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急性虚证”理论及其在急救临床的应用*(中)

2017-01-17 07:34方邦江孙丽华卜建宏宋景春吴秋成黄建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外感瘀血阴阳

方邦江 孙丽华 卜建宏 陈 淼 宋景春 吴秋成 黄建华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2.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 200092;4.南昌大学附属长城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5.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33;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上海 200031)

·专家述评·

论“急性虚证”理论及其在急救临床的应用*(中)

方邦江1孙丽华1卜建宏2陈 淼3宋景春4吴秋成5黄建华6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2.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 200092;4.南昌大学附属长城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5.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33;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上海 200031)

5 常见“急性虚证”疾病举隅

5.1 脓毒症 脓毒症是由感染失控引起的宿主反应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此病记载。但在中医的“伤寒”“温病”“喘病”“关格”“急黄”“血证”“脱证”等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脓毒症的临床特征。脓毒症早期以外感热病为特征。《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清代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著《温热论》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严重脓毒症(继发于感染的急性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休克(严重脓毒证伴经液体复苏仍难以逆转的低血压状态),以厥脱为主要表现,均为临床急危重证[5]。本病属于中医“脓毒流注”“疔疮走黄”“热毒内陷”等病证范围。基本病机是正虚毒损、毒热、瘀血、痰浊壅滞脉络、气机逆乱、脏腑受损,其发生主要责之于正气不足,邪毒尤盛,内侵化热,毒热炽盛,耗气伤阴;正气暴虚,毒邪内蕴,内陷营血,络脉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痰浊内阻,壅滞脉络,进而各脏器受邪而损伤,引发本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虚实两类:病变的初期以实证为主,表现为“正盛邪亦盛”的病理变化;随着病情的不断深入发展病变表现为“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极期突出在“正衰邪盛”及“正衰邪衰”的状态,由脏器的功能失调最终发生“脏器衰竭”的局面;恢复期多表现为正虚邪恋的状态。

脓毒症常见的“急性虚证”病因病机是外感六淫、戾气、虫兽、金刃、毒物等侵袭机体,正邪交争,耗伤正气,邪毒阻滞,正虚邪实,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

脓毒症的发生主要责之于正气虚弱,邪毒入侵,正邪相争,入里化热,热毒炽盛,耗气伤阴;正气不足,毒邪内蕴,内陷营血,络脉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痰浊内阻,瘀滞脉络,进而令各器官受邪而损伤,引发本病。其基本病机是正虚毒损,毒热、瘀血、痰浊瘀滞脉络,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邪实未去、正气已虚;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5.2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机体受到严重感染、严重创伤、严重烧伤、休克等打击后,在相关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的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1]。其恶化的结局是多器官功能衰竭(MOF)。MODS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耗资和持续增加的特点,是当前重症患者中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MODS和MOF是当前重症医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现代危重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MODS/MOF危重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MODS/MOF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课题。中医学历代医书中没有相应的固定病名论述,故直接使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这一病名。历代文献相关证候表现散见于如 “喘促”“关格”“虚劳”“厥证”“脱证”“急性热病重症(温病、伤寒变证)”等论述中,与“亡阴亡阳”“闭脱并见”“气血俱衰”等脏气衰败而导致的“急性虚证”的逆传危候多有相似之处。MODS常见的“急性虚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种[1]。1)外感或内生邪毒、外感热毒、暑湿、疫戾之邪,或毒邪直中,或误治内陷,发生变证,或内生邪毒,正邪交争,邪热内盛而耗气、伤津、动血,邪气严重可遏阻经脉,从而导致气机郁闭逆乱,邪盛正衰,络脉瘀滞,气虚阴伤阳损,伤及脏真而引发MODS。2)严重创伤、严重烧/烫/冻伤、大手术、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此类原因多直接伤及气血津液阴阳,造成正气大亏,痰水瘀血内生,脏腑间丧失其本来的生克平衡,出现乘侮逆乱,耗伤脏真,阻滞经脉,引发MODS。3)各种原因导致的猝死复苏后正气严重亏虚,阴阳不相包涵,渐致阴阳将离的脱证,或阴阳暴然离决而气不得接续而呈现临床死亡,经心肺复苏得以阴阳继相维续的,多接近孤阴孤阳状态下的生化顿失,阴阳初得续时必有邪气滞留,气机逆乱,脏真受损,引发MODS。

