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基于第二、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

2016-11-24 10:05闫国辉
天津经济 2016年9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河北

◎文/闫国辉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基于第二、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

◎文/闫国辉

本文利用第二、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通过计算产值密度比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其对比系数、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结构变化总值、产业相似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了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并基于实证分析结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一体化进程明显滞后。很多学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京津冀三地产业自成体系、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竞争倾向突出。例如,蓝庆新等(2016)认为京津冀区域内联系不紧密,再加上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经济发展相互竞争激烈,极不利于三地发展;戴铁军、赵迪(2016)指出京津冀的发展规划更多地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而忽略构建区域内有效的协作机制,从而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那么,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呢?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是否正在稳步推进?本文拟利用最新公布的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通过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比,对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及其发展趋势做一个初步地对比分析,并基于实证分析结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最新公布的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来看,2013年京津冀三地的GDP分别是19500.6亿元、14370.2亿元、28301亿元,其中河北GDP总量最多,天津最少,北京居中。但是从人均GDP来看,河北省为38716元,分别只有北京和天津的42%、39%;如果将经济总量与行政区划面积对比,那么,河北的产值密度为0.15079亿元/平方公里,分别只有北京和天津的12.7%、12.5%。可见,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河北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京津两地。

如果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比,那么可以发现,京津冀发展的这种失衡是在加剧的。五年以来,虽然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失衡在加剧。其中2008年河北省的人均GDP为23239元,分别为北京和天津的36.9%、96.4%,2013年较2008年分别降低了5.1个百分点、57.4个百分点;河北的产值密度为0.08625亿元/平方公里,分别只有北京和天津的13.5%、16.2%,2013较2008年分别降低了0.8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可见,在这五年中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日益不均衡,表现为河北经济发展滞后于京津二地,并且这种落后还在加剧。

二、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现状

(一)京津冀三地处于不同的经济成长阶段

以库兹涅茨(S.Kuzndets)、钱纳里(H.Chenery)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根据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将经济成长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的跃进都伴随着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的转化。从最新公布的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来看,2013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分别是0.8%、21.7%、77.5%,其中工业产值比重为18.0%,而第三产业占比则高达77.5%,可见北京已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天津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是1.3%、50.6%、48.1%,其中工业比重为46.3%,可见天津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二、三产业并重的格局,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河北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11.9%、52.0%、36.1%,其中工业产值占比为52.0%,可见,河北仍以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最大,尚处于工业化中期。

如果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比,那么可以发现,2008年北京工业产值比重为25.7%,而第三产业占比为73.2%,五年以来北京工业比重下降了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4.3个百分点,北京仍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天津工业比重为60.1%,第三产业占比为38.0%,五年以来天津工业比重下降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了10.1个百分点,天津已经由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河北工业产值占比为54.2%,第三产业占比33.2%,五年以来河北产业结构基本没有变化,河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

(二)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水平都有所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应该呈不断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越高,则该地区产业水平越高。同时,由于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涵盖了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对结构的变化,充分考虑到各产业的重要性,因此可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其与第一、二产业的对比系数结合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比分析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3年,京津冀三地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都有所增加,其中天津提升了26.75个百分点,北京提升了5.83个百分点,河北提升了8.82个百分点;此外,在第一、三产业增加值对比系数方面,京津冀三地也表现为快速增长,天津增长率最高为87%,河北最低为15%,北京居中为41%;另外,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对比系数方面,天津增长率最高为50%,河北最低为15%,北京居中为26%。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方面,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趋势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天津增长最快,从2008年的2.36上升到2013年的2.47,增长率达到了4.66%;北京次之,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从2.75上升到2.77,增长率为0.73%;河北较慢,从2.21上升到2.23,增长率为0.9%。

