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不尽苍原的禅境

2017-01-24 14:03杨玉江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禅境解构水墨

杨玉江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望不尽苍原的禅境

杨玉江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禅的理解各有己见。在新时期发展的环境中,有一名为追求心灵禅境,一走就是40余年的老教授,他就是武星宽教授。在新形势下,艺术与设计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武星宽教授在传统水墨及现代设计中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把传统水墨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大象无形、画由心生的独特风格。以解构、重构、打散、组合等方式向我们阐述了叹为观止的民族地标性建筑与水墨重彩。我们用现代的设计方式与艺术眼光及思维方法去理解他的作品,感受他所表现出的禅境,以及对不同创作方法的理解与创新。

禅;解构;水墨重彩;地标性建筑

武星宽教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独特的魅力源自于他独特的经历。教授出生于西北大草原上,自幼在高原圣境中跟随画师学习与临摹唐卡艺术,这段经历为后来的绘画技巧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多年来他从事水墨重彩与地标性建筑中的禅境研究,使他在艺术创作与教育中有着独特的见解。武星宽教授充分将自己设计的理念运用于水墨重彩的绘画中,这无疑是很多学者没有尝试的,又何尝不是为在研究探索的学者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见解及理解方式。

一、武星宽教授水墨重彩中的禅境

水墨重彩是武教授绘画表现的独特方式。他出生于西北大草原中的巴彦淖尔,留露出一种典型的草原人文形象、游牧文化。早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中就体现出一种慷慨大方、无拘无束、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武教授的身影中也散发出这种气息,也正是这种气息造就了他在探索水墨重彩中的色彩感受。他的经历诠释了高原文化中禅境,也为之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在水墨重彩的创作中,把构图、色彩、线条运用得淋漓尽致。饱满的构图中略有一处留白,这种留白在水墨重彩中被称作气孔,留白处往往经过各种处理方法,使这处留白凸显了一种禅境的味道。在画面其他的位置又何尝不是呢!画面以黑色、蓝色、红色为主,略有一部分杂色。在整幅画面白与黑中显红色这就是一种禅境。白是刚硬的,红则带出了阴柔,是生命的象征,黑是一种吞噬了所有光明的颜色,它总是带着黑暗与死亡的禁忌感。[1]黑红相加诠释力量与妩媚,黑表达了阴暗,而红表现了光明。画面中黑与红相配,就好比注入了一种希望、一种禅境或是光明的火焰,那仅有的一点艳丽之红反而诱导出武教授水墨重彩背后的心灵禅境。白色本无色,但色自生。

在武星宽教授的画面中,大多以满构图的形式出现,满构图的手法就是在有限的画面中,创造出无限的感觉,有一种宏伟的气魄,奔放豪迈态势。画面以传统的墨色,运用现代的材料、还原剂、催化剂、沉淀等不易挥发的化学性质,进行推灰实验,使画面达到一种深不可测的禅境。他在创作中常常这样说:“小的画面求情调,大的画面求意境。”意境在这里可以理解成禅境的一种延伸方式,也是未尝不可。

二、水墨重彩中解构的禅境

在水墨重彩中对“解构”这一词的理解各有建树,“解”在历史发展的行程中大多被理解成解开、分解、拆卸的意思,“构”顾名思义被理解为结构、构成之意。两个字合在一其引伸为“解开之后再构成”。解构并不是在破坏,而是在分解中寻求美所在,对其进行加工与制作。解构就是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的、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次序,是流动的自然表现。在武星宽教授的水墨重彩画中就很好地诠释了“解构”的含义。解构是将固有的形态转变为非有的形态,这种方式与禅境不谋而合。禅本无形,是一种玄的派生形象。他的作品极大地吸取了现代设计手法,运用了现代材料,以这种方式将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独具匠心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解构装饰艺术的水墨重彩。如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醉观鄂尔多斯》,大气磅礴的构图方式,利用红黄蓝三大色系,营造出分割与解构相结合的画面,这种画面符合了解构的基本含义,同时蕴出一种禅境。这种奔放的表现形式,唤起了诸多学者对禅境的探索。

武星宽教授把传统的水墨重彩从新分解重构,融合了当代西方油画的表现技法和装饰语言以及摄影技术,从另外一个角度向我们诠释了传统水墨元素。如《娇丹宗容》,在这幅作品中教授以虚实结合与水墨写意结合,具体的形象表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层次,把设计语言中的点线面与奔放的创作笔法融为一体。表现出元素之间的一种交融与禅境,流露出塞北的民族文化气息。

在武星宽教授的创作中不仅有解构、重构的水墨重彩作品,还有解构民族元素的地标性建筑。在水墨重彩和地标性建筑中所用的色彩大多来自于塞北草原上,其次还对中国传统水墨色彩及油画色彩的重新审视。在部分作品中以墨色和红绿色交相呼应,使作品不仅仅是自然的写照与再现,而是一种能量与气势,是自然在心灵中的一种禅境。

