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2016-12-31 08:36陈思妤
金融经济 2016年22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影子常态

陈思妤

(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浅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陈思妤

(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金融行业呈现很强的态势。但是随之而来,地方金融面临的风险也逐渐暴露,不断凸显了诸多问题,比如历史遗留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本文结合我国地区和国情,通过对国内外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制度进行借鉴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当从完善我国地方金融制度、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强市场自律、加强对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的约束等方面加强对地方金融的监督管理,以期抛砖引玉,对各级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防范和监管地方金融有所帮助。

经济新常态;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也就是 “市场化转型的市场经济非常态”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态”,金融领域呈现出很强的态势。但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仍存在不良贷款增加、中国式影子银行风险、地方债务隐患等等问题,这些都是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甚至最终会引发地方性金融危机乃至全国性经济危机。那么,面对着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该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如何顺应新形势,进行防范和监管?如何应对新挑战,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监督和管理水平,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促进实体经济稳健增长的作用。所以,本文从国内外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相关做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从完善我国地方金融制度、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强市场自律、加强对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的约束等方面加强对地方金融的监督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地方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历史遗留风险逐渐凸显

近年来,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历史遗留的重要矛盾,而银行业首当其冲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统计,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中,产能过剩行业已经成为“重灾区”。于此同时,一些向银行融资困难的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转向影子银行获取资金,无疑加大了这些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偿还能力低,有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和债务违约的风险,这些都给各地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难题。

(二) 信用风险进入暴露期

如今,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至7.5%,各行各业毫不可避免要经历行业景气周期性波动,一些行业领域、企业经营困难态势将不断显现,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尤其是新经济周期性的金融行业信用风险将不断高升。突出表现在:第一,不良资产增量持续增加。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919亿元,持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二,是风险传递区域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不断蔓延,遍及全国。

(三)流动性风险进入凸显期

受利率的影响,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面临的诱发因素不断增多。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流动性管理仍然停留在匡算资金头寸的初级阶段。特别存在着内控方面存在管理架构不全、责任不清、预测技术落后等问题,一旦银行没有切实可行的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和实际应对的能力,仅仅依赖监管机构思想,是不利于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

(四)新生事物影子银行带来的潜在风险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越来越迅猛,其快速膨胀所带来的风险就更加大、更不可控。中国式影子银行,其仍然是“银行的影子”,将原有表内业务转为表外业务或其它非信贷资产,利用理财、信托、投资、委托贷款等方式,用一些高风险、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用获得高回报的承诺来吸引投资者掩盖银行账面上所潜在的金融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将会影响金融市场与社会的稳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经济发达国家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基本做法

(一)美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经济实体也是最发达的国家,对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美国金融管理当局采用的是多元化方法,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层次的方法对其进行补救。比如警告无效,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将会采取其他措施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或合并,即指将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与运行稳定的金融机构合二为一,若这样还不能使买方获得好处时,存款保险基金将会通过补偿买方损失或给买方担保的方法,使买方在银行倒闭时不会受到损失。如果两者均失效,则管理机构会谨慎考虑是否关闭问题机构。

(二)德国

德国其金融管理当局在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时,同样保持其惯有的非常谨慎的态度,比如对不同性质的银行采取不同的退出方式,比如国有银行,国家偿还其债务;对股份制银行,先对它进行关闭,若有其他金融机构愿意接收则不进入破产程序,反之,则进入;对储蓄存款,由存款保险公司和股东负责;对信用合作银行,采取由同业协会接管和兼并的方法。同时,在破产程序上,德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有严格规定。

(三)日本

日本的金融制度从机构设置和业务分工的角度可分为城市金融和地方金融。日本金融体系坚持专业分工主义的原则,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日本的银行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大中小银行共生、以民营银行为主、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为辅的银行体系,承担不同性质的金融业务,它们之间不能相互交叉,呈现出业务分离状况。

四、经济新常态下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若干对策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换空间,需要转方式换发展,于是也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是必须面临的问题。笔者结合实践,谈谈粗浅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为此,建议如下:

(一)完善我国地方金融监管制度

通过对前文美、德、日三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目的在于更好地完善我国地方金融监管制度。第一,我们应根据地方金融特色,发展地方金融产业,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地方金融的监管制度,构建有利于地方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第二,给予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权,作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与中央监管形成“双线齐进,而又互补”的效果。要尽快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总量控制机制。每年要向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融资平台债务总规模,政府财力承受力度评估报告。第三,要建立地方政府融资统一平台,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全面、共享的综合统计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总量的控制和管理。应做到收多少支多少,以前年度投入过大的要尽量的缓一缓,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领导责任追究机制,对面子工程所造成的资金损失、债务规模所涉及到的主要领导人要一追到底。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随着金融各种业务综合化经营的迅速发展,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不断地立改废。本文建议,通过立法,扩大地方监管的范围,同时将处于国家监管之外的非金融机构纳入监督管理的框架内,即由原来的机构监管转换为功能监管,这也有利于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监管的挑战。同时,也要对金融衍生品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规定,从制度上保证金融衍生品的质量;特别是要对影子银行机构进行规范,可以通过对影子银行实行特许经营权、建立统一的评价平台等方式,制止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泛滥,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维护投资者的信心。这些法律制度上的措施,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外部有力保障。

(三)加强市场自律

加强市场自律,金融业自律是最为重要方面。从内部的角度看,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成为推动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重要手段。银行业应深入落实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以转型后的商业银行为例,抓住公司治理这个关键,抓好四个完善四个提高。第一,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对高级管理层面的约束;第二,完善整体杠杆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第三,完善内部监督,改进绩效考评机制;第四,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工具、方法。并且要提高风险管理准入、提高内部员工行为教育和管理、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水平,以此强化市场自律的作用。

(四)强化对以金融衍生品特别是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由于在金融衍生交易和结算中,由于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要对影子银行这类新事物进行监管,要对影子银行机构进行规范。应做到如下两点:第一,要深化金融改革。传统银行体系的利率水平远低于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套利空间,很大程度这也是影子银行枝繁叶茂的原因。深化金融改革,必须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由市场运作,使利率水平能够真实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引导我国的新生事物影子银行做到依法依规运作。第二,由此,监管机构应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和共享平台。怎样维护投资者的权利,发挥影子银行的作用是监管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建议,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方式,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使各监管机构定时发布市场数据,做到有针对性地披露,让公众享有知情权,提高公众对影子银行体系所披露信息的评价能力,更好地发挥金融促进实体经济稳健增长的作用。

[1] 张云,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中国金融[J].2014(21).

[2] 刘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对策和建议,现代商业[J].2014(32).

[3] 张海峰,关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几点思考,济南金融[J].第1期.

[4] 陈亚坤,我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问题研究.

[5] 王元龙.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5(13).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影子常态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谁不在谁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