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教育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2017-01-24 14:03刘晓鹏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感性民族音乐民族

刘晓鹏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喀什大学艺术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感性教育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刘晓鹏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喀什大学艺术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本文从感性教育相关概述入手,着重分析了音乐教学中的感性本质以及感性教育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索了感性教育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感性教育;民族音乐欣赏;教学

民族音乐受到民族地理位置、生活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表达了人们的思想和追求。并且,民族音乐能够加强民族内部的交流,增进民族成员之间的感情。因此,民族音乐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感官享受,还能够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想起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的特色。而这些都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感性思想。正是因为音乐的感性本质特征,感性教育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各音乐教育者积极重视感性教育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并积极探索感性教育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感性教育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质量,而且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感性教育相关概述

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方法,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让教育呈现出画面、直观的感觉,让学生可以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教学意向。并且,感性教育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情感的构建,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受和体悟,进而实现学生的情感提升。另外,感性教育属于个性化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除此之外,感性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教育,教育过程体现了生命本体潜能的释放,展现出学生本身的活力。

二、音乐教学中的感性本质

(一)艺术的感性本质

音乐艺术是感性的本质体现,音乐语言并不是推理性语言,而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的直接表达,能够有效表达出人们难以言说的情感,并且音乐语言无法用其他语言来代替。而音乐具有突出的生命性特点和情感性特点,是人们在感性状态下对生命和情感的把握,而且,这种把握是理性无法实现的。因此,音乐艺术直接反映了艺术的感性本质,需要教师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运用感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加强学生对艺术情感的把握。

(二)音乐教育的感性本质

首先,音乐艺术的感性本质直接决定了音乐教育具有感性本质的特征,音乐教育要将教育建立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基础上,让学生正确了解作为感性存在的音乐,进而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之后能够真正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避免音乐教育的异化现象;其次,音乐教育具有教育性和音乐性的双重特征,其中,音乐性要求音乐教育必须具备感性的特征,实施感性教育。而音乐的教育性也体现在音乐的育人目的上,要求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赏析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音乐对人的理性引导。但是,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只要运用音乐就离不开音乐的感性。

(三)人的感性天性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教育的引导,如果人的成长不需要教育,那么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而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文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而这一心理结构离不开人的感性天性。人的感性会让人在生活中设想自己的发展或者在阅读之后产生特定的情感。感性使人的内心变得柔弱。而感性也使得感性教育成为可能。感性教育主要采用感性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或情绪,符合人的感性心理结构。

(四)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性教育的不足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教育者十分重视学生的理性追求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感性需求,没有真正开展感性教育。这是因为,我国音乐教育一直十分排斥感性的传统文化,而追求理性文化。具体来说,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我国的伦理道德文化,而轻视了传统文化中的感性部分,而伦理道德文化压制了人们的感性,一味强调人们遵守礼制,不利于学生的感性发展。另外,我国教育者比较重视经世致用,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但是,经世致用思想也会使得我们只注重眼前的现实生活,而忽视了未来的发展,缺乏感性的思想。并且,我国的音乐教育受到传统的影响,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被过度强化,教育者一味强调音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运用自身的感性对音乐的审美和欣赏。

三、感性教育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音乐情感

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采用直观形象的音乐艺术来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情感。而音乐歌舞中的声音和肢体动作能够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音乐情感。例如,新疆地区的民族音乐大多伴随着肢体动作和舞步,当地人在舞蹈和歌唱中表达自身的情感,表达自身对本民族生活的热爱。而在欣赏民族音乐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画面和声音来了解舞蹈中所蕴含的新疆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情感追求,用自身的感性思想来达到与音乐舞蹈创作者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自身内在的音乐情感。

(二)陶冶审美情操

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民族音乐欣赏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通过民族音乐的内容来直观地了解民族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情感感受能力。而民族音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感染下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艺术观念,培养学生的完善品格。例如,描写少数民族民俗的音乐作品能够让学生在了解歌词的过程中想象歌词所描绘的画面,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培养自身的感性情感,进而实现音乐陶冶情操的功能。

(三)提高艺术修养

少数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而少数民族音乐受到民族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深刻影响。因此,少数民族的音乐无论是在音乐内容、音乐语言还是在音乐体裁上都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直接反映着民族的文化和思维。例如,少数民族人民会运用音乐艺术来表达自身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对恋人的眷恋、对生活的反抗等。因此,民族音乐审美教学应用感性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人民内心的真善美,并通过音乐情感的体验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四、感性教育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认识的转变

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重视学生的认识转变,明确学生的哲学视角。这是因为,哲学视角是开展感性教育的前提。具体来说,音乐教育受到美学的深刻影响,而认识论美学作为美学的内容之一,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识论美学强调社会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制约,在这种观念下,音乐教育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人的感性天性和艺术的感性特征。因此,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感性教育应积极转变人们的认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艺术的感性特征和人的感性天性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生对人的感性和艺术感性特征的重视,注重人的存在与发展,根据自身的内心需求来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积极接受教师的感性教育。

(二)设置感性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首先,在设置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时候,应避免对音乐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功能的过度强调,尽量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悬置”道德,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感受音乐画面、体会音乐情感美等方面。之后,让学生运用自身的价值观念对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判断,实现民族音乐道德教育的功能,避免民族音乐道德教育超越民族音乐审美教育的地位;其次,音乐教师应积极设置超越性的民族音乐欣赏目标,超越民族音乐的道德局限,从更高的维度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为此,音乐教师应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到快乐,突出民族音乐中的爱与美,积极培养有爱之人,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课堂感性还原

首先,音乐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处于身心愉悦的状态,改变传统严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融入到民族音乐之中,在愉悦的环境中欣赏民族音乐之美;其次,音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承认民族音乐所带来的美感与快感,抛弃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理性虚伪,强调民族音乐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的享受,在课堂上还原音乐艺术的感性特征。

[1]费邓洪.感性 直觉 灵感——兼说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2004(8).

[2]徐阳.感性教育在新疆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9).

[3]张华.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感性优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J605

A

刘晓鹏(1973-),男,山东莱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音乐作曲、录音艺术。

猜你喜欢
感性民族音乐民族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我们的民族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