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季文主任中医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学术经验*

2017-01-17 07:34杜洪煊杨文海杨京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1期
关键词:鞘膜水湿五苓散

杜洪煊 杨文海 杨京华△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林季文主任中医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学术经验*

杜洪煊1杨文海2杨京华2△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鞘膜积液是小儿时期的外科疾患。林季文主任中医师认为该病病机为脾肾虚寒,水湿下陷;基本治则为温阳化气,逐水利湿;临证以五苓散为基础拟方治疗小儿水疝,取得较好的疗效。

水疝 林季文 鞘膜积液 中医药疗法 儿童

鞘膜积液(Hydrocele)是一种因过多的腹腔液体在鞘膜腔内积聚导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一侧或两侧出现囊性包块,是小儿时期的外科疾患[1-2]。考虑到积液长期存在可影响睾丸形态,进一步则影响生殖功能,现代医学建议对2岁及以上的该病患儿采用手术治疗[3]。然而外科处理存在出血、感染、损伤临近脏器等风险,且具有一定的术后复发率,往往较难为患儿及家长所接受。鞘膜积液归属于中医学“水疝”“偏坠”等范畴[4],临床实践和文献研究[5-15]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水疝方面有一定疗效和独特的优势。

林季文主任中医师现为广东省中医院名老中医,出生于中医世家,曾师从岭南名医文子源先生,从事中医临床近60年,对治疗小儿水疝尤有独到见解,其立方精简、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结合验案将林老治疗小儿水疝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

1 水疝源流

中医学对水疝有诸多论述,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描述首载于《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曰“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水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裳不得蔽,故命曰去爪”。首提阴囊囊性肿大的病机为津液内溢,下聚睾丸,症状表现为阴囊日渐肿大,治疗可用“去爪”刺法(刺关节支络)。病名首载于金朝《儒门事亲》,该书曰“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燥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自此水疝被定义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展开研讨。小儿水疝载于明代《婴童百问》,该书曰“又有水疝……小儿生下亦有如此者,不疼不痛,此皆不需攻击,不治而愈”,指出小儿水疝多不同于成人,多为先天性疾病,且有一定的自愈概率。

2 病因病机

林老研究中医古籍,并结合多年临床体会,提出诸病气源理论,认为小儿诸病与气的充盈或亏损,以及气机紊乱等密切相关,而小儿鞘膜积液的发病则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2.1 肾阳虚寒,不能温煦为病之根源 肾为先天之本,寓真阴而涵真阳。五脏六腑依肾阳以温养,故肾阳为全身诸阳之根,《景岳全书》言其“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林师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肾常不足,水疝患儿先天禀赋尤为不足,寒湿邪气易趁虚而入,损伤阳气。若肾阳虚寒,不能温煦,则导致脏腑机能减退,肺脏虚寒不能主治节,脾脏虚寒不能主运化,三焦虚寒不能主气化,水液代谢失常,内停为患。加之肝气虚寒,气不疏水,升发不及,下陷肝经,则发为水疝。由此可见肾阳虚寒,不能温煦为鞘膜积液的发病根源。

2.2 脾阳虚寒,水湿结聚为病之基础 脾为后天之本,居中属土,主运化,对水液代谢起枢纽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林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水疝患儿兼有下元不足,因火不暖土,中土更为虚寒。脾阳虚寒,不能散布水液至全身组织,不能回收水液以供肾气化,则导致水液代谢失衡,化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湿为阴邪,更伤阳气,以致虚虚之境;湿邪其性趋下,故所袭病位在下。由此可见脾阳虚寒,水湿结聚为鞘膜积液的发病基础。

2.3 肝木不升,水湿下陷为病之关键 厥阴肝木为人身最大的升机,肝主疏泄,对水液代谢起调节作用。《儒门事亲》言“岂知诸疝,皆归肝经”。林师认为,肾中元阳失温煦,则水寒不涵木,中土虚薄,则土不载木,风木失二者涵养、承载,遂发生厥阴下陷。又有肝主疏泄,能畅达气机,木气升发有序则气行津布,肝木不升则气机升发失序、水湿痰饮停于体内。小儿形气未充,若阴邪停聚,随厥阴下陷则发为水疝。由此可见肝木不升,水湿下陷为鞘膜积液的发病关键。

综上,林老认为小儿鞘膜积液病位在肝经,与脾、肾相关。肾阳虚寒,不能温煦脏腑,是水湿内停的根本原因;脾阳虚寒,水液运化失常,是水湿结聚的重要基础;肝木不升,阴邪停聚随厥阴下陷,是鞘膜积液的直接原因。病性总属本虚标实,病机总属脾肾虚寒,水湿下陷。

