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让语文教育之花别样精彩

2017-01-28 18:10
中学语文 2017年30期
关键词:积极主动创造力民主

沈 黎

创造让语文教育之花别样精彩

沈 黎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上发表主体感受和理解的机会不多、课堂效率不高等。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现在,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尤为重要。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不但要讲知识的结论,还要讲发现知识的探索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就创造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创造源于民主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在课堂提出问题、思考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这就需要有一种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营造出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如果没有这种民主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看老师脸色行事,处处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聪明才智必将被压抑,表现出更多的依赖性而最终不会思考、不会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丁晓良教授曾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魏书生老师也说:“民主是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阔”。想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培养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信任理解他们,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构建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平台,对学习成功者的赞许,对学习困难者的帮助,对学习暂时失败者的友善,使他们在合动中竞争,在合动中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创造源于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起点。发现问题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开始,也是探索新知识的动力。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认识上的需要以及发现知识的信心。一个经常处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一定很强,他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自然就提高了。平时教学中我会适时运用质疑法。如教《爱莲说》,我在已备好课的情况下就学生提问重组上课步骤,学生提出了许多让我惊叹的高质量问题,比如:“明明是《爱莲说》,为什么要提菊、牡丹”“为什么开始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但最后却变成菊、莲、牡丹”,学生的问题让我发现他们智慧的闪光、创造精神的火苗,我突然想:如果他们长期跟着老师走,不运用自己的智慧,久而久之,他们的聪明会不会就此淹没退化呢。课后我大大表扬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并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极为重要的能力,也是创新的开始,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追求。

三、创造基于迁移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举一反三”的能力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比如在教《端午日》时,我发现作者在“划龙船”部分花了大量的笔墨,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等方式大大渲染了龙舟赛的紧张激烈。而“捉鸭子”部分却写得很简略,只有一句话,但很多学生对这一情节很感兴趣。于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和学生一起赏析“划龙舟”部分,探讨作者是怎样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的,总结写作方法;第二环节就让学生大胆想象,运用刚刚总结出的写作方法具体描写他们感兴趣的“捉鸭子”场面,同学们兴致高昂,创作流畅,写出不少出彩的语句。通过这一尝试,我发现,学生不是没有创造力,只是我们的课堂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发挥才能的空间,要想让学生不断创新,语文课堂就要带着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就是不错的选择,既巩固所学,又实践写作技巧,锻炼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意识到,课本中的文章都很经典,有很多文学养分,是我们可以吸收化为己用的,知识从来就是可迁移、可创造的。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也是一门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应让他们遨游在语言文字美丽辽阔的大海,也徜徉于圣洁鲜活的精神世界里。而创造力正是推动孩子提高语文能力、获得终身发展的法宝。用创造让教育之花别样精彩,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创意,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中起飞、在幸福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猜你喜欢
积极主动创造力民主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创设情景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浅谈诵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