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衔接研究—以《仓储管理》课程的内容解构与体系重构为例

2016-12-10 07:36徐国泉余晓红
物流技术 2016年10期
关键词:仓储管理课程内容分段

徐国泉,余晓红,王 雷

物流管理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衔接研究—以《仓储管理》课程的内容解构与体系重构为例

徐国泉1,余晓红1,王 雷2

(1.苏州科技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商贸系,江苏 苏州 215104)

课程内容的衔接是“3+4”分段培养模式衔接的基础问题。针对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方式和学生认知能力存在的差异,探讨了“3+4”分段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体系衔接的理念、思路、程序和方法。并以苏州科技大学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仓储管理》为例,采用内容解构与体系重构的思路进行系统性的衔接研究。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分段培养;培养模式;内容重构

1 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同的一类教育,是各种教育类型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素质全面提升联系最紧密的一类教育。然而,由于普通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而完善的上下贯通的教育体系,而职业教育的升造途径相对比较有限和曲折,人们普遍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为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性

失衡问题,就需要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省市纷纷开始试点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培养模式。

江苏省早在2012年就率先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实行联合招生、分段培养的多种模式,其中“3+4”模式就是其中之一。“3+4”是指符合报考条件的初中毕业生按照招生相关程序,进入试点中职学校试点专业学习3年后,经考试合格,转入对口的本科院校相应专业学习4年。

然而,中职教育与本科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要求以及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2],不能把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割,而应该根据中职和本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系统性的衔接研究。本文以苏州科技大学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仓储管理》为例,采用内容解构与体系重构的方法进行系统性的衔接研究。

2 课程衔接研究的程序及方法

由于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相同的专业核心课程,就会出现衔接问题:如果仍然沿用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原来各自的课程内容体系各自为政,会出现内容重叠。传统的本科生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因此,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会从基础开始,从无到有,面面俱到;而“3+4”模式的学生已经受过中职阶段的专业教育,基础核心课程已有所涉猎,因此,会导致本科阶段原有的课程内容与其相重叠。如果中职阶段或本科阶段取消核心课程,则就失去了“3+4”分段培养模式的目标和意义。因此需要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衔接研究。具体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如图1所示)。

(1)成立核心课程衔接研讨小组。专业负责人牵头,成立由中职阶段核心课程专业教师和本科阶段课程授课教师各2-3人组成的5-7人的课程衔接研讨小组。

(2)课程内容按模块与知识点解构。由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课程任课教师,分别将课程内容按模块及知识点两个层级进行解构,然后汇总比较,将重复的知识点合并,形成该课程的知识构成要素。

(3)课程内容模块与知识点的属性识别、分类及编码。根据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差异,研讨小组对课程内容模块与知识点的属性从能力特点和难易程度两方面进行识别,并对课程内容模块与知识点进行分类及编码。

(4)构建课程内容的ISM模型。首先研讨小组根据模块之间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联性进行判断,构建关联矩阵,确立各类要素之间的二元关联结构。采用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1974年提出的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构建课程内容的递阶结构模型[3]。

(5)重构课程体系。基于课程内容的递阶结构模型,研讨小组结合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选择课程模块和知识点要素,分别重构中职和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然后对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则重新选择要素进行重构课程体系,直到合理为止。

(6)编制课程标准。课程体系重构通过检验后,两个阶段的课程任课教师分别编制课程标准,并经研讨小组通过后进行试行和完善。

图1 课程内容衔接的程序及方法

3“3+4”培养不同阶段课程的衔接—以《仓储管理》为例

本研究专门成立了由苏州科技大学4人(包括商学院教学院长1人、物流管理系系主任1人以及核心课程

的任课老师2人)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5人(商贸系主任1人、物流管理专业主任1人以及核心课程的任课老师3人)组成的课程衔接研讨小组,对两校物流管理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衔接进行研讨。下面以《仓储管理》课程的内容衔接为例,解析“3+4”分段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衔接研究实施过程。

3.1 《仓储管理》课程内容的解构

(1)课程内容的知识要素提取。通过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仓储管理》任课老师的解构,《仓储管理》课程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仓储管理基础知识、仓储设施设备管理、仓储作业管理、仓储业务管理、库存管理与控制、现代仓储信息技术等六大模块,共23个知识点,具体知识点的解构见表1。

