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

2017-01-24 14:03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异文县太爷巴拉

雪 莲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

雪 莲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在蒙古族民间文学的范畴里,不仅有着多种主题的民间故事,内容还格外丰富。其中《巴拉根仓的故事》流传十分广泛。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锡林郭勒等地到蒙古贞、青海,只要是蒙古民族居住过的地方,几乎没人不知道巴拉根仓。主人公巴拉根仓是千伶百俐、幽默风趣的蒙古族草原牧民的代表。《巴拉根仓的故事》是由口头称述的形式广泛流传下来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细微差别。本文主要运用故事的流变,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巴拉根仓;蒙古族;民间故事

一、研究背景

《巴拉根仓的故事》符合了故事学的虚构性、世俗性、娱乐性等文类特征。并且非常短小而简单,每一个故事的形式都是主人公伶俐机智的才能智胜了对方,是蒙古族人民按照自己的愿望共同塑造出来的智慧的结晶。正如高尔基所说:“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从其劳动和社会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总汇”。《巴拉根仓的故事》正是蒙古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的体现,是人们用日常的闲暇时间或集体劳动时间,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释放自己内心的不满。正因为故事符合了所有蒙古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才会流传到各个不同的地区。

现代文化已经影响到我们年轻一代,并逐渐跟古老的文化脱离了,不仅仅是孩子,连家长都离不开手机和电脑了,更不会在闲暇的时候讲故事给孩子听。或许是因为“退牧还草”政策的原因,放牧时用讲故事当作日常乐趣的牧民们也逐渐地城市化了。于是,能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从老人那里听了故事后丝毫不在意的人也不少。在这种情况下,从古到今一直流传下来的蒙古民间文学有了被淹没的危险。所以笔者想通过《巴拉根仓的故事》在不同地方流传的异文,分析出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呼吁人们去关注民间文学的存在,以及它所表达的真正的含义所在。

二、文本介绍——绕过掉在地上的肉

春暖花开,一天,县太爷出去打猎带上了巴拉根仓。因没来得及吃饭,巴拉根仓便带上了几块儿烤肉。路上饥饿难忍,他拿出来烤肉边赶路边吃,突然,从灌木丛中蹿出一只兔子。

“快追,抓住它。”县太爷下令道。

巴拉根仓因一时着急把剩下的几块肉揣在怀里,不料把烤肉掉在了地上。他想下马捡起来,可县太爷发怒道:“狗奴才,掉在地上的肉是脏的,别捡了。”

听后,巴拉根仓没有回答,骑上马追兔子去了。猎杀完兔子继续往前走着,碰见几头野猪。野猪惊慌逃窜,惊动县太爷的坐骑,县太爷从马背上摔了下去。巴拉根仓追着野猪,就像没看见似的从正在呻呤的县太爷身边策马而过。县太爷生气地吼道:“喂!巴拉根仓,你没看见我摔倒在地上吗?为什么不扶我起来,不管不顾呢?”

巴拉根仓对县太爷说道:“掉在地上的肉是脏的。不能捡起来这块儿脏肉。”说完,他撇下县太爷快马加鞭追野猪进了密林。

三、异文比较分析及其文化背景

笔者根据不同的异文,发现了《巴拉根仓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从而探索出这些变化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一)变体文本的共同点

第一,不同异文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基本一样,情节结构都是同一个模式:先是由王爷、县太爷、活佛等地位较高、有权力的人使唤主人公,并向他挑衅。而每一个故事的最后,主人公都会以自己巧妙而风趣的机智手段战胜其敌手。

第二,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不屈于上层阶级,善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除了上述故事异文以外的所有《巴拉根仓的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正义的捍卫者。

(二)变体文本的不同点

1.主人公的名字

笔者发现,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对主人公的称呼有所变化,从巴拉根仓变成了仆人、徒弟等。但笔者认为,虽然他们的地位比较底,被称呼为仆人、徒弟。但当地人们在讲述的时候,前面都加了聪明的、唯一的等形容词,这能说明主人公在蒙古人的心中有着跟巴拉根仓相同的地位。所以笔者认为,故事在口头的流传中,当地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换了对主人公的称呼,表面上看起来每一个主人公的地位都很低,但在人民的心里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2.细节方面