5.3 休克 休克又称急性循环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明显下降,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表浅、肢体湿冷或皮肤花斑、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临床上各种急危重症均可出现休克。休克在中医学里的记载可溯于中医“脱证”的论述[15]。“脱”之名源自《灵枢·血络论》篇。《景岳全书·厥逆》云“气并为血虚,血并为气虚,此阴阳之偏败也。今其气血并走于上,则阴虚及于下,而神气无根,是即阴阳之气相离之候,故致厥脱而暴死”。清·吴鞠通进一步认识到温热病出现厥脱则预后不良,如《温病条辨》九十七条云“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休克的“急性虚证”常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种。1)外感六淫。外感六淫邪气,尤其是火热暑邪,最易炽盛猖獗而耗散正气,亡竭津液而致脱证,本证多见于感染引起的分布性休克。2)脉络受损。外伤或脏腑病变导致的脉络受损,血溢脉外,量多不止,亡失阴血,气随血脱失精而致脱证,本证多见于外伤失血引起的容量不足性休克。3)大汗大下。病邪势盛,或正气不固,或过用发汗吐下,致使津液亡失,气无所载而致脱证,本证多见于各种原因脱水引起的容量不足性休克。4)情志刺激:大怒、大恐、惊恐、疼痛等强烈刺激亦可导致脱证。本证多见于分布性休克。

5.4 脑出血 脑出血据其症状和体征一般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2]。有关脑出血认识的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描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使人大厥”。脑出血发生固然与积损正衰有关,但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先实后虚,因实致虚,甚至导致阳气欲脱的危急虚候。引起脱证,其主要的“急性虚证”病因病机为: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手撒、舌痿、二便失禁等五脏败绝之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细弱而微等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症。治宜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笔者十分推崇王清任及其创立的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常用至150 g,甚或更大剂量。对于气虚者,若煎水代茶,疗效亦佳。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临床用量小时为升血压,重用黄芪则降血压,故笔者建议不必拘于血压高低,辨证为气虚者,大剂量用之,必获良效。针对中风病导致快速的元气耗损,笔者提出了以大量人参复元醒脑治疗脑出血的方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印证了脑出血的“急性虚证”理论的可靠性。

5.5 猝死 猝死(即卒死)是指各种内外因素导致心之脏真脏器受损,阴阳之气突然离决,气机不能复返,心搏接近停止跳动或刚刚停止跳动而表现为发病疾速,忽然神志散失,寸口、人迎、阴股脉搏动消失,呼吸微弱或绝,全身青紫,瞳仁散大,四肢厥冷等一系列临床病象的危重疾病。猝死之名始见于《灵枢·五色》,该书云“人不病而猝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不病而猝死矣”。葛洪《肘后备急方·猝死论》云“猝死……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忽有承离否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

猝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跳呼吸骤停,即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临床上表现为心音消失、脉搏不能触及,血压测不出,呼吸不连续,甚至停止,瞳孔散大,意识丧失。本病短时间内可致死亡,预后极差,是对生命具有极大危害的突发急危重症[10]。

