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视角下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2017-01-28 18:10鲁安廷
中学语文 2017年3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中考初中语文

鲁安廷

中考视角下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鲁安廷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向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方向发展,这既是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的必然结果,也是中考语文能力要求的良性导向。尽管中考语文各个地区有不同的要求,也体现出各地区对语文教学要求的差异。但纵观全国各地区的语文试题,尤其是语文阅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只要能抓住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相关能力培养要求来开展教学,就能很好地应对阅读试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心得,把中考检测能力要求与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统一起来,从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目标内容、阅读实践拓展等三方面,论述中考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融入阅读方法的传授与阅读能力培养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个阶段相对应都有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要求,这些目标与要求的实质是对每一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在中考视角下,无论是从语文难易度的区分,还是从语文教学的检测评价,都是围绕着课程标准来进行命题的。与课程标准明晰的条文式能力要求存在差异的是,语文能力的检测往往是复合型的,即语文综合能力的检测,阅读教学尤其如此。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把考纲要求与课程标准纳入同一平台作深入的研究,剥离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应目标与要求,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检测与能力培养中寻求更高效的做法。

以古代诗词的阅读教学为例,在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方面的要求较少,主要侧重于理解基本内容、掌握诗词写作特色与技巧、体会基本感情并进行诵读。换言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古代诗词的要求重在积累,因此在中考检测中,积累并进行简单的运用就是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目标。如在杜甫的《春望》教学中,只要教学过程中能实现三个目标:诵读要流利、体会要到位、情感要共鸣,就能实现课程标准目标与中考要求的统一。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以诵读入手,通过诵读来调动学生语感的培养,才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体会,进行品味。再结合本诗的背景与写作技巧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对本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探索,最终实现情感的共鸣,从而掌握全诗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诗词贵在读,笔者就通过运用重庆方言(四川方言)来诵读本诗,通过情感渗透与表现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凸显出来,从而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更好地运用方言来找到诗歌诵读的突破口,很好地理解诗歌。

二、阅读教学中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融为一体

从语文课程目标来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但三者之间又不是相互割裂、互不联系的。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三者是一个总体目标的三维表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这三者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来推动学生实现中考的检测评价要求。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知识、能力、方法、情感都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用单一的目标来开展教学都会走入阅读教学的误区,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而在新课改下,学生主体与学生发展已然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语文阅读教学也必须走出应试目标,从学生终生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走向更好的发展道路。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一个宏大而笼统的目标,但放在中考视角下这一目标就逐步清晰起来。以2016年重庆中考语文A卷阅读《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第17题为例,就是对整个阅读材料的较深层次解读,因为四个选项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只有通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运用到文本中去,才能将作者的感情、认识与自我的认知统一起来。而这种统一就不是单一的能力或知识,更不是方法、情感,而是三者融合后语文素养的体现。对于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而言,可能仅仅通过语感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而这种语感能力其本质就是语文素养,是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上升到自我领悟与体会的较高阶段。

三、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升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在本质上来说,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或语文素养,不仅仅可以通过考试或测评评价,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延伸。从课程标准来看,初中生阅读量为不少于260万字的名著阅读,年均为100万字左右。初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好课外阅读活动这一平台,把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通过阅读实践来检测并升华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语文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两个功能性作用,其一是窗口作用,即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这个窗口,引导学生走入到更广阔、更深邃的文学世界,这一作用最终指向语文的人文性;其二是阅读方法论的传播,这主要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这一作用主要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对于课外阅读活动而言,语文的人文性远比工具性重要得多,学生所收获的知识与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语文检测与考查上,更多是体现上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与改造上,在丰富学生学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以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节选《舌战群儒》为例,作为《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部分,它不仅在语言运用上值得学习,而且通过语言所体现出的人物形象、心理变化、逻辑思维等,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如果只停留上翻译与理解上,显然人物形象就会被弱化,吴国主和派的真实嘴脸就没有办法揭露出来。要全面深刻认识并理解人物,显然通过这一回(第四十三回)的内容就无法表现出来的。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赤壁之战这一事件的全过程进行阅读,甚至对《三国演义》整部小说进行阅读,才能让学生对课堂阅读教学有深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迁移到整部小说中,形成个性化阅读方式与阅读能力,就能把课堂阅读方法、阅读知识转化为学生语文综合性能力,对学生终生阅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而对于中考阅读而言,这种课外、课内阅读活动所形成的综合能力运用到阅读试题中,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理解并解决问题。

总之,由于中考阅读试题以能力检测为主,不仅融入了知识、能力、方法,更是对初中学生理解、体会、感悟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考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把握中考语文发展趋势,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黄溪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中考初中语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