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现状

2017-01-24 14:03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7期
关键词:甘南州陈列少数民族

杨 娜

(甘肃省甘南州博物馆,甘肃 甘南州 747000)

略谈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现状

杨 娜

(甘肃省甘南州博物馆,甘肃 甘南州 747000)

甘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为甘南州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博物馆应紧紧抓住发展民族博物馆事业的良好契机,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最大可能地收集、保管好民族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做出最大贡献。

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现状

在第四十一个“5.18国际博物馆日”与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本人略发感言,谈谈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发展前景。甘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为甘南州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博物馆应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民族博物馆事业的良好契机,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最大可能地收集、保管好民族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做出最大贡献。

对于博物馆来说,很多人认为用精美的陈列展览或用有声光电等先进电子工具就可以吸引观众前来参观。当然,有声光电高科技展示手段确实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新感觉,但对于我们民族博物馆来说,缺乏“物”与观众面对面,没有收藏具有真正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那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句空话。要想实现民族博物馆的价值与社会使命,我们还是要回到藏品、回到遗产这些问题,离开这些,民族博物馆就不是博物馆了。

少数民族文物包括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社会生产、时岁节令、人生礼仪、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物件,民族文物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独具特色,是少数民族历史长河中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量的具体体现,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因为好多原因让少数民族在各个时期所创造和留存下来的物件没有得到重视。有些人认为民族物件是老旧的、不值钱的东西,被征集到博物馆后随意堆放,没有采取科学的保护,如果库房保管不当,由于潮湿和霉变造成的自然损坏就不在少数;有的破损物件没有及时修复,被丢弃一边,多年无法和观众见面,更无法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更有些人甚至认为民族物件中还在继续使用的就不能算文物。

上述这些观点的产生,是因为对民族文物缺乏了解和认识,主要是混淆了民族文物与历史文物的根本区别。历史文物是通过考古和勘探历史遗迹等方式获得的历史文物和遗存;而民族文物首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点,其次是它也具有“文物”的特点。“文物”一词在民间称为“古董”“古玩”“老物件”。直到新中国80年代,“文化遗产”一词才成为我国适用的法律概念。民族文物我们应当理解为“民族”与“文物”的结合,离开了民族性,也就有可能有民族文物。

文化的根脉在于延续和传承,它是构建在人的记忆之上,人的一切行动、知觉、经验,包括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如果没有记忆作为储存与提取方式,那是无意义的。同样一个社会的文明也是构建在它自己的记忆之上的,组成文明的核心部分就是文化,而文化就是由不同方式、不同形态的记忆储存在文明的各个层面上,这些东西都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探索才会形成。

民族博物馆之“物”记载和保存了少数民族历史上某个阶段的文化印记,是文化的积淀和文化记忆的物质体现。博物馆文物藏品能定格历史,并将历史直观地呈现给现实,能把历史和现代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博物馆之“物”能传承文化之“忆”。博物馆的“物”传承特点是不依赖个体传承,也不像口传心授那样带有经验性的教诲和传承,而是通过客观存在的外观、造型、结构、色彩等展示,使接受者能获得口传所不能感受到的直观信息,它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为愿意获得知识的群体提供直接接收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物”的传承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民族博物馆展示少数民族论的方式主要分三种:一是通过文物、照片进行静态的展柜式陈列,这也是博物最传统、最直接的陈列方式;二是通过艺术场景再现或还原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某种场景和生活状态,让观众通过直观观察体验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三是通过数字化展示方式让观众能搜索、点击、查询所需要少数民族文物的音像、图片和视频资料,这主要体现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现如今大部分民族博物馆的展览因受场地、空间、展示时间和投入经费等条件制约,不可能原封不动照搬或移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场景,对于民族藏品的陈列主题和内容更没有多选的余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但目前很多民族博物馆的展示存在对内容挖掘不够或过度解读的问题。

