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交通部队全域快速投送能力建设研究

2017-01-01 07:15王建楠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全域救援装备

林 雨,张 龙,王建楠

(武警交通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所,北京102206)

● 战略投送StrategicProjection

武警交通部队全域快速投送能力建设研究

林 雨,张 龙,王建楠

(武警交通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所,北京102206)

为构建立体救援体系,强化全域快速投送能力建设,在总结武警交通部队多次重大抢险救援行动的基础上,分析武警交通部队遂行多样化抢险救援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剖析武警交通部队核心能力建设与全域快速投送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提出提升全域快速投送决策能力、构建军民融合投送保障体系、研发适应立体救援的特种装备、强化全域快速投送实战化训练等对策和建议。

应急救援;立体救援;快速投送;武警交通部队

近年来,武警交通部队紧紧围绕“全域机动、抢险保通,多能一体、高效救援”的建设目标,全地域与全要素、全天候遂行跨区域、跨领域抢险救援任务已经成为常态。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和“军队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沿线国家跨国境救援任务凸显;同时,面对未来纳入联合作战指挥体系、遂行战时交通保障任务的挑战,部队全域快速投送能力的强弱,将会直接影响救援的高效和战争的胜负。因此,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加强武警交通部队全域快速投送能力建设研究,提高平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对于武警交通部队更加有效履行“服务国防、抢险救援”的职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1 遂行全域机动抢险救援任务的特点与要求

(1)灾害突发性强,社会普遍关注度高。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涝、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多发与频发态势明显,并呈现出多灾并发、群发和集中爆发的特征,一些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如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树大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大地震,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灾等。面对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如何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已成为全社会乃至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2)灾害破坏力大,救援时限性要求高。自然灾害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令人触目惊心。据民政部统计,2016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近1.9亿人次受灾,1 432人因灾死亡,27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5 032.9亿元。灾后面对急迫的抢险救援任务,如何快速抢通交通“生命线”工程,确保救援人员、装备和物资第一时间抵达灾区,争取72 h黄金期,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抢险救援首要解决的问题。

(3)任务多样性强,应急处置能力要求高。仅2016年,武警交通部队就全域机动15省29市85县,打赢了47场救援攻坚战,任务类型涵盖了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及生产安全事故等多个领域,多灾种、多样化、持续时间长趋势明显。此外,从遂行的抢险救援任务中发现,部队还存在远程投送能力不强、装备规格不全、处置能力不硬、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抢险救援的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随着武警交通部队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应对的灾情、险情也必将愈趋复杂,对部队在不同环境、不同地域、不同天候等情况下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任务专业性强,装备适应性要求高。交通部队作为一支国家级应急救援专业力量,任务的多样性和部队的专业性决定了装备功能必须具备很强的适应性。民用通用装备(推、挖、装、运、吊等工程机械)具有使用维护成本低、后勤保障社会化等优势,目前已成为武警交通部队大批量列装的主要装备序列,但在抢险救援实战中也暴露出功能单一、安全防护性能差、行驶速度慢等问题。军用制式装备(机械化桥、动力舟桥等)具有机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效率高等显著优点,但也存在价格昂贵、设计工况不完全适应救援战场环境等突出问题,难以大批量列装部队。面对多样化的抢险救援任务,研发与专业化部队性质相适应的特种专用装备需求突显。

(5)参战力量多元,指挥和协调难度大。参战力量多元是抢险救援任务的显著特点之一,尤其是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大范围、多地域同时展开的抢险救援行动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往往是多系统、多兵种、多行业等多元力量参加的联合行动。不仅有军兵种之间或不同隶属关系单位之间的联合行动,而且还有武警部队、公安、地方政府、专业技术队伍、装备生产厂家及人民群众的参与。武警交通部队在遂行抢险救援行动中,经常需要与其他参战部队、地方政府等产生大量的临时组织关系,组织指挥具有范围广、头绪多、多维化的特点,指挥和协调难度大,稍有差错,不但影响快速投送能力的整体发挥,也同时影响任务的完成[1-2]。