表1 《仓储管理》课程内容的知识要素提取、编码及属性识别

(2)内容模块及其知识点属性识别。根据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差异,研讨小组对课程内容模块与知识点的属性从能力特点和难易程度两方面进行识别,识别结果见表1。

3.2 构建模块及知识点间的递阶结构模型

经研讨小组讨论判断,确定21个知识点要素之间关系方格图,如图2所示。其中,V表示方格图中上位要素直接影响到下位要素;A表示下位要素直接影响到上位要素;对于相互有影响的因素,取认为影响大的一方为影响关系,即有影响。

图2 知识点要素间关系方格图

根据图2,并加入单位矩阵,可以写出可达矩阵RM,按每行“1”元素的多少,由少到多顺序排列,调整RM的行和列,并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依次分解出最大阶数的单位矩阵,并加注方框,去掉越级关系,得到骨架矩阵,见表2。

表2 知识点要素间关系的骨架矩阵

根据骨架矩阵,可以画出知识要素间关系的递阶结构,如图3所示。

3.3 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

“3+4”分段培养模式下的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课程内容体系在重构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中职阶段课程内容“偏技能,中低难度”,课程内

容容量适中;

(2)本科阶段课程内容“偏理论,中高难度”,课程内容容量适中;

(3)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内容各自成体系,课程内容知识点间前后关系符合逻辑递阶层次要求。

结合《仓储管理》课程内容知识点属性的识别(见表1)和知识点要素间关系的递阶结构(如图3所示),分别对“3+4”分段培养模式下的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构,见表3。

3.4 课程标准和大纲的编制

根据表3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考虑到内容的特点,分别对课程名称进行命名。中职阶段偏重于实务,课程名称定为《仓储管理实务》,由中职阶段任课教师依据表3中职阶段的内容体系,编制该阶段的课程标准;本科阶段偏重理论,课程名称定为《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由本科阶段任课教师依据表3本科阶段的内容体系编制课程大纲。

图3 知识点要素间关系的递阶结构

4 结束语

“3+4”分阶段培养模式是打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通道的重要尝试,但由于两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模式存在巨大差异,中职阶段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养应该成为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中职和本科的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应做到合理衔接,而课程内容的衔接则是众多衔接问题的基础。本文针对物流管理专业“3+ 4”分段培养核心课程《仓储管理》,结合中职和本科两校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以及不同学历层次学业标准,对《仓储管理》课程在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讨,这必将会对分段培养模式的课程衔接问题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表3 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体系

[1]张庆临.打通中职到研究生通道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130-131.

[2]熊家慧.“3+4”有效衔接背景下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5,(33):10-13.

[3]Warfield,J.W.Developing interconnected matric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J].IEEE Transcript on Systems,Men and Cybernetics,1974,4(1):51-81.

Study on Course Content Transition in“3+4”Staged Cultivation Mod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the Case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System Restructuring of Warehouse Management Course

Xu Guoquan1,Yu Xiaohong1,Wang Lei2
(1.School of Business,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uzhou 215009; 2.Department of Commerce&Trade,Suzhou Tourism&Finance Institute,Suzhou 215104,China)

The transition between course content is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for the"3+4"staged cultivation mode.In this paper,in view of the education method for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middle vocational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gnitive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we discussed the concept,idea,procedure and method for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urse content systems in the"3+ 4"mode.Then with the core course Warehouse Management in the"3+4"staged cultivation mode of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uzhou Tourism&Finance Institute as example,w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content transition problem along the lines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system restructur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course transition;staged cultivation;cultivation mode;content restructuring

G642.0

A

1005-152X(2016)10-0170-04

10.3969/j.issn.1005-152X.2016.10.040

2016-09-07

2015年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实证研究”(苏教职【2015】19号),主持人:余晓红

徐国泉(1979-),男,江苏吴江人,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余晓红(1967-),女,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猜你喜欢
仓储管理课程内容分段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一类连续和不连续分段线性系统的周期解研究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分段计算时间
低碳视角下苏州电子商务物流精益管理实施研究
车辆器材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研究
3米2分段大力士“大”在哪儿?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关于年龄分段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