笔者发现,故事在不同地方流传的过程中,很多细节上都增加了地方特色,听起来好像就是来源于他们家乡的民间故事一样。

1)锡林郭勒流传的异文

锡林郭勒盟有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元上都是世界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为数不多的几座都城之一。所以,上述的故事流传到锡林郭勒时,就演变成了王爷带仆人进城的开端。并且,由于锡林郭勒盟还是中国草原红牛的产地之一。因而故事中所提到的,掉在地上的肉变成了牛肉干。

2)青海流传的异文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青海佛教寺院最大丛林之一,也是中国的一大名胜古迹。由于青海地区有着浓郁的佛教文化,故事流传到青海时,变成了活佛与徒弟之间发生的故事。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一片沙漠景象,那里分布的动物主要有骆驼,因此故事中的野猪和兔子,在青海的异文中变成了骆驼,这正是当地的特色之一。

3)蒙古贞流传的异文

“蒙古贞”一词在特定的条件和广义上是“蒙古的”“蒙古们”之意。别名为“蒙郭勒津”,是蒙古族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部落。所以,流传到蒙古贞的异文中包含了锡林郭勒异文里出现的王爷、吃牛肉干、骑马等现象,连王爷责备主人公的用词都基本一样。

笔者发现,青海的异文跟其他几个地方的故事有所区别,虽然想表达的想法是一样的,但在细节、情节方面的共同点很少。所以,笔者认为讲述者只运用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在别的情节上都是按自己的意愿讲述的。流传到青海的故事最后提到:“可恨的活佛一时无语,从那以后,活佛一改对徒弟的态度,不再那么辱骂徒弟了”,这才是讲述者真正想表达的内心深处的想法,是他们想要的结果,也是最完美的结局。

四、总结

普罗普认为,故事情节中存在着不变的因素和可变的因素。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则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例如:故事里的人物无论多么千姿百态,无论是巴拉根仓、王爷还是活佛都做着同样的事情,或者在于考验主人公,或者在于辅佐主人公。同样,主人公反驳恶势力的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和结果都是一样的。由此普罗普提出,功能的实现方法可以变化,因为它是可变的,但功能本身是不变的因素。在不同地方流传的故事异文的英雄其实只有一个,只不过在流传的过程中,每个讲述人的语言表达水平是不同的。表达能力好的人可以栩栩如生地把故事的情节讲得井井有条,同时还受当时的场景、听众的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当然,能够即兴发挥的人,更能扣人心弦。而言语单调的人只能把故事的主要部分说出来,没有可以吸引人的情节。故事会由于讲述者情绪的变化,或语气的不同,出现细微差别,但相差无几。就算是有差别,也不会影响到故事所想表达的本意,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功能。

民间文学是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巴拉根仓的故事》不仅是蒙古族古老生存方式的历史写照,同时又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生动叙述。笔者认为,民间故事不会因为被不同文化的熏染而发生本质的变化,而是会更容易被当地人所了解、接受。《巴拉根仓的故事》也是如此,它是被不同的文化所影响的结果。

[1][俄]弗·雅·普罗普,贾放.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图日根白乙拉主编.蒙古民间故事—巴拉根仓[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

[3]芒·牧林编译.巴拉根仓的故事[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3.

[4]斗改.浅谈藏传佛教寺院的组织机构及其社会功能——以青海塔尔寺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08,17(4):21-24.

[5]王志清.巴拉根仓故事的民俗功能解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9(3):48-49.

[6]芒·牧林.《巴拉根仓的故事》渊源、发展及其时代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1985(1):108-120.

[7]王志清.从日常生活视角谈阜新地区巴拉根仓故事中的婚姻情结——兼论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J].民族文化论坛,2010(2).

[8]纳日苏.论《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思想内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61-67,19.

I207.9

A

雪莲(1996-),蒙古族,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人,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异文县太爷巴拉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精灵当家 24名侦探福尔巴拉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巴拉莱卡琴:从指尖流出的动听旋律
好事情与坏事情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俯瞰城市
聪明蛙与巴拉龟
小辣椒
小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