2 战斗力生成与保障需求存在的矛盾与挑战

(1)自我保障能力与快速投送需求不适应。武警交通部队现阶段兵力与装备投送主要采取“人装分离”的模式进行,以自我保障为主,即兵力通过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迅速投送集结到灾害地域,大型机械装备采取拖(平)车搭载经铁路、公路运输方式后续运达[3-4]。在道路中断或通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型机械装备只能以缓慢的行驶速度(挖掘机行走速度5 km/h左右)开进至灾害区域,严重拖慢了部队的开进速度,常常造成救援现场“人等装备”的情况,部队难以第一时间形成战斗力。因武警交通部队空运自我保障能力上的空白,加之大型机械装备规格型号等因素的制约,抢险救援的高时限性和快速投送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

(2)装备规格型号与立体救援要求不适应。武警交通部队现阶段大批量列装的主战装备以推、挖、装、运、吊等工程机械为主,该序列装备普遍存在工作重量大(轻则十几吨,重则几十吨),超长、超宽、超高(长度6~12 m,宽度3~3.5 m,高度3.5~5 m不等)等规格特征。民航运输机由于机舱尺寸及载重的限制,普遍存在人员投送能力强、装备投送能力弱的特点。只能运送集装物资和轻型装备,可运载的重型装备种类十分有限,军事适应性较差,战时难以满足大型机械装备远程快速投送需要,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快速生成和发挥[5-8]。

(3)信息化建设与投送指挥决策需求不适应。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尚缺少一个自上而下、统一完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立体运控指挥平台。在应对灾害面前,由于缺乏各种情报信息等大数据支持,部队在投送方案的确定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滞后带来的影响完全显露。如:不能及时准确地为首长机关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不能实时准确掌握灾区信息,难以进行人员、装备和物资的科学调配;不能掌握运输路线上的实时天气状况;在保证路线畅通、快速通行上难以与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建立实时联系对接;在人员、装备实时状态上不能实时监控等。信息化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制订高效快速投送方案的时效性和投送过程的掌控性。

3 提升部队全域快速投送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指挥体制,提升全域快速投送决策能力。全域快速投送作战力量多元、涉及面广,机动空间跨度大,组织指挥、协同保障难度高。对此,武警交通部队应建立完善的兵力快速投送指挥机制,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协调指挥。按照“战时应战、急时应急”的要求,建立情报通报、计划协同与随机协同相结合等机制。要加强与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联动,统筹使用应急和应战交通保障力量与资源,通过遂行抢险救援行动和战时交通保障任务,在用兵中实现练兵和强兵。要灵活运用指挥方式,兵力投送指挥主要以动中指挥为主,同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指挥方式,做到统分结合,加强集中统一下的分散指挥[9]。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地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实现快捷准确的命令传输、指挥引导和信息分发,第一时间将上级命令传达到任务部队,使其在最短时间内掌握部队投送情况,确保武警交通部队兵力投送及时、灵活、可靠和高效。

(2)平战结合多能一体,构建军民融合投送保障体系。全域快速投送距离远、物资消耗大、投送任务十分繁重。从武警交通部队现阶段情况看,快速投送能力与实战需求差距明显,仅靠部队自身力量,在短时间内难以聚集足够的运力和保障力量来满足全域快速投送的需求。对此,武警交通部队应瞄准军民融合全域快速投送保障体系建设,在节约自建救援采购成本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的空中救援力量,对全国的社会化空中救援力量进行全面信息统计和备案,包括机型、数量、机载能力、启动机制等。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各方可协同快速反应,战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全国的民航支线、通航机场及数以万计的直升机临时起降点网络,实现投送、转运、临时起降和后勤保障的无缝对接[10]。

(3)军民融合协调创新,研发适应立体救援的特种装备。解决武警交通部队全域快速投送的关键薄弱环节,应聚焦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和轻型化等方向,构建适应立体救援的特种专用装备体系[11-12]。标准化是综合考虑装备投送方式、功能作用和任务类型等要素,系统梳理抢险救援所需的特种专用装备需求,建立通用结构体系,提高装备的通用性。模块化是将主战装备结构功能逐一分解,满足独立航空仓储运输要求,利用通用链接装置将不同结构功能重新快速高效组合,使其在满足抢险救援不同阶段任务需求的同时,降低装备对投送能力要求的门槛。智能化是将电子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等现代化技术集成于主战装备中,提高装备的自主性、自动性,替代人力难以和无法实现的功能,提高装备对投送能力的适应性。轻型化是通过引入新理念(如结构优化)、新材料(如合金材料、泡沫铝)、新技术(如电传动)等先进手段,减轻主战装备重量、减小体积,适应立体救援和全域快速投送的要求。

