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背景下的西洋管乐传播与发展

2017-01-24 14:03汪学政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管乐长调西洋

汪学政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蒙古族文化背景下的西洋管乐传播与发展

汪学政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蒙古族文化自身除了具备鲜明的草原民族特色之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基于蒙古族文化背景下的西洋管乐在蒙古族的传播与发展,是独特历史背景下的地域情感表达,更是一种艺术情感的演变发展。本文主要从蒙古族文化对西洋管乐传播与发展的影响入手,细致分析蒙古族文化背景下的西洋管乐作品的演奏与诠释,力求通过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为西洋管乐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理论借鉴,更好地推动蒙古特色音乐文化与西洋管乐的融合与发展。

蒙古族文化;西洋管乐;传播;发展

在蒙古族文化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洋管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当前,蒙古地区的西洋管乐比较普及,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当地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群众文化对西洋管乐的推动作用和西洋管乐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除此之外,艺术院校、文艺团体、乌兰牧骑的组建与活动和专业赛事都是促进西洋管乐传播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在此背景下对西洋管乐的传播与发展进行探析。

一、蒙古族文化对西洋管乐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一)蒙古长调民歌与蒙古族舞曲

在西洋的管乐音乐中,长调民歌代表性极强。蒙古族人在使用长调民歌时,往往伴有蒙语歌唱,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的延长和缩短,自由性强且唱腔和风格比较辽阔粗狂,带有明显的草原特色。蒙古族中的长调民歌,往往伴有衬词,中音的衬词相对比较灵活,高音衬词一般需要使用半开口音或者是开口音,在结尾的处理上,衬音一般为闭口音。这些特点与西洋管乐中的某些艺术效果比较相似,运用西洋管乐中的宽广音域,使得对蒙古长调的表达更具广泛,有效展示了蒙古长调所倾注的情感表达。蒙古族文化中的另一个特色就是马,在长期的游牧文化下使得蒙古族文化中体现着“马文化”。蒙古族舞曲中“马步”是典型的舞蹈动作,是游牧民族对马的艺术加工和情感上的表达。其主要以《马刀舞》《牧马舞》为代表,伴随浓郁的音乐风格和节奏,将马这种形象注入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在西洋管乐中《内蒙民歌变奏曲》,以四个十六分音符表示着骏马奔驰的节奏,使音乐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单簧管《牧马之歌》描述着追马的乐段同样采用此类手法,使整段变奏形象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

(二)蒙古族乐器元素与地方性民族戏曲元素

蒙古族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变迁,不断改良形成了更加特色的艺术表现力。在蒙古族乐器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文化所呈现的特殊艺术效果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其中马头琴、四胡和三弦琴的演奏方法对当前西洋管乐的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将西洋乐器中的演奏效果与蒙古风格做出了有效的诠释,真正显示出蒙古文化所特有的内涵。以双簧管独奏的《小牧民》为例,通过将蒙古乐器中的三弦琴拨弦效果以简练的形式进行表达,深刻体现了节奏化的主题,使整个音调布局上清晰简单,和音上又不失传统蒙古族的乐器特色,使人感受到一种新和声、新音响的清新风格,营造了一种欢快自然的轻松氛围。小号独奏《草原小诗》中,通过马头琴跳弓技术使得整个独奏曲产生音响的独特效果,通过小号断奏的形式将声音进行拟合模仿,使得艺术表现形式更加饱满生动。在蒙古文化的长期发展中,民族戏曲在管乐中的表现也比较突出。人口的迁徙使得蒙汉风格更加贴合,通过其特有的音乐元素将西洋音乐的创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典型代表小号独奏《喜相逢》以及小号三重奏《小青马》等,充分体现了内蒙古西部文化所特有的民间艺术特色。

二、蒙古族文化背景下的西洋管乐作品的演奏与诠释

(一)加强蒙古族音乐旋律的认知

蒙古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充分体现了北方草原的文化典型代表。在旋律的打造上,一般是以即兴的演奏方式进行宽领域的表现方式,多采用三度、五度和小七度的跳进方式。小七度跳进是蒙古音乐旋律的重要形态,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充分了解这种音乐形态,注意调节气息,掌握较为准确的音准信息。在长调的音乐记谱中,往往需要演奏者准确掌握蒙古族文化所特有的风格,认真分析蒙古族文化中的音律形态和调式思维,注意将节拍特征做好有效处理,增强听众对音乐的认同。在民族乐器上要具备演奏艺术的高度,对于艺术的表述上要具有真挚的情感和较为丰富的艺术底蕴以及知识储备。因此,作为演奏者来讲,加强蒙古族音乐旋律的认知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二)充分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色

