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心灵”的镜象关系
——以后印象派艺术三杰为例

2017-01-24 14:03吴杉杉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塞尚内心世界印象派

吴杉杉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艺术”与“心灵”的镜象关系
——以后印象派艺术三杰为例

吴杉杉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艺术是人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与之对应的艺术面貌。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后印象派是一个分界点,之前的画家们仅限于对自然的简单模仿,往往忽略了个人的主观情感。本文分为三部分,先追根溯源,从原始艺术出发,探求先人们创作艺术的动机;再探索哲学和美学中艺术的奥秘,寻求理论上的支持;最后以后印象派三杰为例,主要简述了三位艺术家的生平、性格特征及其主要的艺术风格,并试图通过他们私密的信件来探寻隐藏在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并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风格的关系,以此来论证艺术是心灵的镜子。

心灵;精神;艺术风格;后印象派

一、艺术与心灵关系的历史溯源

研究艺术和心灵的关系,我们首先应该追根溯源,研究原始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岩画的创作动机。根据资料研究,创作岩画的人是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先人,而且在人口密度越高的地方,视觉艺术的产出越少,研究者们得出了结论:“鉴于艺术品数量与人口密度之间的不一致性,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在移情社会交往和专注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他们还认为:“艺术看起来就像是为人类提供的可与超验实体进行对话的手段”。我们可以推演出艺术最初是一种交流的手段,用于表达自我,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先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岩画。所以可以得出:绘画最初的动机是用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艺术是内心世界的关照,是心灵的一面镜子。

二、美学观点

自古至今,中西的美学家们一直在探讨关于艺术与心灵的关系,中国自唐宋以来就注重借绘画来表达内心世界,而西方自后印象派开始才注重在画中表现主观情感。

从中国美学思想来看,美学家们对于艺术与心灵关系的谈论颇为精彩。中国的诗歌与绘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的语言在于“比兴”,即借诗中所吟咏的山川草木等自然风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自唐宋以来不以模仿为最高水准,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以儿童邻”。六法论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气韵生动”,就是我们要能融本体与客体于一身,从而以自己的心灵去参悟自然的造化,体会生命的韵律。

从西方美学观点来看,艺术的最高境界从来都不是模仿自然,艺术应该借助自然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西方学者也把诗歌和绘画紧密联系起来,斯蒂文斯说:“在很大程度上,诗人的问题就是画家的问题,诗人必须经常地转向绘画的文学,来讨论他们自己的问题。”可见,近代的西方人也认为绘画应该表现艺术家的心灵。

从中西方的哲学思想看出:艺术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绘画中借自然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绘画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实例论证

后印象派艺术三杰分别是塞尚、高更和梵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受过传统的绘画训练,所以他们没有受到当时学院派的限制,因而不会因袭守旧去机械地模仿自然,他们的艺术思维更加活跃,更主要的是他们借艺术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所理解的生活和自然。艺术可以说是他们心灵的镜子,照亮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塞尚(1839-1906年)

塞尚的父亲是富有的银行家,他的父亲想让塞尚学习法律,但当时塞尚竭尽全力说服父亲让他到巴黎学习绘画,从此21岁的塞尚展开了他艰辛的艺术生涯。

塞尚性格冷静,他不爱高谈阔论,也不喜欢喧闹的场面,是一名孤僻而生活规律的绅士。他的绘画根基虽然很薄弱,但是他冷静而善于思考的性格使他能够摆脱外界的干扰,他勇于探索自己的内心,孤独地与自己相处,正是塞尚这种独特的性格特质使他开辟了艺术的新天地。我们熟知的《圣维·克多山》系列作品,显示出了他的绘画理念,画中的树木、房子和山,被他表现为圆柱形等。塞尚从面对自然写生中探索出了深藏于万物中的造型结构的平衡奥秘,所以他笔下的圣维·克多山具有了平衡感。他对自然的观察不限于单一视点,而是多重视点的综合,他重视整体结构的效果,省去了所描绘对象的细节,重点表现色面与色面的整体关系,以相似的笔触去统御描绘整体画面,最终让作品呈现一种贯穿画面空间的韵律感。塞尚的作品给了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启迪,使美术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为塞尚的巨大贡献,人们尊称他为“现代绘画之父”。