(4)聚焦实战紧盯任务,强化全域快速投送实战化训练。提高武警交通部队全域快速投送能力,并非朝夕之功,诸如指挥机构运行、投送力量快速装载、投送保障等方面,都需要广泛研究和实战化训练。对此,武警交通部队应把“紧贴任务、平战结合、突出重点”作为快速投送训练的重要原则,扎实开展针对性、适应性训练。随着武警交通部队遂行多样化抢险救援任务的不断增多,对全域快速投送的需求呈现出经常性、常态化的趋势。为此,应着眼信息化条件下抢险救援需要,抓好经常性、常态化联合演练,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投送途中装卸载训练,突出强化远程机动和途中伴随保障能力,真正达到即需要即投送、即部署即展开的一体化快速投送和任务行动能力。要高度重视模拟训练手段的应用,即以网络化、模拟化为基础,通过构建异地分布、实时互动、开放共享的网络信息系统,运用多种仿真、模拟技术,为全域快速投送训练构设近似实战的训练环境与任务背景,演练多种投送方法,检验不同投送预案,为提高投送效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 语

使命指引方向,任务牵引建设。如何构建立体救援体系是武警交通部队有效履行职责使命值得研究的重点方向。加强部队全域快速投送能力建设,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应战能力,也是武警交通部队积极应对军事和非军事行动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突破核心技术,研制标准化、智能化、轻型化、模块化的抢险救援特种专用装备,满足基于立体救援体系的全域快速投送能力建设的需要势在必行。

[1] 邵玉平,薛文斌,汪志远.美军运输司令部参与联邦应急救援实践及启示[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16(9):16-19.

[2] 张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部队快速投送能力的建设[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16(4):1-5.

[3] 王春刚,李德强,何永来.建制部队远程摩托化机动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16(4):6-9.

[4] 李曙东,何鸿斌,郝建生,等.整建制部队远程摩托化机动运输组织模式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16(7):1-4.

[5] 徐峰.空军部队整建制远程机动综合立体投送能力建设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16(3):6-9.

[6] 肖晓波,葛同民,常刚.航空兵部队远程应急投送能力建设[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6,18(3):6-9.

[7] 刘宝新,胡舒,杜永现.加强我军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9(9):7-9.

[8] 郑旭,孙跃坤,苏鹏.基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投送组织运用机制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6,18(9):1-4.

[9] 曹柱华,冯鹏程.武警部队全域快速投送能力建设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7,19(3):5-8.

[10] 付团结.信息化条件下提高陆军部队快速投送能力的思考[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16(2):6-8.

[11] 史新生,曾友春,董志强,等.战略投送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70-71.

[12] 初海宁,董乐乐,贾楠.应急交通运输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3(2):1-4.

ConstructionofGlobalFastDeliveryCapacityforArmedPoliceTrafficForces

LIN Yu, ZHANG Long, WANG Jiannan

(Institute of Transport Emergency Rescu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f PAP, Beijing 102206, China)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 rescue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fast delivery capacity, the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multiple significant rescue operations in armed police traffic forces. Then, 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diversified rescue tasks, and dissect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hallenges in core capacity construction and global fast delivery.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promoting decision-making ability of global fast delivery, establishing civil-military integrated delivery support system, developing special equipment adapt to three-dimensional rescue, and strengthening combat-oriented training of global fast delivery.

emergency rescue; three-dimensional rescue; fast delivery; armed police traffic forces

2017-07-05;

2017-09-05.

林 雨(1974—),男,博士,高级工程师.

10.16807/j.cnki.12-1372/e.2017.12.002

E234

A

1674-2192(2017)12- 0006- 04

(编辑:张峰)

猜你喜欢
全域救援装备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紧急救援
港警新装备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3D打印大救援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