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石坚教授辨证论治咳嗽经验*

2017-01-17 07:34宁为民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刘老外感脏腑

谭 静 宁为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市中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刘石坚教授辨证论治咳嗽经验*

谭 静 宁为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市中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介绍刘石坚教授治疗咳嗽的经验,分析其辨证思路及论治用药特点。刘老认为治疗咳嗽要重视望咽、闻咳声、问痰及辨脏腑,有外感者应先治外感,注意时令季节气候的变化,选方用药时宜重视肺的宣降,脏腑气机的调畅,体虚久病者则补脾胃,并应兼顾通鼻窍、利咽喉。

咳嗽 名医经验 刘石坚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1]。咳嗽病因复杂,容易复发,治疗颇为棘手,故《症因脉治》云“百病惟咳嗽难治”[2]。 刘石坚教授,全国第3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东莞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在熟读古典医籍以及谙熟前人经验基础上,借鉴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结果,形成了治疗咳嗽的独特理论和用药经验。现将刘老辨证论治咳嗽的经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辨证要点

1.1 必望咽喉,问鼻通咽痒否 刘老认为鼻咽喉是肺胃之门户,鼻咽喉部之异常感觉为肺之气机失于宣畅、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如鼻咽干痒,多属风寒或肺燥,其中风寒证则表现为鼻涕清稀、咽喉不红肿,而肺燥证则多见鼻干,少涕,或鼻涕中夹血丝,咽喉部充血,局部可见滤泡;若鼻痛、出热气、鼻涕黄脓,咽喉部红肿疼痛,多数风热。

1.2 注重闻咳声 刘老接诊咳嗽患者,必留意听其咳嗽声音,即便患者当时无咳嗽,也要求患者当即咳嗽数声,认为声哑者多属风热;声轻浅者,多为风寒或肺燥,病位多在咽喉;阵发性咳嗽,以痉咳为主,多为肝肺不和;声粗浊,多属风热或痰热;晨起咳嗽,咳声重浊,痰出咳减,多为脾虚痰湿。

1.3 细辨痰,必问痰 包括辨痰的来源及色、质、量、味。患者因种种原因表诉不清者,可要求患者当面咳痰查看,以探究竟。刘老认为伴有胃脘不适、嗳气,先有恶心呃逆后咳出之痰,病变多在胃;鼻窍不通、时觉有物自上滴落咽喉处或需从鼻后部抽引而出的痰,提示病变多在鼻;咳而少痰者,多属外感、燥热或阴虚咳嗽;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痰饮,甚则触之后背震手者(婴幼儿多见)多属热痰壅盛,痰浊上涌,阻塞肺络;痰白而稀多属寒、虚;痰白而黏多属阴虚、燥热;痰黄质黏难咯多属痰热、阴虚或燥热;痰白而稀,量多,呈泡沫状多属寒、属饮。

1.4 久咳重辨脏腑 刘老认为咳嗽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肺,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一些顽固性咳嗽,常规方法治疗无效或易复发,需从辨脏腑着手,调畅脏腑之气才能获得满意效果。即所谓“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3]“见咳休止咳”之意。干咳,或痰少稍有血丝,咳时面潮红并多伴肋痛,耳鸣,气躁,舌红口苦,脉搏细数等,多与肝相关;咯清稀泡沫样痰,胸闷咳喘,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嘴唇指甲青紫色,舌暗红等,多与心相关;痰多,痰清稀,便溏,伴胸闷,腹胀等,多与脾相关;反复发作性咳嗽,久咳不愈,夜间咳嗽加剧,咳清稀泡沫样痰,气短,端坐呼吸,体虚力弱,肢冷畏寒者多与肾相关。