从京津冀整体水平来看,2008年至2013年,京津冀三地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了4.53个百分点,反映出京津冀区域第三产业取得了稳步的发展;同时,京津冀三地在第一、三产业增加值对比系数方面,增长率最快达到了147.75%;另外,京津冀三地在二、三产业增加值对比系数方面也达到了19.83%的增长率,凸显出京津冀区域第三产业较第二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此外,京津冀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提升了6.29个百分点,达到了2.50%的增长率。以上指标综合反映出了京津冀三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产业的良性化和高度化目标。

(三)京津冀三地产业相似度有所弱化

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对京津冀三地先从三次产业层面进行测算,计算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2008年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天津与河北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分别为0.787、0.764、0.985。到2013年,北京与天津两地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上升为0.859,较2008年上升了9.1%;北京与河北两地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下降为0.759,较2008年下降了1.0%;天津与河北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下降为0.975,较2008年下降了1.0%。可见,虽然天津与河北两地产业相似度系数最大,产业结构较为相似,有一定的产业重叠,但是最近几年津冀两地的产业相似度系数在下降,表现出两地的产业互补性在增强。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相对较低,表明彼此之间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从三次产业层面上来看,京津冀三地产业相似度有所弱化。但这只是从一个较为宽泛的三次产业层面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所以并不能简单地认为京津冀三地产业趋同的趋势有所弱化,所以有必要从产业内部结构层面进行比较分析。下面从京津冀三地工业内部进行产业结构相似度测算,测算结果如下:

表1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指标

表2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

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天津与河北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分别为0.84、0.43、0.65。到2013年,北京与天津两地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下降为0.47,较2008年下降了了44%;北京与河北两地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基本上没有变化;天津与河北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上升为0.90,较2008年上升了38%。可见,北京与天津两地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下降最多,工业结构有趋异发展的倾向;北京与河北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几年来保持在低水平上,表明北京与河北产业互补性较强;天津与河北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上升最多,京津两地虽然有工业结构趋同的趋势,但考虑到天津更注重高技术密集型工业,而河北则处在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的过渡期,津冀基本同本身要素禀赋相统一,工业分工较为合理。因此,京津冀三地虽然产业有所重叠,但是没有严重的同构现象,而且五年来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相似度有所减弱。

综上分析,第二、三次经济普查的五年间,京津冀三地虽然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在加剧,并且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水平都有所提高,京津冀三地产业趋同的趋势有所弱化,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发展更加优化,京津冀一体化正在稳步发展。

三、提高京津冀产业结构水平的建议

(一)完善京津冀定位,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上述分析,京津冀三地产业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出发,以区域优势互补为原则,从而减缓当前京津冀存在的产业同构问题,并最终实现共赢。由上文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可知,北京第三产业尤其发达,应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带动天津与河北的第三产业发展;天津第二产业发达,应促进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各种服务功能,积极承接北京高端产业转移与高科技技术转化;河北第三产业基础良好,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此外河北工业具有一定优势,应充分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京津非首都功能及产业的转移,同时在商贸物流、生态涵养和环境保护以及高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多做文章。

(二)加强京津冀协调,完善产业布局

表3 京津冀三地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

京津冀区域的综合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却比较缓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京津冀三地之间缺少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因此,为了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就得从全局出发,突破京津冀行政分割,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这就要求京津冀三地政府树立区域整体观念,合理布局重大项目。此外,三地要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使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公平的参与竞争,提升市场活力。最后,要转变政府职能,使其由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适宜三地功能定位的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京津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这一要素。这就要求,一方面,京津冀区域要引入政府技术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R&D投入的持续增长,同时鼓励各企业单位加大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提高R&D资金的使用效率,京津冀三地政府应该把R&D资金的投入和分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为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工作给予资金支持,而企业部门的技术创新资金则鼓励企业自给,充分发挥R&D资金作用。

[1]蓝庆新,关小瑜.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水平测度与发展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6,(2).

[2]戴铁军,赵迪.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京津冀区域物质代谢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6,(4).

责任编辑:孟力

F019

A

1006-1255-(2016)09-0028-04

闫国辉(1990—),天津财经大学。邮编:300222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孙婷婷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