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养成教育的教学情感目标实践策略?探析

2016-11-28 12:06梁富一
求知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情感目标养成教育教学

梁富一

摘 要: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情感目标的有效实现是达到和提高养成教育目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手段,具有育人的预期性、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等特点。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要确保情感目标育人化,坚持情感目标行为化,追求情感目标生成化。

关键词:养成教育;教学;情感目标

养成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备并保持清晰的“育人首位”意识,在教育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承担育人责任,充分发挥教育各要素的育人功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及其学习态度、生活方式、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目标实现程度的高低体现了养成教育效果的优劣。

一、教学情感目标在养成教育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s)指教学中师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导向、激励、调控、评价和交流等功能,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当中,情感目标是最高追求。教学目标体现教育的价值,涉及教学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教学是一个由多方主体构成的系统,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必然包含多方主体的价值观念乃至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这些价值主体包括在课堂以外的国家课程设计者、教学管理执行者、家长的愿望乃至社会的时代需求。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则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相对独立的价值系统。他们代表着各自的立场和设想,对教学抱有不同的期望。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被多方价值主体接纳并落实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要教学活动群体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对教师而言,教师只有把全部情感投入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的养成环节才可能整体地把握。从学生方面看,学生的“情绪—情感”制导着认知学习,它以兴趣、愿望、热情等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起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直接影响自身教育养成的过程和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只有尽可能地赋予教学情感目标以养成教育价值,提高教学情感目标的实效性,才能更好地达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实现素质养成的目的。因此,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维度的实现是教师有效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学情感目标的特点

1.育人的预期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已经预测到教学活动可能促使学生身心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教学目标以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为基础,超越其现实发展水平是经过体验课堂教学活动后可以达到的要求。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否有成效。因此,教师要在养成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对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目标进行有效设计,以预期的活动效果为依据合理选择教学元素,制订情感目标。

2.设计的合理性

许多教师习惯把“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活动就有效了,养成教育就达到了”作为课堂教学的标准。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自身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重视,然而,就养成教育的有效性而言,教学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合理性问题有时甚至比教学目标实现与否更重要。因此,教师要以养成教育理念作为设计指南,从目标本身及其实现过程两方面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养成环节的教育性。

3.执行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执行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验证性。换言之,教师所设计的情感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且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学生的变化情况对其产生的效应进行验证,保证教学活动过程真正达到育人效果。一般说来,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具体、可行,有利于其在实践中顺利达成。人们在确定其实现目标时,除了考虑目标的价值外,还要考虑目标实现的概率。若达成的可能性很大,且易于操作,就会努力促成目标的实现,使目标的潜在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若目标笼统且难度很大,达成的概率微乎其微,人们便会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目标本身也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一种正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只有设计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才能有效引导师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准确的评价。

三、养成教育视域下教学情感目标的实践策略

1.确保情感目标育人化

教师虽然在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主要的工作对象都是学生。因此,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队伍的职责,更是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以养成教育理念为指导,力求做到教学目标尤其是教学情感目标育人化。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育人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但是,教学目标与实际育人行为的明显脱节,已经成为困扰教师成长,影响养成教育效果的重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千篇一律,仅限于文本,而对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素质的养成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专业教师对教学目标尤其是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性认识,直接决定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素质养成的关注程度。教学情感目标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导教、导育的作用,它是养成教育育人环节的指南,是目的性与导向性的辩证存在方式。在教学目标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具体表现的观察,不断诊断情感目标中育人环节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教育养成的效果调整和完善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树立实施养成教育的信念,反思教学目标并使之更适合学生养成教育实际情况的心态。同时,教师群体要经常讨论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执行情况,强化不断追求情感目标育人化的意识。

2.坚持情感目标行为化

教学目标行为化就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个可操作和执行的具体行为。然而,不是所有行为都能取得效果并最终达成目标,只有体现养成教育理念、指向具体明确、紧扣学习目标的行为才能取得效果,促进养成教育的形成。

“问题”是教学目标和学习行为之间的桥梁。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一系列指向目标的认知成分的操作。只有通过解决问题才能达成目标,并在后续的循环中达到养成教育。问题解决作为促进养成教育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同传统的静态过程不同,它要求学生创造“自己的”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真理,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因而是动态的。

对于教师而言,养成教育理念下的清晰授课是教学目标行为化的前提。清晰授课指教师在对教学材料、学生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在清楚地讲授、解释教学内容,清晰地展示教学材料、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养成教育元素,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素质养成的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师授课行为。教师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交流达到育人目的。教师要持续指导和关注学生的学习,实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育人,促进养成教育的开展。

3.追求情感目标生成化

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种不可预见分以下两种可能:一是没有达到教学前意想的结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意外的收获。因此,无论教学目标有多强的预设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实时生成,这也是养成教育育人环节具有极大塑造性的原因。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并不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完成教师在课前所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如同导演指导演员的方式依照剧本按部就班地进行表演,来完成事先规定的教学任务。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自身充满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要求教师在重视教学目标的预设性的同时重视其生成性,二者都是育人目标达成必不可少的教学支撑。可以看出,养成教育的育人活动实质上是一个不同观念和思想相互交流与碰撞的过程,这种过程既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并且贯穿于学生素质养成的始终。教学中学生的争论不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障碍,而是育人环节中师生之间思想碰撞的导火索,学生各抒己见是教学活动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养成教育产生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因此,教师不能过于机械或死板地设计教学活动目标,而应当让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遇到学生活动明显脱离情感目标而导致养成教育效果弱化的现象,应当灵活巧妙地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生成性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回归养成教育本位。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作出适当的反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恰当地将育人的元素融入目标的生成过程,并转化为育人行为,最终实现养成教育的目的。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责的抽象和概括,养成教育的效果是教师教书育人成果的现实体现。积极的情感投入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应该具备养成教育的育人意识和主体性教育的观念,通过教学活动情感目标的有效践行促进提升学生养成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2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 潇.高校养成教育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4]辛志勇,金盛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与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 2005(10).

[5]高中建,闫立超.论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J].当代青年研究,2008(4).

[6]唐小俊.教育改革中的价值共识:何以及如何可能——一种公共哲学的视角[J].教育导刊,2009(6).

[7]王 泓.师范院校加强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 2010(1).

猜你喜欢
情感目标养成教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政治选修课堂的情感生成策略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三维动态形成性评价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