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技术文化物质分析

2016-11-28 13:02满现维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技击中国武术套路

满现维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国武术的技术文化物质分析

满现维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技术文化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武术文化是以为发展依托,以技击技术为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发展原点,在“无争”的思想引导下向着具有艺术性的套路发展,成为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审美观念下对技击的改造性的记录和情感性的表达。中国武术的独特文化魅力是在“打练统一”的习练方式中进行体认与感知的,对武术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体悟与表达诉说着武术“和而不同”的繁荣景观。

关键词:中国武术; 技术文化;技击;套路

产生于中国古老大地上的中国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然形成一种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社会文化形态。它在中华文明的哺育下,成长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不断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养分,以至于不管是技术还是文化的内涵中都表现出自己的特殊品质。

武术是从基本的生存格斗中发展而来的,“在远古时期,不管在氏族部落间的战争中,还是在氏族个人之间的私斗中,武术或军事武艺都是作为暴力手段出现的。”[1]中国武术原本就是一种传统的技击技术,所体现的就是攻防格斗技能,这种出身是不随武术功能的衍生、发展而变化的。中国武术的唯一性与独特性是中国文化整体作用的结果,正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使中国武术中纯粹的“打”在历史中演变为具有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套路;那么中国武术技击本质的“打”与以套路为表现形式的“练”相互统一,成为了中国武术基本的体认方式;“打”与“练”不同的技术组成,形成了拳种众多的文化现象。围绕原始的、基本的攻防技击特征在历史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方位表现或再现技击的武术组成。

1技术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延伸的依托点

“技术是人类在争取征服自然力量、争取控制自然力量的斗争中,所积累的全部知识与经验”(《辞海》中华书局)。中国武术便是人们生存格斗知识与经验的总结,它无疑是主要依靠武术技术进行传承的,因为“武术的基本属性是武术的技术性,狭义武术就是指武术技术。”[2]所以说技术便是武术的内核。但是,技术不只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所掌握的手段,更是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的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看,技术的本质既体现在自身的逻辑展现之中(工程学的技术观),又体现在技术与社会、自然与人类的活动关系之中(人文主义的技术观),表现为技术的两重属性。”[3]正如马明达先生所讲“技术的形成、演练、比试、载录与多形式的传播传承,是武术最基本的内容和文化延伸的依托点。”[4]作为技击实践经验总结的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审美程式的影响和制约,形成独特的技术文化体系。这一体系既包括具有自然属性的,作为工具和手段的技术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同时也包括具有社会属性的,对技术进行体认的方式和由此形成的文化现象等等。

2技击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特征

技击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特征,是中国武术产生的基础。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封豨修蛇,皆为害民”(《山海经》)的生存环境下,为了生存必须同这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斗争,并在生存竞争中逐渐形成了奔跑、跳跃、翻滚、躲闪、拳打、脚踢等技能。在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物质生产的富余,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类需要守卫或抢夺物质财产进而引发为部落之间的战争,这就需要武力。于是人们就会有意识的将积累的一些原始的生存格斗技能动作进行总结而逐渐形成了“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并将这些动作提取,总结和传习。

进入封建社会,战争更加频繁,一直到火器出现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拼杀便一直作为军事战争的主要手段,在战场上会出现“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机”(《册府元龟》)的悚人景象。正是由于战争的残酷性,所以戚继光会说“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纪效新书》)也正因为人们需要掌握这“杀贼救命”的本事,极大的促进了尚武之风,也极大的促进了武术中的多种攻防格斗技能发展和提高。武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拼杀,绝不是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友好竞技,更不是一个以礼相待的君子交往。正是因此,在技击对抗过程中拳手们表现出来的凶残、诡诈,不但没有人对其加以否定,而且还被作为对传统武术技击训练者的基本要求。”[5]由此,中国武术成为兵家征伐的基本工具,也吸收了兵家“兵者,诡道也”的技战思想,具有明显的传统技击倾向。这是武术的本质功能,在武术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技击功能,如少林拳动作“一招一式,一拳一腿,非攻即守,攻中有守,守中寓攻,并且善于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佯攻实退,似退而实进,虚实并用,招招式式非打即防”。[6]再如,人们较为熟悉的象形拳——猴拳,“猴拳讲抓、打、刁、拿、扬五法,‘扬’是扬土。打仗打架,抓土扬人脸实在下作,可是只要能克敌制胜,武术就吸收进来。”[7]这些都说明中国武术一切招式都在体现“兵不厌诈”的克敌制胜思想,立足于实战,以技击为宗旨,一招一式都是反映或表现技击动作的。

3套路是中国武术“技艺道”的独特表现形式

套路的存在和发展无疑是中国武术最显著的特点。在人们为了将生存格斗技能传习下去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武术技术的记忆,习练和传授而将某些格斗防卫动作整合到一起加以创编形成技击动作的组合。文化的特征主导社会中事物的发展方向,这就决定了中国武术套路不会仅仅是简单的攻防技击动作的随意组合,而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章法与格式的武术套路。中国武术套路是在“无争”的文化指导下,在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追求下,遵循中国古代礼法要求下按照一定的程式而进行技术动作的创编。

