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新标杆
——从话剧《人民的名义》文本谈起

2017-02-13 20:31
齐鲁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话剧人性

李 璇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新时期以来,各种或新或旧的社会思潮渐次兴替,戏剧审美观念的驳杂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1]。话剧市场充斥着大量娱乐性极强的都市话剧、解压喜剧,却很少有接地气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然而观众的审美是多样的,观众需要现实主义的主旋律作品,话剧的舞台离不开现实主义“正剧”,因为它拥有其他话剧难以替代的真情实感[2]。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创作生产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3]。其核心思想是戏剧佳作必须同时具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这三性。根据同名小说、电视剧改编的话剧《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具备三性统一的现实主义“正剧”。该剧由北京嘉会本末文化艺术创作有限公司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江苏籍著名编剧周梅森带着青年作者阿笨创作,导演王晓鹰执导,2017年3月8日至11日,作为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剧目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4天的演出赢得赞誉无数。该剧情节跌宕起伏,为观众描摹了一幅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时代画卷;其技艺娴熟,以怜悯之心雕刻了一组现实的浮世绘、时代的众生相,挖掘出了人性之美;其思想尖锐,深刻揭示了极端功利而病态的社会土壤是造成腐败的现实及根源。作品较好地体现了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结合,观赏性、戏剧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它回归了话剧本体。剧作对时代的呼应,对现实的批判勇气,对正反两方的典型刻画,对许多小人物的精雕细刻,对戏剧矛盾和故事的结构,完全符合话剧创作的本质规律,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时代力作。

政治和官场生态的时代画卷

剧本创作提倡“好看”。许多剧本却在艺术的起点就迷失了审美本性。眼下的戏剧圈,政绩工程或者经济效益成为考核一部作品好坏的硬指标,以致许多戏剧创作与当下生活十分疏离,产生了隔膜,甚至有点绝缘,取材远离时代生活、远离当代语境和情感、远离公众的集体意识和情绪,从根本上背离了“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源泉”的基本规律,背离了“三贴近”的要求[4]。这些年,社会让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有票房的话剧作品有了更多的发言权,“统治”演出市场的“戏说精神”养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轻浮感。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主旋律作品的“吆喝”之声过于弱化,许多文艺工作者连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的“三性统一”往往都不敢提,担心作品被拒之门外。但时代离不开“主旋律”,理直气壮地唱响“三性统一”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话剧《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符合定义的“主旋律”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无疑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最亮眼的“主角”,中央高擎反腐大旗,反腐题材作品顺应了党心、民意。《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一个重大贪腐案件的关键时刻遭遇车祸,他的同学侯亮平临危受命,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调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继续调查工作。随着案件的深入,他发现昔日的学长、现任公安厅厅长祁同伟和恩师、现任省委副书记高育良都卷入了这场漩涡。一边是对恩师和学长的情义,一边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候亮平如何抉择?检察官身份的主角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种种困难,历经重重磨难、波折以及情感斗争,最终查明了真相,并将昔日学长、恩师等一批贪腐官员送上了审判台。该剧的事件、时间、空间都较集中,地点以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家为故事空间,以其政治生活为主要故事内容,以重大腐败案件的侦查为故事动力,层层推进,抽丝剥茧,不断将故事推向高潮,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反腐败斗争的惊心动魄,还对当今中国复杂的政治生态、多样性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该剧展现的是在一张庞大而复杂的钱权、利益交易的关系网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夫妻之间的一场触目惊心的博弈、信念与权欲的博弈,剧情冲突性很强,结局令人愕然,也让观众为之感慨和唏嘘。作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实展现出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仅是对当前社会主体的积极回应,也满足了读者审美需要,给人们带来了酣畅的精神享受和富于挑战的理性思考,不仅为反腐题材戏剧提供了一个重要样本,也对进一步推动主旋律题材的创作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话剧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但是现实主义文艺和文学创作中,不管是歌功颂德戏,还是反贪戏,都需要贴近现实,却又不能只贴于现实表面,而应该深入下去。话剧《人民的名义》受追捧是因为与当下反腐的社会热点相契合。观众可以从剧中看到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形象,这便是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魔力。剧作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政治剧,保留了周梅森小说一贯的格局宏大、悬念丛生的艺术风格。该剧从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意外车祸身亡切入,涉及官场政治、干部任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问题,直面当前反腐斗争的复杂与尖锐,深入而广泛地触及到社会的多个层面以及各个阶层的典型人物,展现了他们在面临不同人生境遇时表现出来的人性和人心,能够激发观众兴趣,是一部反映政府反腐倡廉、视角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政治剧。

