岁以下的占比59.69%。被调查者家庭年收入分配不均,收入水平在10000元~50000元的较为普遍。

表1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一)农村居民年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本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主要包括日常的休闲娱乐、上网、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调查采用直接提问的形式收集原始数据。由于调查数据样本量大,较为分散,为方便统计,按照文化消费支出金额和占总支出的比例进行划分。由表2可知,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较低,54.25%的被调查农户的文化消费支出在2000元以下,调查显示,19.53%的农户文化消费支出低于500元,且有1.81%的农户从未进行过文化类产品的消费。对文化消费支出占年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进行统计得出,23.99%的农户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在5%以下,19.52%的农户文化消费支出比例低于10%,仅有6%的农户文化消费支付比例占总消费支出的6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水平较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仍然以低层次的食品等日常支出为主,而对精神层面的文化支出积极性较低。

(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分析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文化消费的内容划分为技能培训类(主要包括提升技能水平的课程培训、教育等)、报纸杂志类(主要是阅读报纸杂志等活动)、网络通讯类(主要是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棋牌类(主要包括打牌、打麻将等)、体育锻炼类(主要包括广场舞、健身操等)、艺术类(主要包括博物馆参观、曲艺表演等)、休闲娱乐类(主要包括旅行、书法绘画等)。根据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消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农村居民年文化消费支出的描述性统计

表3 城镇化前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

由表3可知,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比重最大的为网络通讯类,这与当代互联网等电子通讯设备的发展息息相关。休闲娱乐类文化消费比重次之,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有更多的收入可以用于旅行等休闲娱乐的支出。体育锻炼类的比重最低,虽然近期广场舞等体育锻炼盛行,但是部分农户受到时间、场地等的限制,难以广泛自由的参与其中。城镇化前后对比的数据分析表明,城镇化后,除了棋牌类娱乐方式显著下降外,其他类型的文化消费比例都有所上升,其中,休闲娱乐类上升幅度最大。调查中发现,城镇化建设后,农户愿意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益于身心健康和高雅艺术的活动上来,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显著提高。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满意度

本文用“请根据您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当前文化类产品市场供给水平进行打分”来衡量农户文化消费的满意度。主要采用里克特量表打分法,选项设置为“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值设定为1-5。由表4可知,农户对于不同类型文化产品的满意程度不同,且大部分集中于一般水平,认为当前文化产品供给水平较为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被调查农户对技能培训类、报纸杂志类、网络通讯类、棋牌类、体育锻炼类、艺术类、休闲娱乐类的满意度的平均分分别为3.02、3.0、2.49、2.71、3.05、3.08、2.5,由此可见,被调查农户对不同类型文化消费的满意度由高到低排序为艺术类、体育锻炼类、技能培训类、报纸杂志类、棋牌类、休闲娱乐类、网络通讯类,这与城镇化建设中的艺术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等有关。但从总体来看,农户对当前文化产品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尤其是在网络通讯类方面,表现出供给和需求的严重不匹配。

(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

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实情况,本文选取9个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由图1可知,60.67%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是制约文化消费需求的最为关键的因素。47.42%的农户提出“当前文化产品的价格”是其进行文化产品消费考虑的重点。认为文化消费需要“有足够闲暇时间”的农户占46.3%。34.87%的农户认为“兴趣”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33.75%的农户则认为“合适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是消费文化产品需要考虑的关键。也有部分农户认为“产品服务的质量”、“朋友推荐”、“时尚潮流”等是影响文化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收入和文化产品的价格仍然是影响农户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五、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偏低

农村居民由于受到居住环境、收入和时间的限制,更倾向于能够满足基本物质要求的消费,而对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较低。尽管笔者及调查团队是在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天津市蓟县进行的调查,但是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村居民尚未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问及文化产品消费时,主要还是以教育为主,对于休闲娱乐等项目的关注率较低,甚至有部分农民不知道什么是文化消费,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不能进行文化消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普遍偏低,有大量的内在需求潜力亟待开发和激励。

(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较为单一

前文所述,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类型集中于网络通信类,而对其他休闲类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较低。对图书杂志类的消费需求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长期以农业为生的生活环境约束,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仍然以网络通信为主,且有部分村庄存在着棋牌类休闲娱乐盛行的现象。在当前文化产品类型较为丰富的市场经济时代,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内容较为单一,对其他不同类型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明显不足。

(三)文化产品和服务存在供需不匹配

表4 农村居民文化消的满意度

图1 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图(单位:%)

当问及“您所在村是否有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时,91.31%的农户表示,自己的村子有丰富的文化基础设施,如农村书屋、健身器材等,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在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供给较为充足,但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当前文化基础设施供给的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难以使得用户满意,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低,未能发挥其内在的文化功能。且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农村对文化类活动的宣传力度较小,少有农户对本村举办的相关文化活动了解,农村社区对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不高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服务提供的供需不均衡。

(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动力不足

调查表明,尽管新型城镇化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农户仍然受到收入和闲暇时间的严重制约,难有精力投入到文化消费中去。在实地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失地农户由于城镇化建设一次性买断,而彻底丧失了劳动机会,仅靠土地补助金生活,连基本的物质支出都难以维系,更谈不上精神层面的文化消费。收入的限制、时间的约束及其他因素都使得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动力不足。

六、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村居民进行文化消费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有效激发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村社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应加强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类型为通讯网络类,因此,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官方微博、互动群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消费的宣传,激发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文化产品服务,健全农村文化产业市场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仍然以通讯类产品为主,文化活动少、了解渠道较少、形式单一等制约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范围与多样性。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当前农村文化企业及相关部门提供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企业向文化方向靠拢,在城镇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农村文化产业市场尚待完善。因此,要积极借鉴当前城镇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模式,加大农村文化产业市场的投资建设力度。

(三)建立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意识到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性,推出“农家书屋”、“艺术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服务,同时,引进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具有多样性、个体性等特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难以完全满足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出现供给和需求脱节的现象。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尊重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表达权利,建立需求导向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以更好的满足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提高文化服务供给效率。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能够加快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三农”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会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购买力。

责任编辑:虞冬青

G12

A

1006-1255-(2016)09-0018-05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编号:B14025),天津商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151104),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编号:201510069059)

王昕(1986—),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邮编:300314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城镇化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