“传统武术套路就是依附或借助已经相对成熟和现成的传统文化形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8]中国的古人们向往的是泰然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倡导的是与自然,与他人,与外界的一切的“和谐”和“共生”,中国的“战”是以“不战”为最高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中国人们所追求的大胜,如此中国人便将凶残的格斗术变成一种表意的理想化的技击套路。通过套路表现技击,“以徒手或器械表演的外在形式再现于人们面前,从而达到鼓舞士气,强大自我,威慑敌人,达到动摇其思想,争取对方,不战而胜的目的。”[9]

另外,在将中国武术同世界其他武技对比中不难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天平,长期存在着各朝艺术或技术方向倾斜的状况。西方的许多文化形态,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化倾向;东方的许多文化形态,则存在着浓厚的艺术化倾向。这就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即西方艺术往往显得有些技术化,而东方技术往往显得有些艺术化。”[10]武术套路对艺术的追求是多方位的,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领悟,假借出自然之美在武术中予以表达,如鹤拳、虎拳、猴拳、螳螂拳等等象形拳术,习练者通过模仿表现技击动作和养生意识,表现了武术的象形美;通过对人生百态的观察及历史文化的会意给观赏者或习练者另一种美的感受,如醉拳、罗汉拳等,有对武术动作进行的文学艺术性的描述,如“大海捞针”、“仙人指路”、“大鹏展翅”、“金鸡独立”,更有武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现象,如武术与戏曲的完美融合,等等。

中国武术套路更多的是对“技进乎道”的不懈追求,这是中国文化的普遍现象,“闻道”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足以表明人们对“道”的强烈追求。“道”就是真理,是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也是方向和途径。“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上》),阴阳便是方法,规律。所以在中国武术套路中可以看到表现动静弛缓,刚柔相济,高低起伏,攻守兼备的动作组合,如在《庄子·说剑》中“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即反应了对“道”的掌握与运用,庖丁解牛的典故中,庖丁对梁惠王所说“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技进乎道”就是中国文化的最高追求。“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11]中国人的思想中自古就是“重生”、“重道”,不同于西方的对上帝的崇拜和对来世的注重,更多的是注重对今生的“修炼”和“悟道”,追求的是时间上今生生命的延长。“我们纵览中华文化的历史流程:无论是儒家的以‘仁’为本,重在生命力之奋发;道家的贵乎‘自然’,重在生命力之保存;禅宗的‘自性’,追求生命力之超脱等等都贯穿着‘重生’、‘养生’的思想内核,都以‘生命即美’为本质内蕴。”[12]

“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中国传统武术套路是中国人们生活的休闲方式,是人们休闲娱乐时进行的创造。在农耕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生活相对封闭,生活方式简单,“人们在农耕之余,完全把习练武术作为一种消遣,作为一种娱乐的形式。”[13]且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在古代中国渗透到了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武术在习练、演示或两人比试的时候自然也要符合礼仪的规范,礼仪就会对武术套路进行影响与规范,如套路演练之前要向四周施以抱拳礼,收势要在起势的位置,表明有始有终;两人比试前要互相行以抱拳礼,比试中也只是点到为止,“较技不较力”,分出胜负、高低之后仍相互行礼……。在武术的传习过程中礼仪的标准无可厚非的影响着武术套路的创编与习练。

套路是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审美观念下对技击的改造性的记录和情感性的表达。中国武术在历史过程中,不管是对传统文化的指导还是对哲学的追求,也不管是礼法的要求还是休闲的需要,都促进了中国传统武术套路独具的风格与特色,所以“武术及其拳系不再仅仅是一种求生存、好勇斗狠的暴力行为手段,而成为一种对自然、对天道、对自我的一种追求手段。”[14]

4“打练统一”是中国武术“厚积薄发”的体认方式

“打”与“练”是中国传统武术技术的一个整体,是中国传统武术独具特色的习练过程。“练为看,打为战”,中国传统武术当中“打”与“练”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它们共同组成了传统武术完整的技术体系,“打”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功能,是中国武术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力量支撑。“练”是“打”的基础,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艰苦磨练,“打”的技术才会不断地的完善与提高。“既得艺,必试敌”(《纪效新书》),“打”是“练”的主要目的,但是“练”的过程同样更是体悟武术内涵,注入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武术的“练”不仅仅会取得在技术上的进步与提高,更会是通过这一过程体悟中国武术在与中国的哲学、医学、兵学、美学等传统文化的完美交织,这一由“练”到“打”的体认过程不仅是武术技术的提高,更是对中国武术精神的体悟,生命思想的升华。

武术的“打”必须经过“练”的积累。因为武艺是“杀贼救命的贴骨勾当”,技击就成为中国武术的本真特征和主要功能,那么武术技术动作的技击原理与用途的掌握就至关重要。在“试敌”的过程中对双方心理、体能、技巧和抗打击能力上都有较高的要求,稍有欠缺就可能会导致失败,这些都是需要循序渐进才能得来的功夫,如形意拳大师李仲轩曾说“比武之前,先要练身子拍手的技巧,将浑身的劲改了,否则比武的时候光有功夫,没有速度,不干脆,必败。但身上没有功夫,就枉自练打法,会震伤关节哈尔后脑。”[15]因此,武术的“练”是对武术的“打”进行的夯实,是一个韬光养晦的过程,只有经过武术“练”的过程才会得到“打”的实效,才会体悟到武术“打”的神妙。