猝死心脏骤停属中医学“卒死”范畴,是指各种内外因素导致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受损,阴阳之气突然离决,气机不能复返的危象。“卒死”之名始见于《灵枢·五色》,该书云“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卒死……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忽有乖离否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其病因病机为邪实气闭。瘀浊内闭心脉,或气逆血冲致心神大乱或伏遏不行,开合之枢机骤停,脑髓突被痰瘀、邪毒所闭,脑气与脏真之气不相顺接,枢机闭塞,气道为异物梗阻,肺气内闭而衰绝等,均导致心气骤损、肺气耗散、脏腑气机阻隔,升降之机闭塞,伏而不行,气息不用,神机化灭而发生猝死。从中医临床角度来看,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出入闭阻,阴阳之气相互离决。病机有虚实之分,病位主要在五脏(心肝脾肺肾)。常见的猝死“急性虚证”的病因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1)七情内伤。七情内伤,气逆为病,以因大怒而猝死者多。若所愿不遂,肝气郁结,肝气上逆,或大怒而气血并走于上等,以致阴阳之气不相维系。2)瘀血阻滞:血总统于心,化生于脾,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五脏功能障碍,气机运行失常,都能导致瘀血内生。瘀血内阻,闭阻经络,瘀塞心窍,使营卫不通,加之情志刺激,阴阳气血突然离决而形成猝死。3)痰邪内伏。多见于形盛气弱之人,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伤,运化失常,以致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不利。如遇恼怒气逆,痰随气升,清阳被阻,心窍为之蒙蔽,神机失用则可发为本病。4)亡血伤津:如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因创伤出血,或产后大量失血等,以致气随血脱,阳随阴消,神明无主,均可出现猝死。5)外邪侵袭。感受六淫或秽恶之邪,使气机逆乱,阴阳之气难以接续,即可发为猝死。此即《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如尸,或曰尸厥”。六淫致死,其中以中寒、中暑导致元气耗伤、阳气暴脱比较多见。总之,无论外感内伤,均导致机体的急性阳气暴脱,进而发生猝死是其共同的发病机制。

5.6 急性左心衰 急性左心衰在中医学归属 “暴喘”“心水”“心衰”等病范畴,是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运血行气所导致的常见危重急证[11]。主要有外邪侵袭、过度劳倦或久病伤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内外二因交互作用于心体,造成心体受损,心气衰耗,血脉失用而成。病机以心阳虚衰为本,每因感受外邪、劳倦过度、情志所伤等诱发。病变脏腑以心为主,涉及肝、脾、肺、肾,同时与气(阳)、血、水液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证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重则为气脱、阴脱、阳脱,造成心之阳气日渐耗损,心之运血行脉之功受累,发生心衰;实者为痰饮内停、瘀血内阻,甚则寒水射肺、水气凌心,均可导致心体受损,心之“气力衰竭”而成心衰。国医大师颜德馨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与气血失常关系密切,“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心衰的病机观点是心气阳虚,心虚瘀阻。在临床上将心衰分为心气阳虚、心血瘀阻[3]。心气阳虚为主者,温运阳气是重要法则;心血瘀阻为主者,行气活血是关键。治疗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佐活血化瘀,行气益气等药味为主,畅利气机,净化血液,具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具备多方面的双向调节功能的作用。

5.7 外感热病 外感热病是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的一类外感病证,是发热时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外感高热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等,多属卫气同病之候[4]。“毒”“疠”是外感发热的致病因素,晋·葛洪重点论述了“毒”“疠”的概念,认为“毒”“疠”与“六淫”不同,“不能如自然恶气治之”。提出了“疠”具有传染性丰富了中医学“毒”的范围。外感热病主要病理特点是伤阴耗血,导致“急性虚证”。邪自内发,病初即见里热证;病情复杂多变,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如温热病邪病位深而邪热重,故极易耗伤阴液。初起可见烦渴、尿短赤、便秘等症;病程中阴伤见症突出,病程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出现低热,颧赤,口燥咽干,神倦,或手足蠕动,舌干绛而萎缩,脉虚等症状。正气素虚,无力束邪,毒邪入血,弥漫血络而为毒瘀证;阻格阴阳为厥为脱;衰耗脏气易伤及心阳,造成心之“气力衰竭”,而发心衰、心悸等证。