3 治疗特色

林老针对小儿鞘膜积液“脾肾虚寒,水湿下陷”的病机,提出“温阳化气,逐水利湿”的主要治则。临证基础方用五苓散,于原方基础上易桂枝为肉桂。同时,处方用药兼顾气机调理,灵活加减;临床结合生活护理,重视健康宣教。

3.1 古方化裁,溯本求源 林老认为,小儿鞘膜积液治当攻补兼施,以温阳化气,逐水利湿为主要治则。基础方用五苓散,并易桂枝为肉桂。五苓散出自汉代《伤寒论杂病论》,医家评其“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是化气行水的代表方。林师解读认为,原方中泽泻、猪苓利尿渗湿,散已聚之水;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绝生湿之源;饮为阴邪,非温不得化,故佐以桂枝助阳化气,通利水道。而林师处方易桂枝为肉桂,则是治疝关键所在。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16]。桂枝、肉桂同为肉桂树的药用部分,桂枝为其干燥嫩枝,性温,质轻走上;肉桂为其干燥树皮,性大热,质沉入下。桂枝助阳而不能补阳,功在解表通脉,适用于寒凝经脉的病证;肉桂能温补命门之火,功在补火助阳、益阳消阴,适应于阳虚类的病证。鞘膜积液病机基础为肾阳虚寒,是来源不足而非动力不足,药用肉桂比桂枝更为切合。《本草求真》评肉桂能“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若命门火旺,诸脏得温,脾土可运,肝木可升,则水湿可散,疝肿自消。

3.2 兼顾理气,处方灵活 针对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林师处方用药亦重视气机调理,符合《景岳全书》“治疝必先治气”的观点,也切合该病厥阴下陷,气机紊乱的病机关键。常用药为小茴香、柴胡、升麻、川楝子、荔枝核、橘核等,气陷者举之,气结者破之,气虚者益之。处方随症变化,灵活应用:湿重者加苍术、薏苡仁以利水渗湿;寒重者加吴茱萸、干姜以温阳散寒;久病夹瘀者加丹参、桃仁以活血化瘀;湿郁化热者加通草、石韦、白茅根以清热利尿。

3.3 结合生活,重视宣教 林老还强调,服药期间,忌生冷、避风寒,以免复感外邪;避免剧烈哭闹、活动,及时治疗便秘以免腹压剧增诱发疝内容物突出。若有先天性巨大疝囊或发生黏连的难复疝及疝肿嵌顿等外科急症,应及时复位,并配合西医外科治疗。疝肿消散后,仍需巩固治疗一段时间以加强疗效。林老临症近60年,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多例,屡治屡效,轻症可纯用中药治愈。

4 结 语

鞘膜积液是小儿时期的常见外科疾患,对于该病,临床医学以手术治疗为主要干预手段,但往往较难为患儿及家长所接受,而中医药在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方面有一定疗效和独特的优势。林老提出诸病气源理论,认为小儿鞘膜积液病位在肝经,与脾、肾相关。肾阳虚寒,不能温煦脏腑,是水湿内停的根本原因;脾阳虚寒,水液运化失常,是水湿结聚的重要基础;肝木不升,阴邪停聚随厥阴下陷,是鞘膜积液的直接原因。病性总属本虚标实,病机总属脾肾虚寒,水湿下陷,并提出“温阳化气,逐水利湿”的主要治则。临证基础方用五苓散,于原方基础上易桂枝为肉桂。同时,处方用药兼顾气机调理,灵活加减;临床结合生活护理,重视健康宣教,治疗效果卓著。