(二)高更(1848-1903年)

高更在小时候便显示出了独特的气质,在念小学时会一个人在花园里向天空中抛掷泥土,有时也会一个人安静地躺在胡桃树下等待胡桃掉落,偶尔用手指在树干上刻上许多图案。老师这样评价他:“要么出人头地,要么一败涂地,绝非平庸之人。”

他用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原始的生活,努力摆脱现代文明的影响。在他的心中自然是最重要的东西,他总是向往一方净土,他憎恶被金钱污染的现代文明。他用苦难的一生去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原始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去未受污染的大自然,用原始的表达方式像小孩子一样传达他的心灵感受。然而他追求艺术的道路充满了苦难,他始终都在原始的野蛮和文明的理性之间不断挣扎,他为金钱而苦恼,他有五个孩子要照顾,并且他的画作几乎无人问津。经过很长时间的挣扎,他决定抛弃孩子和妻子去追去他的艺术理想。我们可以在他给他妻子梅特的信中看到他对原始生活的向往:“但愿那一天早日来到,也许快到了,我将隐居到大洋洲岛的森林中,去享受狂喜、宁静与艺术。我将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远离欧洲的追名逐利。美丽的塔希提岛上,寂静的热带之夜,我倾心心跳的甜美低回的吟唱,它与我周围的神秘生物共浴于温柔的和谐之中。终于自由了,不必再顾虑金钱,我开怀地去爱、去唱、去死。”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完成了那幅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幅画表现了他对整个人类生命本质意义的哲学思考。

(三)梵高(1853-1890年)

梵高性情孤僻,但他对绘画表现出强烈的热爱,他从早到晚都在画画,周围的一切都成为他表现的主题。因为梵高真诚的性格,他会真诚地描绘他画布上的每一个对象,他渴望创作出写实但带有情感的作品。在给提奥的信中他曾说:“相信我,对艺术品而言,诚实是最好的策略。宁为了一幅严谨的习作增添麻烦,也不愿投机取巧,以讨好大众。我偶尔心中郁闷,想过走一些捷径,但思考之后,我说:喔,不,让我忠实于我自己,以一种粗狂的风格来表现淳朴、粗鲁但真实的东西。”

梵高想通过绘画来感动一些人,他所要描绘的不是事物美丽的外表,而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灵魂。他十分欣赏米勒的作品,因为他觉得米勒的作品中透漏出一种诗意,梵高想通过色彩来作诗,并且米勒描绘的农民具有一种庄严感、神圣感,这与他对农民深刻的情感共通。梵高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同情为贫穷而困扰的底层民众,他想通过画布呈现出农民、矿工、织布工的灵魂。他也把自己比喻为一个农民,他认为自己在画布上耕作就如同农民在田地里耕作一样。他曾说:“一个想画肖像的人必须首先对人亲善,富有同情心,否则绘画的过程会乏味冷淡。我认为观察我们自己非常重要,那样我们就不会在这方面感到幻灭。”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梵高想要达到一种境界:他想要表达的不是事物的表面状态,而是事物本身的生命状态。如他的《星夜》,他那旋涡状的笔触使整个夜空好像在翻滚,星星和月亮周围也布满了盘旋状的笔触,因为他想要表现出星星和月亮的能量,而不只是它们表面的光亮。在他生命的最后他创作了《麦田上的群鸦》,在画中他表现出了麦田茁壮的生命力,一片金黄的麦田在风的吹动下更突显出麦田舞动的生命状态,群鸦则表现出梵高内心的压抑和孤独。

大师的作品能够传达出他们伟大的灵魂,在画作前我们能够被他们的精神力量所触动。艺术是一面镜子,它能直观地传达出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灵魂,这就是艺术之所以伟大的地方。

[1]彭修银,刘建蓉.中国画美学探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贺骥.《歌德谈话录》与歌德文艺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塞尚.塞尚书简全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4]高更.高更艺术书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5]梵高.梵高艺术书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J045

A

吴杉杉(1991-),女,河北唐山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塞尚内心世界印象派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印象派画家」金农
王志惠:用拼布“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地点的政治:《无名的裘德》中的地点与人物内心世界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左拉“贬低”塞尚
法国有个塞尚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