对少数民族文物内容挖掘不足主要表现在陈列展示单调,如大多数民族博物馆采用传统的民族民俗文物、文物名称牌、图片的固有模型,这样就不能全面和形象地阐释少数民族文物背后的内涵和文化。特别是展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如果只是简单的摆放,往往被认为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是低下的、原始的,对于不了解民族文化的观众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应该说民族文物与历史文物比较起来,其文化价值的体现还在继续延续,是研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的不足。例如古老的傩戏、纹身、刻木记事等文化事项发端在中原文明消失无记载,却奇迹般地被少数民族较好地保存和延续,是研究民族文化连续性的富贵财富。历史文物已作古,但民族文物的当代性价值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说展示的解读不足,不仅不能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所在,更容易造成误解和误传。

还有一种现象是陈列展示的过度解读、修饰和美化的倾向,这也大大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歧义。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对少数民族特定生活场景的模仿和模拟,成功的场景是再现场景的典型性和象征性,能很好地给观众以带入感,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可是大部分民族博物馆为了营造绚丽的陈列展示效果,对少数民族的特定场景进行了夸张性处理,使前来参观的观众产生虚幻的感觉。比如说像有些少数民族银饰的陈列展示,在陈列时忽略了银饰打造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和手工价值,而是将展厅布置得富丽堂皇,俨然一个珠宝展示区,象这种刻意强调某种文化的优点而附加了虚幻和美化,偏移了历史的真实性,削弱了文化记忆的真实性。

如何能让观众从民族博物馆展示的陈列展品身上找到蕴藏的往事,或者说能从这些古旧的展品中看到过去和现在世界的关系,那就需要博物馆的讲解服务。博物馆的讲解服务工作是观众了解文物的桥梁,也是传承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因此说讲解员是文化传承过程的核心人物,而讲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传承效果。民族博物馆讲解具有特殊性,区别于革命博物馆的严肃性、历史博物馆的庄重性、科技馆的趣味性,它的讲解应强调其传递知识专业性、互动的趣味性和情感上的自豪感,尤其是在讲解少数民族历史上的某些习俗时,应注意语言的措辞,以免引起误解。

民族博物馆讲解的情感运用同时也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我们的讲解人员在讲解时应努力做到“情”“声”相结合,以情感人。要把自己对文物藏品的情感恰当地用眼光传递给观众,讲解要层次分明,让观众随着讲解去瞻仰、品味、思考和受到教育,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讲解的过程也是观众获取知识和文化滋养的过程,传递者不应以教育者的姿态呈现,观众也不必以“学生”的心态有压力,而是要在讲解员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中,潜移默化地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所认识和感悟。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观众流动频繁,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观众量越来越大,民族博物馆如何应对口味众多的观众,是加强公众服务急需解决的问题。互动环节是民族博物馆吸引观众、传承文化的亮点,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可以改变观众的认知、经验和价值观,可以有效地发挥传承功能。

民族文化互动体验活动中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民族知识、民间技艺、民间艺人的介绍,并且鼓励观众积极参与,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参与其中,在玩乐中体会文化的内涵,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建都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也是现代民族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互动体验活动是民族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延伸,是一种文化休闲生活方式的诠释,更是将休闲活动与文化传承有机地结合,使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目前我国大多数民族博物馆还停留在说教和灌输层面,缺乏创新意识,忽略互动体验的多样化和人性化,不能积极整合民族博物馆多方面的文化资源。民族博物馆不是孤立、高高在上的教育机构,而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分子,只有和大家心连心,走进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观众可看、可听、可感、可知、可游,只有让观众认可、接受这种方式才能将传统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和传承下去。

民族博物馆就如同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它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体会到了民族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时时牢记自己的祖先与血脉,延续中华文化的根脉,传承华人世界的共同精神内涵。

G261

A

猜你喜欢
甘南州陈列少数民族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组合与构建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问题探析
新“国十条”背景下甘南州保险需求调查研究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