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可为精准扶贫实践提供三重贡献*

2016-12-18 18:50徐秀丽
妇女研究论丛 2016年6期
关键词:减贫援助精准

徐秀丽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193)

社会性别视角可为精准扶贫实践提供三重贡献*

徐秀丽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193)

“精准扶贫”是中央面对当前转型社会中贫困问题的一大战略,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途径,即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管理和精准考核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来确保中国反贫困战略中“不落下任何一个人”,从而有力回应并支撑了国内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和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有关减贫的首个目标。当前,各地为了响应中央战略,积极谋划,紧密跟进,出现了很多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精准扶贫的社会认知和集体行动,但与此同时,笔者在实地观察中也发现,扶贫实践对于社会性别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片面和缺失的,这将直接影响着精准扶贫的效果。为什么这么说?本文认为,社会性别视角至少可以为精准扶贫实践贡献三个维度的知识财产:第一,有助于“精准”目标的真正落实;第二,有助于加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和性别平等目标的关联和协同;第三,有助于加强国内减贫和国际援助之间的耦合和互动。

首先,性别视角可助力“精准”扶贫对象的识别和“精准”助贫行动的落实。精准扶贫是针对长期以来扶贫实践中各种“跑冒滴漏”等资源渗漏现象的一个全面整治。在大面积贫困解决之后,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是贫困中的“硬核”,属于贫中贫、困中困,在扶贫资源减贫效应的边际效应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瞄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是政策的考虑点。在这一点上,社会性别视角可以帮助精准扶贫政策更好地落地。贫困人口并不是理论上抽象的人,而是嵌入乡村政治社会结构中具体的男性和女性,他们的角色、地位、兴趣、需求都各自不同,尤其是由于历史传统、婚姻制度、教育体制等多种原因,农村妇女在就业、资产获得、教育、健康、劳动分工和收入水平等各个方面仍然呈现出更为脆弱的状况。如果不进行性别分析和规划,而笼统地以户、社区和产业为瞄准对象,那么这些深陷脆弱核心的真正贫困群体就会被自然遮蔽,“瞄不准”的现象仍然难以避免。比如,许多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的扶贫项目中尚没有对性别的特别关注,这就导致了在一些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的村庄,产业扶贫缺乏主体和载体,而针对村中留守的妇女老人等又缺乏相应的小微项目。又比如,在一些精准扶贫实践中,无论是在建档立卡还是在贫困户退出等民主评议的决策过程中,代表贫困户的参与者中几乎没有女性,这在许多情况下又导致了真正从事家庭经营的女性主体,比如从事农村淘宝的主体缺乏参与和表达。因而,精准扶贫需要更多地关注女性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并对具体情境下的社会性别结构和其所嵌入的政治经济结构做更多的关注和分析,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之意。

其次,性别视角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和性别平等目标的关联协同。回溯历史,社会性别视角在中国的引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途径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对华国际发展援助,当时通过大量发展项目的落实,国际机构引入了社会性别的理念和实践工具。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性别框架及落实与国内主流的减贫政策和实践之间存在一种二元结构的现象,即国内主流的减贫政策和实践主要以区域、县、乡(镇)、村等为瞄准对象,注重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性部门,而以参与式扶贫为核心的国际减贫项目则以社会性别问题、教育、生态等社会福利性增长为主题。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农村减贫与发展的脉络与国际上的发展议程和话语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减贫与发展议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它更强调建设小康社会,而较少使用“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话语体系,尽管从事实上,中国对于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落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尤其体现在减贫领域。但在2015年开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和落实阶段,笔者观察到国内发展议程与国际发展议程之间的协调性和联动性,其中尤其体现出国内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对接,并有意识地借助国际平台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因而也更加注重在落实国内发展目标时加入更强的国际发展要素。目前,通过精准扶贫的推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又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完成较好的国家,而与此同时,假如在现行的精准扶贫中加入更多的社会性别视角,则能联动贡献于SDGs中第五个目标:性别平等。在微观实践中,这就要求现行的精准扶贫实践突破妇女经济赋权和参与,而要更为关注女性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多维贫困现象。

最后,性别视角有助于国内减贫实践和国际援助之间的耦合和互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日趋明显,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援助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影响力量。一方面,南方国家对于中国国内减贫和发展的经验兴趣浓厚,希望借鉴中国减贫和发展经验启迪自身的发展路径,从而找到替代性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对影响日趋增大的中国对外援助和经济合作产生一些质疑,并认为中国的对外援助较为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硬件”,而较少关注社会发展等软性的民生项目,尤其对中国海外援助项目和海外经济合作项目的社会环境影响颇有微词,其中就有对于社会性别等视角缺乏的指摘。事实上,中国海外经济合作和对外援助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国内发展模式的一个延伸。因此,加强国内精准减贫实践中的社会性别视角利于国内减贫和国际援助之间的耦合和互动,对于从事对外援助和对外经济合作的从业人员来说,国内精准减贫实践中社会性别理念和分析框架的应用、推广和传播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其自觉加强自身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与国际社会对话和沟通的能力。

徐秀丽(1977-),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发展理论与实践。

*感谢许汉泽博士来自实地的经验分享。

猜你喜欢
减贫援助精准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扶贫,我们在行动
扶贫,我们在行动
中国的减贫成绩单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