中国武术的由“练”到“打”的过程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过程,“‘悟练结合’的方式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文化过程。”[16]中国传统武术的传习是通过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实现的,自古中国武术就有“传拳不授意”之说,“技艺可以传授,经验没法传授,顶多感染一下。”[17]正是因为中国人的认知方式是靠直觉的,无中生有的,所以就会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的情况。其实,这不是武师们不实在,而是因为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身教方能体会得出,讲是讲不明白的,靠着在武场上喊几句口诀,即便是古传秘诀真实不虚,作学生的也很难体会。”[18]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中国武术的“打”与“练”是一个完整的体认方式,是一个整体,是实现目标,体验武术真髓的途径,也是中国人厚积薄发的成功之道。

5拳种林立是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现象

拳种林立是中国武术的一大文化现象,作为世界少有的文化现象,《中国武术大辞典》将拳种界定为“流传有序,内容系统,而又别于他家的拳术”,目前中国境内现存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种之多,这也是1982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小组对拳种的界定。

拳种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武术技术的多元集合。拳种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导致人们对武术技术的不同选择而形成的,由于自然环境的闭塞,人们交流不便,某一地区便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特定技术,这种技术也是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结合的,并稳定的发展,如北方的弓箭,南方的弩,以及“东枪西棍”、“南拳北腿”等。技术的不同选择与应用是拳种产生的因素之一。如讲求“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善于使用腿法的“谭腿”,追求刚猛的南拳,“猛钻硬戳”的形意拳等等。中国我拳种的形成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兵学、医学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形态不断交叉、融合、吸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拳理以解释自己的技术风格,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向着拳术、器械、功法甚至养生等多个向度发展,使之成为规范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加之中国传统武术特殊的传承方式和传承要求,保证了中国武术各拳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另外,继承者在继承师传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理解也促进着这一武术独立体系内的各个武术形式向着更精、更尖的方向发展。

每一种拳种不仅都有独特的技术和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在这技术与理论体系的统一和不断演变、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而凝结成的中国文化精神。拳种是中国武术不断丰富的表现,诉说着“和而不同”的文化现象,体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武术文化的繁荣景观。每一种拳种从创造、产生、发展、兴盛的的历史进程中都是一部文化故事史,从跌宕起伏的历史脉络中感受着一代代武者的人生故事,敬仰他们的爱国精神;追思他们的闲逸;学习他们的自强。中华民族精神在拳种中具有充分的体现,它激励着我们中国人不断前行,自强不息。

6结语

中国武术是由技击为原点,经传统文化的熏染,走向通过技击倾诉和平、体验生命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其所有现象与特征都是围绕武术的技击这一原点而产生发展的,且中国武术的所有技术都是在表现或再现武术的技击,却又不仅仅局限于技击,而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融技击、艺术、文化为一体的文化现象。从技击到套路、从特殊的体认方式到不同拳种的丰富与形成,符合文化的由外到内的发展程式,从技术、艺术到“道”的“成长”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特殊品质,具有全部的中国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 李印东. 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功能及其价值体系阐释[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45.

[2] 王燕,柯易,桂晓红. 论武术的文化与技术的关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9):46-49.

[3] 王秀华著.技术社会角色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 马明达.王岗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 乔凤杰. 武术哲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34.

[6] 马志明. 谈技击性武术向仪式性武术的渐进发展[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5(3):62-63,69.

[7] 程大力. 不同等条件竞技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原则论[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4):6-9.

[8] 张洪安. 论传统武术套路形成的渊源[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胡启凯,满书庆. 中国武术套路的产生与传统文化之渊源[J]. 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1(6):22-23.

[10] 程大力. 神韵: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J]. 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5,2(7):1-4.

[1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武术理论基础[M]. 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1997:62.

[12] 孙刚. 生命美学视域下中国武术审美文化探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50-54.

[13] 王岗. 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8,54.

[14] 程大力. 不同等条件竞技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原则论[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4):6-10.

[15] 李仲轩. 逝去的武林[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32.

[16] 王岗. 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3.

[17] 李仲轩. 逝去的武林[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30.

[18] 李仲轩. 逝去的武林[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17.

Analysis on Technology Cultural Material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MAN Xian-w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015021,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the technology cultural material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analyzed.It is concluded that: Depending on the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in attack and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origin,Under the "no dispute"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toward having Routine artistic development, it has become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cepts of martial transformation of recording and emotional nature.The unique charm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is carried recognize and perception in "playing practice unification" of practicing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expression of martial arts and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tells martial arts "and different" prosperity landscape.

Key words:chinese martial arts;technology;culture;attract and defence;a series of skills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6)01-0097-04

作者简介:满现维(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收稿日期:2015-12-31; 修回日期:2016-02-02

◀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技击中国武术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Airbnb上的套路
眼下有套路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