2 论治用药经验

2.1 先治外感,注重时令季节气候的变化 咳嗽病因复杂,大致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而为病。外感六淫之邪皆能致咳,常表现为咽痒即咳,咳嗽痒止。内伤咳嗽者因多少存在某个或某些脏腑气机功能失调,患者机体功能下降,易外感,故多表现为内伤夹外感。正如王纶《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云“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治法也”[4]。故刘老认为治疗咳嗽,首先要审证求因,分清引起咳嗽的原因是外感、内伤还是内伤夹外感。提倡治疗咳嗽患者只要有外感,就要先治外感。刘老指出虽然广东地区气候炎热,四季不甚分明,但治外感也要注重“天人相应”,注意季节、气候变动的影响。夏季宜感热邪、湿邪,可用桑菊饮之类加减;秋季易感燥邪,可予桑杏汤、杏苏散之类加减;冬季易感寒邪,宜予三拗汤之类加减。刘老临床上常用止嗽散,认为其适合一切新旧咳嗽,咯痰不易之外感咳嗽尤为适宜。风寒初期,头痛鼻塞者加防风、苏叶、生姜;暑气伤肺,口渴心烦溺赤者加黄连、黄芩、花粉;湿气生痰者加法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燥火伤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仁、知母。

2.2 注重肺的宣降 咳嗽多因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如肺的功能异常,可出现咳嗽等症状。刘老认为调理咳嗽时,要注重肺的宣降,辨别何时宜宣发,何时宜肃降。如在咳嗽初起之时,要帮助肺的宣发,用宣肺的药物(如麻黄等)散邪,不要重用降的药物(如枇杷叶或止咳糖浆、克咳等中成药),以免妨碍肺气宣发,导致邪气恋卫入肺,引起久咳。咳嗽中期,人体气机升降紊乱,需要宣肺和降肺药物合用调整气机升降。后期残余一点咳嗽时,需再次助肺宣发,把邪气彻底散出去,这个时期可用些升散的药物。最后,如果正气实在不足,导致肺不纳气,所致的咳喘,才用补肾纳气(如蛤蚧、白果、核桃肉等)之药,让气机得降。

2.3 必治痰 虞抟《医学正传》云“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5]。刘老认为外邪袭肺,不论是寒是热,必然聚湿痰,痰经热灼蒸,则更胶结,阻气机之肃化,碍治节之下行,气不得降,必然为咳。至于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布津不利,亦必蓄水停饮,成痰湿,肺气不得下降,同样为咳为喘。治咳而不善化痰,其效果不佳。刘老认为化痰可以二陈方为通用方,痰多加白芥子、杏仁,即六安煎;兼热者加黄芩、贝母、海浮石、海蛤壳等。消痰用白芥子、莱菔子;豁痰用枳实、郁金、远志;清痰用竹沥、竹茹;涤痰用皂荚丸、葶苈大枣汤等(用此法需注意患者体质强弱,虚弱年老者慎用)。同时痰为有形之物,妨碍气机,故有“不治痰而治气”“不治痰而治血”之说,治痰需善用理气或活血之法,气行则痰消,痰清则咳止。常用的理气化痰药有半夏、陈皮、瓜蒌、贝母、橘红等。

2.4 兼通鼻窍、利咽喉 肺为娇脏,不能耐受寒热,容易被邪气侵袭。鼻为肺之外窍,与喉相通,是呼吸系统的第一道关口;所以外邪侵袭肺脏时,多从鼻喉而入,表现为鼻塞、流涕等,这都是引起久咳不愈的主要原因。临床常见一些病情看似简单的咳嗽患者,却久治不愈,查其之前所用方药,多为清肺止咳之品,然而取效欠佳,细问病史,患者多伴有鼻咽部不适(如鼻塞、流涕、咽痒、咽痛或咽喉异物感等),与现代医学中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后滴漏综合征、慢性咽炎等症状一致,可见咳嗽之原因在此,疗效不佳为未宣通鼻窍、清利咽喉、抗过敏所致,故刘老遇此类患者,常酌加辛夷、浮萍、白蒺藜、苍耳子等通鼻窍、利咽祛邪、抗过敏之品[6]。

