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本范文 为学生作文导航
——从《劝学》教学中启悟议论文写作方法

2017-01-28 18:10薛祯碧
中学语文 2017年30期
关键词:外力荀子写作方法

薛祯碧

用好课本范文 为学生作文导航
——从《劝学》教学中启悟议论文写作方法

薛祯碧

荀子的《劝学》是《荀子》一书开明宗义的第一篇,从前面部分节选的4个段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多年。此文精邃的哲思可为学子终身学习导航,其不朽的写作技法,可以作为高三学子考场作文的楷模。

我曾把本文作为公开课进行展示,做到了以高考大纲为导向,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点,在课堂上利用文章来启悟议论文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文,做到够口头描述文章大意。不能理解的词,查词典,小组讨论选择义项,如果还不能理解,就做好问题笔记,等待上课和老师一起探讨,还要熟练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流程。

一、让学生梳理出全文的脉络思路。四段各有侧重点,为中心论点起到不同的作用。

1.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如雷霆之声振聋发聩,直陈论点,毫不含蓄,紧扣“劝学”标题,试想因是有人学习已“已”(停止),故而荀子中肯劝勉“不可以”。这也为下文的说理奠定了论题基调。

2.第二段,以四喻为线,两两层递,“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两喻以熟悉的生活现象巧喻学习的效果。而“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用比喻更进一步说明学习能改变自己而发生质的飞跃。这里的提高和改变自己直承上段“不可以”的原因,顺理成章导入第三段。

3.第三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自身体验,以身说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空想与即学,踮脚望与登高效果自是不同,空想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岂可如“须臾之学”及“登高”的行动巨人。其后言生活常例,设前两喻承接上句而来,“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而后两喻“无利足,非能水”而能“致千里,绝江河”,两两并列设喻,形象鲜明。这些成功的源泉来自“登高”与“顺风”“假舆马,假舟楫”,都是巧借“外力”而达成目标,这外力就是学习的内容。最后总结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指出君子超出众人许多,就在于他善于学习,而改变自己。本段,用了十个比喻,形成平缓的阶梯,层层厚实而稳重,明白晓畅地告诉我们,学习就如借助了强大的外力,已所不能者也可达及目标。学习的实用价值,可见一斑。

4.第二三段说明了“为什么学习”,第四段就解决了“如何学习”这个问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从“自然风物山水”到“人”。以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强调了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从人到物,从反面强调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在这六个比喻中,荀子完成了从自然到人再到自然的回环过程。从正面到反面,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这些无不体现了荀子思维的严谨性和思辩性的深刻度,文字极具说服力。

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良马驽马的坚持与否为喻,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以人的坚持与否为喻,其结果当然是云泥之别。这样又从动物到人来强调坚持的效果。最后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因为“用心一也”,最终有家可归,自由徜徉于泥土中。蟹“有六跪而二螯”,但无“蛇鳝之洞穴”竟无以寄托。这组又以动物之对比,有力表现了学习中“用心专一”的作用。

二、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1.整篇文章句式整齐,虽无孟子之磅礴气势,也无庄子之神思妙想,但这沉稳叙事说理之风格,竟如朗月树下老人为众人言那古老童话般亲切自然。真不负有人评其为“学者之文”的美誉。

2.从选材剪材技巧而言,荀子设喻能够从人到物再到人再到物,回环往复。既以身说法,又设生活常理,化抽象为具体,洋洋洒洒,信笔自如。这些都是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常用方式,很具操作性。我常对学生说,要说明一个道理,如果一个比喻说不清楚就两个,再或三个;正面说不清楚,反面再说,直到说清楚为止。本文在表达技巧上就用到20个比喻,层层递进,一组排比,以及正反对比,并在每部分小结。让人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十足耐心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写作态度。

3.本文虽为荀子《劝学》的节选,但编教材者节选得恰到好处。本文的行文方式,跟考场短平快的作文,思路高度契合。首先提出自己观点,“学不可以已”,然后分析问题“为什么要学”,强调学习既可提高自己,又可改变自己。而学习就能假借外物达及目标。最后解决问题“如何学习”:积累,坚持,专一。如此这般,结构简单,思路明晰。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红旗中学校。

猜你喜欢
外力荀子写作方法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过程性写作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带低正则外力项的分数次阻尼波方程的长时间行为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和谐
开心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