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神

2016-11-26 16:31于春云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神思儒道山东师范大学

于春云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意·境·神

于春云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作为中国美学最带民族特色的存在值得深究,本文选取自我感兴趣的意、境、神三者进行阐述,在阅前人成果下提出自己看法,对意境的起源认同儒道佛。对待“神”认同神思,即神性思维,提出对《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理解。望有所增益。

意境;神性思维;儒道佛

在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里,对范畴的研究从未终止过,不可说日渐出新,也可赞为日益精细。例如叶朗在《现代美学体系中》以意、象、感兴圈画了美学体系。今借前人之辉,攒自我之思,试以小论。

1 说意品境

提及意境这个范畴都是把意与境合二为一,在此之所以分开是自认为意里含情,意又分为很多种,意味,意界,意蕴等等。而境更是一个能从有限延伸到无限的范畴。当然这都是个人愚见。而又在此统论,是因为俩者联系实在奥妙而不可割裂,如真的细论起意境,我认为大概要时刻坚持一种分裂开来与统一相结合的方式才可透彻而逻辑。

范畴从来都是被追根溯源的,无论是极其微小还是极其宏大的范畴都难逃此问题,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意与境,或者说意境搁置到源头的话,倒是更多了几分意蕴深长,要你必须去有所意会,因为这牵扯到中国最为经典耐品的儒释道。略览学界普遍的观点,其一,佛家为其理论根基;其二便是老子哲学;其三是老庄与《周易》;其四,儒道佛的合为一体;其五,乃是《文心雕龙》。我认为,说是佛家的,大概是因了意境在魏晋和宋都比较风盛,从时代轴上考虑较多。而说是老子哲学的,大概特别认同意境是被老子哲学“形而上”化。从哲学基础上讲没大问题的,但是老庄也能起到如此作用,为何不一并而提呢,提到《周易》,也不能否定这个,凡阅《周易》者,但知“乾为父,坤为母”,天地都尽包于此了,又有何不能。但是正是因了太过广泛,反而不利于力证,反为其病。

至于第四点说的儒释道一体,我的看法是因了意境本身的形式丰富性和内至的空灵性。以下便他人观与我观并进而析之。意境这个词成型于王昌龄的《诗格》,唐朝的司空图又以《诗品》为其增彩,而王国维是为极大成者。意境的内容又是众说纷纭,但说李泽厚先生有情景典型说。还是从审美来说,在我看来诸家有从审美心理、审美接受、审美鉴赏等多维角度论之的不胜枚举。单层的多层的,表层的隔层的深层的层层叠出。审美憧憬与审美理想也被囊括其中。我比较看重的是叶朗延伸出的虚实结合与有限无限这俩点内容。于我看来,这俩点内容放在意境的内容之中,恰好切中了刚才说的儒释道。以下会具体阐释之我见。又童庆炳先生对意境有言“意境是人的生命力活跃所开辟、富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这句我觉得概括的是相对较为完整的,我在其间比较注意的是第一句,即富有人生哲学意味的,人生的哲学真的不得不追溯到儒道佛。

2 儒释道的结合

于我看来,意境之所以起于儒是因了中国古典美学推崇的“天人合一”。勿论当时的经济与政治状况让“天人合一”思想兴而不衰,但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其中的魄力,天与人合一是为大境之所在,一是一种和谐的传统的无缝连接,勿论是人或世,贵和贵闪贵美都是永恒性的主题,又是古老的甚至原始的,天人合一在另一层意义上又开创了自然之境,是天造自然之所在,天效自然,天尚自然之所在。因此,意伴人之和谐而生,境随天与自然而设。

意境之所以源于“道”,则更是类似于不可避免,或是无懈可击的说法。如果在这三者之间选一个受影响程度最深,个人倾向于“道”。庄子的“坐忘心斋”之意可为意会的源头,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心物合一,更讲究后来所讲的无我之境,类似于“心斋”,并非无我,而是融我为一。有化为无。实化为虚,意境必也是讲究实与虚这个概念的,道家亦爱讲实与虚。虚实相生是为大道。用《谈龙录》里的龙解释虚实这个概念,一鳞一爪是为实,整龙为虚。与此类比的话,道家之论道生一为实意,而一生万物则为宏大虚境。道家和儒家不是没有结合点的,反而是在一定的本质上是相交相生的。例如道家也表达出了天人合一之境“所谓闻人籁而未闻地籁,闻地籁亦未闻天籁也”(齐物论)。儒道结合之处,意境丛生。

佛家讲究空境无为,更讲究的是无限性,这就为意境创造了极大的空间。佛家之意致静,佛家之境主幽远,讲到此,不得不言其实很多大家都是儒道佛的结合体,如司空图与苏轼,由于篇幅限制不再详列。

3 神思之意

之所以把神放在意境此篇,是因了起初说的第五点,也因了意也传神,境也至通神之境才为极致之境。由于篇幅问题,在此只简单概述自己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里的神思篇的理解,不再枚举数前人之看法,但见己见如下所示:所谓形在江海,心存魏阙,形心之论也可说成是形神之论,在表象中解到一种神思。由内情外显而出,精神与外物相接。语言和结构的各个环节都被打通,从而进入一种虚静的状态。精神在此纯净,事理、文辞、意象、在时间轴上汇聚以驾驭文章,在定规定骋无限之思。像腾云驾雾般的想象乘玄载道而来,又如隔云隔雾隔河般的思渺。直接与间接都是有神之思所赋予的形与势之所在。是转为文思,笔下生花融合篇幅之力,无论长短,一以贯之。情与景自成敏捷之思,思为存在思为超越,以致微妙可称新而工,工又非刻意,渺渺神性思维矣。物致神性,堆情集理,起于起兴,落笔有意有境有致,此过程是谓神性思维。

4 小结

意境之于儒,是谓情,之于道,是谓至,之为佛,是为气,为清。之于何方便现何神。神思之引境传意,也为大观。刘勰曾言登山之满溢之情,观海之满意之境,而又表我才之多少可驱风云之意。当也可言,神之多少也可风云并驾。由于篇幅所限,暂论这些,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神是谓民族的特色所在,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且看且品且鉴且考证且共前行之。

[1] 祖保泉、陶礼天.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刘悦笛,李修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3] 王振复主编.中国美学范畴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4]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1986年.

于春云(1990.09-),女,汉族,山东聊城人,无职务,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研究生,方向是审美文化。

R186

A

1672-5832(2016)03-0072-01

猜你喜欢
神思儒道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山东师范大学学生垃圾分类基本素质探究
写诗
A Study on Three Teaching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钗黛合一”与“儒道互补”
杜传成、晋景、郭珍珍、李晓雯作品
让“神思”再飞一会
山东师范大学各学院女篮队伍体能的研究
浅谈“神思”的运思路径及生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