2.5 调脏腑气机,重视调脾胃 《医学三字经》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7]。刘老认为人体各脏腑系统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任何脏腑功能失调,都可能影响肺的宣肃功能,引起咳嗽。如脾虚不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可致湿痰咳嗽,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用药首选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寒饮上干于肺,可致寒饮咳嗽,宜用小青龙汤加减。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可致阴虚咳嗽,百合固金丸适用;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肾虚,肾不纳气,气上逆而咳喘,宜用五味子、蛤蚧、白果、核桃肉等滋肾纳气,补肺定喘[8]。木郁化火,刑金灼阴,泻白散与黛蛤散相合。肺与大肠互为表里,热病腑气不通,肠道浊热上攻,咳喘不宁,需通腑泄热,可用宣白承气汤加味。久病入络,瘀血阻滞,痰瘀互结,面黑、口唇发紫、舌暗,脉涩,治疗中需加入地龙、桃仁、皂刺等。“咳嗽难医”正因为其病因病机复杂,与多脏腑相关,寒热虚实皆有,相互夹杂为患。临床上刘老治疗难治性咳嗽,常注重调理脏腑气机,从他脏入手,直寻发病之本因,审因论治,有时不用一味止咳药,而治愈咳嗽,正体现出“治病必求其本”的中医精髓。

同时刘老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久咳不愈之患者多被投用了大量抗生素或苦寒之品,败坏了脾胃阳气,阳虚无以温养肺金而见咳嗽频发。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易致痰多。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脾阳亏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则致阳微卫薄。卫阳虚弱不能顾护肌表,易为六淫邪气所中,而致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这也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故治久咳患者尤重视调脾胃,治以益气温中,荣养营卫。方选六君子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饴糖温补中焦、益气建中;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生姜、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伴形瘦纳差、汗出气短者加人参、五味子大补气阴、敛肺止汗。伴形寒肢冷、面白汗多、咳而不得平卧者加附子、茯苓温化寒饮,助阳行气。咳嗽治愈后又建议患者药膳补养脾胃,如煲汤时加用莲子、山药、扁豆等健脾益胃,杜生痰之源,防病再发。

2.6 虫类药的应用 临床上常见过敏体质之人接触不洁之物或进食过敏食物导致喉痒、阵发性连声咳、鼻塞流涕、气促或呼吸不畅,或伴皮肤瘙痒,舌质红,苔白,脉浮。刘老认为其特点与风邪的特性相符合,正所谓“风性善行而数变”“无风不作痒”。且此类咳嗽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久病入络”。治疗此种咳嗽时常应用蝉蜕、僵蚕、全蝎、蜈蚣、地龙等虫类药物,从祛风解痉、逐瘀通络等方面入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代医学研究[9]也显示虫类药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具有抗过敏、扩张支气管、抗凝、抗血栓、促纤溶、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以解除气道挛急,通利气道,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2.7 岭南特色药物芒果核的应用 据记载[10],芒果核性酸、涩,有健胃消食、化痰行气功效,可用于饮食积滞、食欲不振、咳嗽、疝气等症。芒果核在1999年就曾有用于治疗肺气支原体感染,取得良好效果的报告[11]。近期也有用于配伍后治疗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12]及成人治疗慢性胃炎[13]取得良好效果。现代医学研究[14-15]显示,芒果核提取物对多种体外受试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刘老认为,芒果核性味甘、酸、涩、平,入肺、脾胃经,有健脾、行气、止咳、化痰、消积之效。在岭南一带的沿海城市,气候湿热,人们易感湿热,复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胃运化失司,湿痰与食积交结不解,壅阻肺络,咳嗽痰鸣,痰白而稠,胃脘不舒,纳呆,大便黏腻不爽,夜卧不安,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或滑。此种外感咳嗽兼夹食滞情况多见(儿童尤甚)。芒果核化痰消滞,配合茯苓健脾渗湿而断其生痰之源,脾健运,肺肃降,痰病就会加速治愈。在治疗咳嗽症见咳声重浊,或痰多难咳,伴腹胀、胃纳欠佳等兼夹食滞表现时选用上述药对,疗效甚佳。