5 典型病案

患某,男性,4岁6个月,2016年8月8日因“发现左侧阴囊囊性肿大1年余”初诊。症见:左侧阴囊肿大,约鹌鹑蛋大小,局部无溃疡、皮疹;患儿平素易烦躁,纳一般,眠不安,大便溏,小便偏黄。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查体:外观左侧阴囊明显大于右侧,质软,透光实验(+),触痛(-)。泌尿系彩超提示:左侧精索鞘膜积液(交通型)。家长对手术治疗有所顾忌,故求诊于中医。中医诊断:水疝(脾肾不足,寒湿下陷);治法:温阳化气,逐水利湿。方药:肉桂1.5 g(焗服),茯苓、猪苓、泽泻各10 g,白术、小茴香、柴胡、川楝子、通草、石韦、丹参各5 g,甘草3 g,麦芽15 g。12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2016年8月20日二诊:患儿左侧阴囊肿物较前明显缩小,烦躁减,多汗,仍纳欠佳,眠可,小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方药:肉桂1.5 g(焗服),茯苓、猪苓、泽泻、荔枝核、山药、浮小麦各10 g,白术、小茴香、丹参、黄芪各5g,甘草、陈皮各3 g。1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2016年9月10日三诊:患儿左侧阴囊肿物进一步缩小,出汗稍减,无烦躁,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微腻,脉滑。方药:肉桂1.5 g(焗服),茯苓、猪苓、泽泻、荔枝核、山药、浮小麦各 10 g,白术、丹参、黄芪各 5g,甘草、陈皮各 3 g,莲子 15 g。 1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随访至2016年10月,患儿共治疗8周后,两侧阴囊大小基本对称。

按:案例中患儿肾阳不足,火不暖土,中土虚寒,水湿结聚,加之水不涵木、土不载木,阴邪下陷肝经,发为鞘膜积液。平素易烦躁,脉弦为肝气不调之象;纳一般,大便溏,舌苔厚腻,为中土虚寒,湿浊内停之象;湿郁化热,故虽肾气虚寒,但见小便偏黄,为本寒标热之象。首诊方以五苓散加减。方用肉桂温阳化气;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渗湿利水;配合小茴香温升厥阴,柴胡升阳解郁,川楝子行气散结;湿郁化热,加用通草、石韦以清热利尿;脾虚夹滞,加用麦芽消食化积;久病夹瘀,加用丹参活血化瘀,疏通水道。二诊患儿诸症改善,新见自汗,考虑为土不生金,肺卫气虚,腠理开泻之象,处方于前方基础上去麦芽、川楝子、柴胡以防耗散之痹,去通草、石韦以防寒凉伤阳,加用荔枝核辛温行气,山药、陈皮培土生金,黄芪、浮小麦益气固表。三诊患儿疝囊进一步缩小,邪实渐消,故以补益虚损为主,患儿兼具肺脾肾虚弱,遂去小茴香、丹参,加用党参、莲子,以五苓散合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善后。本案中患儿疗程中出现自汗,体现小儿生理肺脾肾常不足,病理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特点。林老处方用药,体现出“选药灵活、切中病机”的遣药理念和处方特色。

[1]Jay L.Grosfeld,James A.O’Neill,Jr,Eric W.Fonkalsrud,et al.小儿外科学[M].6版.吴晔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13.

[2]黄澄如,孙宁,张潍平,等.实用小儿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5.

[3]International Pediatric Endosurgery Group (IPEG).IPEG guidelines for inguinal hernia and hydrocele[J].Journal of laparpendoscopic&advanced surgical techniques, 2010,20(2):X-XIV.

[4]谭新华,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92.

[5]郑文通,卢穗万,彭明建,等.消水汤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4):141-142.

[6]罗智浩,曹继刚.曹继刚运用“温阳化气”法治疗水疝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7,39(1):22-24.

[7]师会娟,秦艳虹,李梦娇,等.贾六金主任补消同用治疗小儿鞘膜积液[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5):550-551.

[8]邬思远,李岚.俞景茂教授诊治小儿鞘膜积液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15,11(3):1-2.

[9]邢彦伟.睾丸鞘膜积液治验[N].中国中医药报,2015-04-13(004).

[10]牛章杰,李松原,冯太和,等.中药外用治疗小儿鞘膜积液22 例[J].河南中医,2013,33(11):1977-1978.

[11]吴爽,陈以国.雷火灸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10例疗效观察 (英文)[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4,24(1):58-60.

[12]汪蕾,李建,杜捷.宋祚民治疗小儿疝气的经验[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2):103-105.

[13]鲁以明.四逆散合五苓散加减治疗睾丸鞘膜积液98例[J].光明中医,2014,29(1):63-64.

[14]原睿.儿疝消汤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举隅[J].中医儿科杂志,2011,7(5):32-33.

[15]张文光.水疝汤外洗加艾灸阳池穴治疗睾丸鞘膜积液33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12):20-21.

[16]陈蔚文,钟赣生,郭忻,等.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00.

R249.8

A

1004-745X(2017)11-1950-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11.019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资助(YK2013B2N18):文子源儿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741189683@qq.com)

2017-04-06)

猜你喜欢
鞘膜水湿五苓散
经方五苓散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睾丸鞘膜结石一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好事近·中秋感怀
小儿鞘膜积液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