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因文化而充满温情与理性的力量

2017-01-24 14:03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朱 辉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7)

非遗:因文化而充满温情与理性的力量

朱 辉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结晶,是泛着岁月风采的传统经典,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非遗的“温情”源于生存而获得的知识理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求真、趋美、社会担当的人文情怀。中华民族正因为有了这样广博厚重、独属自己的文化瑰宝,方有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底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理性;文化自信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是一个特例,虽历经沧桑,命运多舛,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之河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造就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真切的文化记忆。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拔罐”点燃里约奥运、“创意丝绸”亮相G20杭州峰会、“二十四节气”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医学、古老技艺和气象科学在自信与开放中走向国际,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名片。

一、古老中国的智慧与情感

最耀眼的古文明遗迹,莫过于埃及的金字塔,而镌刻在卢克索太阳神庙廊柱上的那些象形文字早已与世隔绝,人们已经无处探寻古埃及的血缘及信仰脉络。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没有中断和湮灭的,惟有华夏文明。一方水土成就一方文化,数千年固守热土、实用理性、勤作睿思的农耕生态,炎黄子孙为了摆脱粗粝、野蛮和荒昧,随着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不断调适自身,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既包括静态存在的、具有固定空间形式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迹、文物、典籍等,也包括那些口传心授、个性独具、充满着生命理性与温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本土性、传承性、无形性和活态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词,其所指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是民间智慧不断探索、积淀和创新的成果,是原汁原味一脉相承、留传至今的,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极其鲜活的历史见证和民族标记。根据联合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简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口传心授、世代承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是“活态”的民族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工作始于21世纪,随着昆曲、京剧、中国书法、中医针灸、青瓷烧制技艺等先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进来,进而启迪了国人的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普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有31项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是代表性项目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结晶,是泛着理性光彩的岁月经典,是求真、趋美和社会担当的人文情怀,有着朴素真挚的生命律动,传导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承载着延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诉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根基。

二、转型中国的思考与选择

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语境下,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大力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和物质消费方式,许多本土化的民族传统正在发生急剧的消亡和流变,“全球文化同质化”和“民族文化本土化”的矛盾十分尖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伦理情感被强势文化所统辖,国人的文化定力受到严峻挑战,“坚持文化自信”被提到了国家高度。二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正在将自己从“土地”里拔出来,世界的宏观走向似乎在朝着经济方式、物质方式、价值观念趋同方向发展,经济逻辑被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被物化和改写,兼具“东方底蕴”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遇了时代的冷落和产业化的发展瓶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是典型的“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是前工业时代的产物,随着农业社会文化环境的逐渐边缘化,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西洋文化”“韩流”等外来文化贴着“时尚”“前卫”的标签,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以发达的文化传媒为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和着意涌入,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隐性侵略的触角已经伸展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前,东西方文化的较量已是无可回避的现实,“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也取决于文化实力。”

面对澎湃而来的民族冲突和文明隔阂,费孝通先生从文化自觉和人文审美的视角,提倡一种谦逊、平和、共享的文化心态,总结出了极其练达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实际上,不同文化的交汇是人类进步的路标,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相互对峙、此消彼长、文化自卑的困境与挑战。不难看出,片面强调回归、阻遏和批驳是于事无补的,不会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而应紧紧抓住国际交流的宝贵机遇,主动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科学素质和文化鉴赏力,摒弃“与世隔绝”“孤芳自赏”式的传承,挖掘和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化的特色资源禀赋,植根当下的社会土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傲然绽放。

三、现代中国的自信与开放

一位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中国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从表面上看,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劳动、技术、资本和地理优势,可最终发挥作用的却是文化和信仰的力量。如果不坚信民族瑰宝的巨大价值,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换一个角度,文化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既有的社会载体,也要以国力强大为前提,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表明,并非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够免除民族灾难。因此,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不忘初心、尊重历史、民族自信、国家自强和社会发展。

对于文化而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明因交汇而激荡,因交流而多彩,因对话而进步,因互鉴而丰富,文化同质化是人类的灾难,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华夏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生命观,是留住“乡愁”的情感纽带,是维护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中国符号”,是增强凝聚力、延续民族精神的文化DNA。在物理空间上,虽然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可见,但其独具魅力的文化意蕴是不可复制的,其深沉厚重的历史质感是无法再造的,其清澈绵远的人文温情是历久不息的,其才思横溢的知识理性是简练优美的。

文化不分国界,优秀文化总能陶冶人、启迪人,传递向善向美的正能量。鲁迅先生说过,“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只有他发挥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美国学者约瑟夫认为,“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后者曾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今天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足够的积淀和底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突破思维局限,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强化中国元素的国际化表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文化涵养生命,让非遗活在当下。

[1]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2]荣鹏飞.基于资源禀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12).

[3]尹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D].南京:南京大学,2016.

[4]陈富祥.非遗保护中的褶皱与张力[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6).

G122

A

朱辉(1965-),女,湖南武冈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学士,副教授,从事民俗文化研究。

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教育传承价值研究(项目编号:XSPYBZC075);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集聚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YBG011);长沙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长沙“非遗”创意产业走出去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csskktzc)。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们的民族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