3 验案举隅

患某,男性,39岁,身高170 cm,体质量90 kg。2016年3月22日初诊。主诉:感冒后咳嗽1月余。咳嗽阵作,声重浊,痰多,色白而稠,可咯出,自觉喉痒,咽稍红,有滤泡。胸脘不舒,活动后气短汗多,纳呆,时有饱胀不适感,口干饮不多,大便溏泄不爽,舌质暗红边有齿印,苔白厚腻,脉细弦滑。实验室检测: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肺炎支原体(-)。胸片:双肺纹理稍粗,余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咳嗽,痰食阻肺证。西医诊断:支气管炎。辨证:考虑患者肥胖,素体湿痰内蕴,复加饮食不节,食积与湿痰交结不解,壅阻肺络,故见咳嗽痰鸣,痰白而稠,胸脘不舒,胃纳呆,大便溏泄不爽等症。舌质暗红边有齿印,苔白厚腻根部稍黄,脉细弦滑为痰湿内蕴之象。治法:和中消积,祛痰止咳。自拟方药物组成:莱菔子 15 g,厚朴 8 g(后下),神曲 15 g(后下),鸡内金 15 g,谷芽 30 g,枳壳 10 g,杏仁 15 g,浙贝母 12 g,天竺黄 10 g,橘红 5 g(后下),茯苓 15 g,芒果核 15 g,鱼腥草15 g。5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2016年3月27日二诊:咳嗽咯痰好转,但晨起有咳嗽胸闷,咯出较多白痰后,症状好转,仍有活动后气短汗多,胃纳增,进食稍多有胃部饱胀不适感,苔腻稍化,脉象同前。考虑脾失健运,肺失所养,宣肃失令。治以健脾理气,化痰止咳。方拟:陈夏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 15 g,白术 15 g,茯苓 15 g,甘草 5 g,陈皮 5 g,法半夏 10 g,莱菔子 15 g,葶苈子 15 g,北杏仁 15 g,浙贝母15 g,砂仁5 g(后下),款冬花10 g。5剂。后咳嗽治愈,胸脘不舒胸闷症状明显减轻,自觉消化功能较前好转,大便成形。后嘱常服参苓白术丸,节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4 结 语

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咳嗽发病率日渐上升,病因复杂,其误诊及误治率相当高,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尤其是慢性咳嗽,迁延难愈,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及睡眠,有人甚至因此焦虑抑郁,临床治疗棘手。中医学对治疗咳嗽有大量的文献记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老推崇清代医家程钟龄的观点,认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而医者不知“去其鸣钟之具”,反时常“磨锉”其钟,将钟损坏,则“声嘶而鸣”也[16]。刘老认为对咳嗽的治疗效果,最能检验医者的水平和技能。需要细致观察,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施治。若辨证准确,治法得当,选药对症,用量适宜,则可获良效。这些都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正是中医治病的优势所在。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0.

[2]秦景明.症因脉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

[3]王冰,林亿,校正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14-215.

[4]王纶.明医杂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5.

[5]虞抟.医学正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08.

[6]刘慧卿.刘石坚主任医师治疗咳嗽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662-663.

[7]陈修园.医学三字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25-30.

[8]王文辉.刘石坚主任医师治疗老年喘证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8,40(7):11.

[9]张继喜,王海平,吕芳,等.中药地龙药用分析及研究进展[J].药物与人,2014,27(3):16.

[10]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534-1535.

[11]何灿森.芒果核汤治疗支原体肺炎40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9,7(5):34.

[12]段娟,李宜瑞.复感宁方防治广州地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1):25-29.

[13]张学斌,刘丰,余绍源,等.益胃饮治疗慢性胃炎(胃阴不足及气阴不足证)60 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6,38((1):38-40.

[14]陈仪新,卫智权,陆广利,等.芒果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近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2):102-104.

[15]莫武桂,黄维真,贝为武.芒果核提取物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5):417.

[16]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军医电子出版社,2011:79.

R249.8

A

1004-745X(2017)11-1952-04

10.3969/j.issn.1004-745X.2017.11.020

广东省东莞市市属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补助项目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lesleytan@126.com)

2017-05-28)

猜你喜欢
刘老外感脏腑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一次只爬两层楼
古稀爷爷爱护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
脏腑疏通术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米寿老人话长寿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