笔者认为,外感热病应以六经、卫气营血及三焦统一的辨证体系为基础,突破原有的辨证理论框架,构建更加全面的“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非常必要。据临床观察,外感热病的证候及其病理变化都是由病期、病位和病性三大基本要素组成。病期反映的是外感热病疾病过程中各个层次或阶段,其体现出一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顺序和规律,可划分为卫分期、气分期、营血分期、正衰期、恢复期;病位指的是病变所在部位,反映了邪正相争的主要场所,一般会出现此部位功能失调的一系列证状,大致可分为邪在肌表、邪在半表半里、邪在脏腑、邪恋经络;病性是指病变的性质,包括了病变的正虚邪实状况、寒热属性以及病邪性质等,笔者提出的“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学术思想得到其他学者的印证。在治疗外感热病过程中,立足于病期、病性及病位的外感热病三维辨证方法,提倡“从风立论”,表里双解,养阴生津,顾护胃气,并善用虫类药物,疗效颇佳。治疗包括传染病在内的感染性疾病的 “脓毒症”,意在“早期截断,防治传变”;经临床证明,对“禽流感”“猪流感(H1N1)”“非典”等有明显疗效[5]。

5.8 暴吐 暴吐是指邪毒犯胃,胃气不宁,暴逆上冲而引起的急性呕吐的病证。国医大师张镜人认为暴吐病是夏秋二季多发病、常见病[3]。炎暑之际,人体内正处于外盛内衰的生理状态。所谓内衰者,是言阴气盛于内,阳气弱于中,脾胃为中气之源,因中阳外趋,中气随之也外达,造成外强内弱的生理状态。在此状态下,邪毒容易内侵为病。外有所感,内邪招引外邪内入,致使胃乏腐熟下降之功,脾失磨化上升之能,引发升降功能障碍,运化功能呆滞,中焦痞塞,毒邪内逆,激惹胃气上逆而成暴吐之疾。因此治则拟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法。总之,不论外感寒湿秽浊之气,抑或猝受暑热疫毒之邪,一旦壅迫胃腑,失却和降,即可夹食夹痰上逆外涌为患。暴吐后,短时间大量失液而阴竭,导致气随液脱,阳无以附而亡阳。然暴吐既为势急之呕吐,无疑更多的是因于邪实,少数才因于正虚,正如《景岳全书·呕吐》所说“所谓邪者,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所谓虚者……必胃虚也”。

5.9 暴泻 暴泻是以突然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甚或抽搐、厥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4]。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多见。病因病机不外乎外感湿邪,或饮食内伤,或由脾肾虚寒,脾胃运化失权,大肠传导失职,水谷与糟粕混杂而下,发为暴泻。暴泻病位在脾胃和大肠、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病性以邪实为主[9]。暴泻后,短时间大量失液而阴竭,导致气随液脱,阳无以附而亡阳。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暴泻病位在中焦脾胃,因脾胃损伤,不能转输水谷,致使脾胃成为受邪之官,毒生之所,又是邪毒转移之枢[3]。中气虚不能束邪,邪毒下注于大小肠,潜藏于肠内之脂膜,成为发病之源。就其并行而论,多以实者为要,但亦有虚中夹实者。治疗上拟定理脾、和胃、分利清浊、止泻保津、固气防脱等治法。

5.10 急性出血 急性出血是指出血量较大,出血势较急,以及有广泛出血倾向的一类血证[8]。本病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迅速,并发证多(常见血脱、窒息等),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临床上急性出血主要见于咯血、呕血、便血。急性出血属中医“血证”范围,乃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泄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早在《内经》中就有“血溢”“血泄”等记载。

咯血属中医学“血证”之“咳血”范畴,是因损伤肺及气道脉络而引起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的病证。肺为娇脏,脏腑之华盖,喜润恶燥,喜清恶浊,不耐寒热。内外之邪扰肺,肺气上逆则为咳,损伤肺络血溢脉外则为咳血。与肝脾密切相关。国医大师朱良春推崇仲景“柏叶汤”合刘鸿恩“独梅汤”化裁治支扩咯血、或肺痨咯血急证,其用药特点为“温不伤阴”。朱老认为风心之咯血,一方面是气虚不能帅血归经,一方面是瘀阻而新血难守。虚实错杂,殊难措手。选唐容川氏治“瘀血乘脾,喘逆喘促”之“参苏散”加味,消瘀宁络治咯血,益气固本寓其中,每收速效[12]。

