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冲向宇宙的梦想

2017-01-12 08:29
杭州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天文台望远镜阿里

胡晓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冲向宇宙的梦想

2016 ·杭州云栖大会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宣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应用合作。阿里云在人工智能、超大规模计算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被应用于天体物理研究领域,提升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基础科研能力。

其实,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太空以及生命起源的探索。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人类首次在月球行走和实地研究;1986年,“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37秒后爆炸,7名航天飞行员遇难,这是人类宇航史上的一次悲剧,但这次悲剧也没有停止我们对于天空和人类生命起源的探索;1993年,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16个国家参与了国际空间站开创建设;2009年,人类正式开始探索火星计划;2014年,旅行者二号正式携带了一张唱片,向宇宙发出了人类的致意,后来也回收到了来自太空的信息,尽管这一段信息至今没有被解读。

2016年,中国载人航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国家实力进一步得到彰显。每一次人类探索宇宙所作的努力成功的背后,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大量的数据研究的堆砌和计算能力的突破。

我国在研制“两弹一星”的时候,仅靠手摇式计算机,科学家们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创造了让中国和平稳定的未来。到阿波罗登月的时代,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是2.04MHz,而现在人们的手机普遍拥有的计算量是2.2GHz以上,可以说任何一部手机都比阿波罗登月时候的计算能力快了近1100倍。计算能力是国家的能力的体现,是行业突破的源泉。如果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当每个人拥有的计算能力被进一步释放的时候,人类的文明、产业、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一起合作研究和应用的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被称为“LOMOST”,每年产生的数据量是10TB,天文望远镜不断将数据采集下来,存在服务器。背后依靠的是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

我国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是全球目前唯一的一个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在太空可以探测137亿光年的声音,越弱小的信号越能接收。它能够感受到外星人的信息,甚至在宇航飞行器上的任何一个小芯片在天空翱翔时也能够被探测到。FAST投产以后,4小时将产生10TB的数据,是一年的总量。预计到2025年,我国天文探测背后的数据采集将达到250亿个TB。

这是什么概念?

全世界现在每一天所产生的数据是250PB,如果将所有PB的数据刻在光盘上,大概够从地球一直堆到月球上。也就是说到2025年,一年所产生的星球宇宙相关的250亿TB数据量,用光盘刻起来,可以从地球累到月球10万次。谁能解决这些数据的计算?单靠原来本身独立的服务器根本不够,必须要用到云计算,甚至未来要使用量子计算,必须采用更大量的分布式计算存储。

阿里云对数据密集型产业进行了很多的科研,现在跟国家天文台、地震局等单位合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将原来本身需要一年的计算量,缩短到几天。

阿里云对生命科学也很关注。与华大基因合作,原来完成23对碱基因的基因测序需要几个月的计算,阿里云可以在一天到两天完成。与浙江大学的数据研究院合作,甲状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可以从64%提升到84%,这是非常大的突破。

2015年,阿里云跟中国科学院发布了量子计算研究项目,通过硅晶体计算已经不能满足未来二十年的计算需求,量子科学才是数据计算的出路。今天,计算已不单纯是一个企业需求,更是行业的需求、国家的需求。

这次与国家天文台的合作,希望共同构建网上天文台,把探测银河系结构的LAMOST数据、探测宇宙深处声音的FAST数据、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太阳系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要打造这些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平台,分享给全世界天文爱好者,让孩子们都能通过互联网去近距离地感受宇宙,近距离地“触摸”到银河系。

这一次合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合作,阿里更把它看成是共享经济,将阿里云的海量存储、计算能力、人工智能能力跟天文技术合在一起,去探索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探求生命的起源,共同造福人类。(本文根据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2016杭州云栖大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

猜你喜欢
天文台望远镜阿里
神奇的“千里眼”——望远镜
云上阿里
天文台就该这么看
海尔与望远镜和天文台的故事
辰辰带你游阿里
神奇的千里眼——望远镜
打造最大望远镜
超级望远镜头
欧米茄超霸系列月相至臻天文台表
阿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