三、地标性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革新

地标性建筑又称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地区代表性建筑,它本身承载着所建地区的文化、习俗、渊源[2]。在武星宽教授的建筑作品中,大多以公共建筑、地表建筑为主。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艺术跨界寻求发展创新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趋势。武星宽教授不仅在水墨重彩研究中成绩斐然,同时在地标性建筑中依然有不同小觑的独特见解。当今艺术家已不再是单单地运用艺术表达个人情感,更多艺术家开始研究并运用到地标建筑与公共建筑环境中,设计并创作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筑。

地标性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拓展,是由静态的自然空间元素过渡到动态的空间元素。地标性建筑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过程,设计的目的应该是动态的,而绝非静态的效果描述。在教授的地标性建筑设计中,时刻充满着流动的画面。时刻不忘记对家乡草原的怀念和奉献,以及对传统民族元素的革新与传承。他的作品多用传统的元素进行解构,然后重构、组合、取舍,留下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将其运用到地标性建筑中。例如:他所研究“一路一带”中的蒙古包地标建筑,在这些建筑案例中民族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标志性建筑秉承了他的一贯风格——大气磅礴、禅由心生的禅境;单从局部方面分析,他的建筑设计充分利用了传统色彩中的蓝色,与漠北自然环境中的沙漠相呼应,白色的房子中流露出一点蓝,这都是一种漠北禅境的再现。

在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建筑艺术千遍一律,让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了无生机。在教授的设计作品中大多采用曲线等抽象元素来表达对禅境的追求,或用抽象的元素去表达具象的物体,以达到“大象无形”的禅境画面。而在当今,很多学者在传承民族文化时不能达到有效的突破。这也是当今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的重要原因所在,这对于文化传承与地域文化的认同毫无疑问是致命点所在。武教授在早些年便发现这个陋习,并为了改变这种陋习从事研究多年,走出了现在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他在设计中,总结民族的、具有民族本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予以归纳,加以设计。把最具有民族特设的符号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增加了民族的交融性、可行性、可读性。如《苍原焰胜——温图高勒蒙古包》《苍原归真——曼德拉苏蒙古包》《禅云汇集——巴音呼都格蒙古》等设计案例中武教授借用整旧如旧、大包套小包的方式将民族元素打散组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块。然而这种体块就是一种符号,这种体块具有抽象的象征意义。在作品中教授主要从功能、动物与人、自然与人等方面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间。在施工技术上也有很大的革新,这种革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施工技术,运用了当今最为先进的3D打印技术。大量的采用矩形与圆形堆砌的方式,形成特有的可读性建筑,有效地把传统审美方式与传统民族元素运用到现代的设计语言中,增加了地标性建筑的独特性、民族性。把装饰性与功能性及民族性文化高度地融合,创造出一种功能性地标建筑。

四、地标性建筑中的传统禅境设计

幼时的经历与多次出国访学,奠定了武星宽教授把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基础。他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广泛吸取并运用当代艺术与设计。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元素与外来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独特设计风格。武星宽教授的建筑设计具有抽象主义设计风格,在《内蒙古东升庙鼓楼》设计作品中,强调“心中有型,心型套实型的禅境思想。”他常说步移景异,不是一味地运用装饰性构件,而是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传统元素,同时地标性建筑还具有使用价值与观赏价值。这种形态简练、抽象的块面将其变为一种符号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具有原始意义的同时,也具有现代形式感。他的作品中具有“天人合一”的悠远禅境,时而澎湃,时而虚无。

地标性建筑是一种精神体系,是生于一个时代,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固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艺术品是“活的复制品,”对存在的、已消逝的抑或是未知的复制;是忠实反映个人情感的镜子;是深入交谈的时刻;是对相似性的认同;是单独面对绝对所吐露的直率而雄辩的话语[3]。在武星宽教授的作品中明确地传达了一种艺术禅境情感,他的作品是传统建筑的一种传承与发展,是禅境的一种再现。传承则体现在他设计作品中的顶,在顶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传统蒙古包的圆顶形式进行现代技术处理。圆顶建筑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级别最高的建筑思想,它代表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未尝不是一种禅境的再现形式。

五、结语

每当欣赏武星宽教授的水墨重彩和地标建筑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启迪,更是对生命旅程的升华。他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设计传承文化,用现代艺术传承优良传统。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传统设计与当代设计、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等方面的发展,我们从武星宽教授的作品中不难看出。

[1]田中一光.朱锷译注.设计觉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

[2]刘佳男.标志性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之主题含义法[J].门窗,2016(9).

[3]勒.柯布西耶.w.博奥希耶编注,朱燕芳,陈超译.勒.柯布西耶全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G02

A

杨玉江(1991-),男,侗族,贵州省玉屏县田坪镇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禅境解构水墨
还原
解构“剧本杀”
水墨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读《廓如明圣应相让,心寄空澄天地宽》悟禅学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禅境与诗境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