呕血属中医“血证”中“吐血”范畴,是血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颜色黯红或咖啡色,多夹有食物残渣,并常伴有脘胁胀闷疼痛的病证。呕血主要属脾胃病变。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腑,脾主运化统摄。病因多与外感病邪、饮食不节、情志不和、劳倦过度、脾胃虚弱等因素均可使胃的脉络损伤,而见吐血。若失血甚则气血不足,可见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等,倘若出血量大,可致气随血脱,乃见昏厥、汗出肢冷等危象。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上消化道出血证候辨证时首分虚实,实证为火热气盛,胃络受损,迫血妄行;久病多虚,失血失液过多,气随血脱,阳气虚衰,气虚不摄[13]。

“便血”属于中医“血证”范畴。便血的基本病机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胃肠积热、胃肠脉络受损,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或气不摄血,血液下溢入肠道由肛门排除体外[6]。

总之,急性出血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别,实证责之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火热熏蒸,迫血妄行,虚证责之于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以及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实证和虚证虽各有不同的病因病机,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常发生实证向虚证的转化。往往疾病的早期多表现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之实证,但反复出血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其无所附,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另外出血之后,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留积体内而为瘀血,瘀血又妨碍新血的产生和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瘀血致血虚,血虚加重瘀血的恶性循环。

5.11 中暑 中医认为中暑是在长夏季节感受暑热之邪,伤津耗气而骤然发生的以高热、汗出、烦渴、乏力或神昏抽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热病。对暑病的论述始于《素问·刺志论》,称之为“伤暑”。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长夏季节。病因病机乃外感暑热之邪,内兼正气虚弱,正邪相争而成。轻者耗气伤津,气津两伤;重者可致暑热内闭,或内陷心包,蒙蔽心神,或暑热乖张,引动肝风,或暑热伤阴,阳亢风动,发为暑风。病位在肺、心与心包络,累及肝、脾、肾诸脏,病性虚实夹杂,既有暑热内盛,又有气阴两虚。

5.12 小儿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重证肺炎喘嗽又被称之为肺炎喘嗽变证,在病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呼吸浅促,甚而神昏抽搐,是肺炎喘嗽的急危重证,发病较急,来势凶猛,迅速出现心阳虚衰、内陷厥阴证候,常可危及患儿生命。本病四季皆有,而以冬春两季尤为多见,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肺炎喘嗽的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内因责之于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主要病机是外邪袭肺而致肺气闭塞,病理产物是痰热。其病位虽在肺,但与他脏互有关联,特别是肺炎喘嗽之重证的病理演变可累及脾、心、肝。若热邪炽盛,热从火化,内陷厥阴,则出现邪热内迫肝经,内陷心包之实证。若正不胜邪,肺气闭塞,则心血瘀阻,心失所养,心气不足,而致心阳虚衰之虚证。同时心阳不振则血脉不得温运,亦会加重血瘀和肺气闭塞,病理上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阳气暴脱[7]。

5.13 崩漏 崩漏是指由于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引起的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沥出血不断者。一般来势急,突然出血,量多者,称之为“崩”;来势缓,出血淋沥,量少者,称之为“漏”[6]。 两者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常常相互转化,呈现崩漏交替,缠绵难愈,为妇科临床常见的急重证。崩漏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胞宫蓄溢失常,经血非时而下。崩漏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但由于损血耗气,日久均可以转化为气血两虚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需,失血过多重则气随血脱。无论病起何脏,但其本在肾,即“四脏相移,必归脾肾”,“五脏之伤,穷必伤肾”。崩漏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

5.14 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是指被毒蛇咬伤后,蛇毒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急危重证[17]。该病起初在肌肤,但可迅速侵袭神明、营血、脏腑,造成严重的全身证状,甚至死亡。中医学认为蛇毒系风火二毒,风者善行数变,火者生风动血、耗伤阴津。风毒偏盛,每多化火;火毒炽盛,极易生风。风火相煽则邪毒鸱张,必客于营血或内陷厥阴、或闭肺或伤肾,导致急性的正气虚损,形成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未完待续)

R25

A

1004-745X(2017)11-1943-04

10.3969/j.issn.1004-745X.2017.11.017

猜你喜欢
外感瘀血阴阳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