在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色上,演奏者要注意加强蒙古族民歌调式的音阶理解、加强对长调民歌的节奏认知以及强化蒙古族艺术风格中的倚音的表现力。在蒙古族传统的音乐中,一般采用的是五声音阶,这与其田园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洋管乐的律制中,一般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这与蒙古族中的五度相生律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差异,尤其在长调的演唱过程中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变音。在四分之一音的概念上,蒙古的民间音乐作品与西洋的音乐作品处理上,也有一定的形态特征研究,对于音乐风格有着重要的把握。在民歌的节奏特征认知方面,长调民歌所呈现的节奏形态与其组词的发音规律有关,同时在旋律的拖腔上注意审美的有效结合。按照节奏特征,一般可以概括为陈述性、抒情性和诺古拉节奏。通过三种节奏的有效结合,使得长调民歌呈现出周期性搭配。西洋管乐中对于蒙古族风格中所呈现出来的这种音乐节奏可以实现完美呈现,依据长调民歌中所呈现的组织规律,通过演奏实践不断磨合和总结,最终形成个性化的演奏方式。在蒙古族的音乐作品中,倚音是一种使用较多的装饰音。在长调民歌的演绎中一般以多变的唱腔进行演奏,演绎者要尽量贴近自然的方法去处理和体现这一音乐效果。因此,在演奏的过程中对西方的古典音乐要求相对较高,需要近乎苛责的态度去指导学习作品的思想和内涵,掌握细腻严苛的演奏音色,注意速度和力度的有效区分。当内容需要表现柔情时,一般需要的倚音时值较长,在吹奏过程中要保证轻柔和缓慢,做好民族音乐的滑音处理。在表达轻松欢快的音乐氛围和情感时,要注意突出骨干音的后倚音色彩,着重表现蒙古族的豪迈情感。在英雄主义的表述上,要将主旋律的倚音变得短促有力,注意震音的演奏。在演奏处理过程中,要呈现出演奏西方古典音乐的蒙古风尚,强调倚音的整体把握和装饰,使蒙古族文化所包含的特有的民族特色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注重演奏者对西洋管乐的有效实践

演奏者对西洋管乐的有效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展示演奏技巧的同时,准确把握音乐的特色,着眼于音乐作品本身,充分赋予作品以时代感。同时,在自身实践过程中,充分挖掘西洋管乐与蒙古族文化间的共性与契合点,注意演唱技巧的重现,增强音乐艺术的表达效果。具体而言,要强化蒙古族长调中的呼麦艺术形式与西洋管乐中的复音艺术比较,增强二者的融合,使蒙古族所要表达的粗犷的情怀音乐效果得到更加完美的呈现;注重蒙古族的长调音乐与现代管乐间的有效融合,加强诺古拉倚音发音与西洋喉咙震颤的暗合研究,以及蒙古族长调中甩腔演唱与西洋管乐中的某些滑音技巧进行有效暗合;强化蒙古族马头琴演奏的打弦技巧的小三度颤音处理和模仿,以及一些特殊音响效果等方面的模仿与烘托工作等。演奏者对西洋管乐的实践过程中,要全心身投入到演奏之中,认真体味蒙古族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投入真正的感情,使听众得到充分的感染和震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分析蒙古族文化背景下的西洋管乐传播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蒙古的风格与西洋管乐的独奏形成完美的契合,使其情感得到真实的宣泄和表达。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表达上,蒙古族文化所呈现的独特性是音乐风格区分的标志性区别。在音乐创造与艺术的区别本身不是直观的,但其所表现的思想和内涵,是表演者、听众和作曲人沟通交流的有效桥梁,通过艺术表演,将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内涵交给欣赏者,有效凸显了音乐的艺术审美价值,实现音乐节奏的完美表达。

[1]陈晓芳.蒙古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分析[J].大众文艺,2017(1).

[2]李静.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艺术特征研究[J].黄河之声,2017(5).

[3]白努恩吉雅.浅谈蒙古族长调民歌起源、分布及特点[J].科技风,2017(2).

J621

A

汪学政(1971-),男,宁夏人,硕士,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单簧管演奏与教学研究。

西洋管乐民族化研究(项目编号:SK15016)。

猜你喜欢
管乐长调西洋
2022第二十届上海管乐新年音乐会举行
第六届江西省音乐“映山红”奖管乐比赛圆满落幕
草原的长调
天籁之音 生命之歌——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编译
草原长调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管乐合奏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