过去的反腐剧对涉案官员的级别有着严格控制,一般采用不涉及一把手,贪污的只是副手的创作模式,通常只到地市级别官员。但《人民的名义》中,神秘的幕后大反派很有可能达到副国级,这无疑大大突破了这类题材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成为当今文艺创作中的最大尺度。近几年,接连落马的高级官员已经不少了,现如今话剧《人民的名义》搬上舞台,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是对反腐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肯定,是时代的进步,彰显了我党净化自身的勇气与魄力。特别是该剧在2017年全国两会及十九大召开期间在北京上演,剧作家写出了十八大以后的反腐,既深刻呼应了中央的有关部署,也正面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诉求,展现了人民检察官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反腐决心。该剧为全国的编剧吹响了一个号角,此剧必将开辟一个反腐戏剧的新阶段,抛砖引玉将成为该剧的最大贡献之处。

一部好戏只有吸引观众观赏,才能传递出思想的力量。《人民的名义》正是抓住了观赏性这个“牛鼻子”,让观众得到感情上的共鸣。虽然故事揭开的是反腐的刀光剑影、政治的风云变幻,但其结果与过程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不仅符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反腐行动,是对廉政建设的一次形象预演,还是行政接地气的体现。所以说,《人民的名义》既是一部定位尖端的反腐大制作,也是一部广接地气的亲民之作。该剧既以惊涛巨浪书写反腐斗士的精神风骨,又以细波微澜的笔触刻画出各种类型人物的个性心态。并且,在腐败与反腐败、营私与为公、保守与改革等多样戏剧矛盾冲突中,该剧书写了一个时代正面力量的英气与正气,艺术地再现了在习总书记领导下的党和国家反腐征程的惊心动魄,深情讴歌了反腐精英的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提出了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时代画卷。

政治人物灵魂的深度挖掘

对这部新作,可以言说者甚多。首先,它为提高主旋律话剧作品的创作水平提供了丰富、新颖而有效的案例。毋庸讳言,我们的主旋律话剧创作确实不太尽如人意,许多生活中非常感人的故事一旦搬上舞台便味同嚼蜡,许多被民众共同关注、令人振奋的主题到了舞台却失去了原有的重量、魅力与深度,观众对此越来越失去耐心和信心,也使得很多主旋律话剧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作家没有将主旋律话剧作品作为话剧来对待,没有按照话剧的规律创作,从而难有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然而只有具备优秀品质的话剧,才会得到观众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旋律并不享有非审美的豁免权。《人民的名义》彰显的是反腐主题,传达的是人民呼唤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契合的是当下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该剧是环环相扣、戏中有戏的连台大戏,是性格丰满而独特的人物,展现的是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展现了一幅官场世相、人生世相图,是现实的浮世绘,是时代的众生相。

人物是一部戏剧作品的脊梁,关系到作品成功与失败。故事情节或许会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淹没在观众的记忆里,但是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往往能够长久留于观众的心中。对于反腐作品而言,人物的脸谱化是剧作家最难以突破。因为我们的党员干部无论在观众的心中,还是剧作家的心中,都应该是代表着政府形象的,不能随便突破,这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怎么塑造好干部形象就成为了剧作家最难拿捏的技术活。无论是反面角色的贪腐分子,还是正面角色的司法人员,既要符合文艺创作的规律,写出普遍的人物特点,还要符合这类题材充分挖掘人性的需要。在剧中,剧作家认为人性是腐败的原因之一,情节围绕着这一命题展开,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各个级别官员彼此间的千姿百态、个中滋味在剧中都得以展现。从政治角度来看,编剧在人和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上把握得非常到位,这很难得。

在很多官场故事作品中,领导的角色多用虚假套路的表演方式,领导干部一向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缺乏真实性。作为官方推动的也算是主旋律的作品,《人民的名义》呈现出一种人物刻画的进步,摒弃了以往对政治人物绝对单一的描写,不再是绝对的好人还是坏人,而有了深入人性之下对于个体情感与内心进行的体察,赋予人物复杂、饱满的性格,展示多面的人物形象。剧中,编剧以怜悯之心审视所有人,包括反面角色,深刻地挖掘所有人物的人性之美。以省委副书记、侯亮平的大学老师高育良为例,作为大学老师,他是很好的老师;作为领导,他也贡献了很多;临退休了,因为一个女人被绑上了不归路的战车,他的解释是诱惑太多。再比如主要反面人物祁同伟,出生农村,重视感情,年轻时候兢兢业业,身居高位,仍重情重义,对朋友有求必应,但正因为过于重情重义,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为了自保杀死陈海,却直至自杀都未杀他的对手侯亮平,这显示出他内心的良知尚未完全泯灭。如果他早先杀死侯亮平,也许不会一败涂地,而从他的人物性格看,他的自杀不排除是为了掩护恩师高育良。尤其是该剧的第五幕,剧情达到高潮,可以说是话剧舞台上的“无间道”再现,其中有两个关于人性的底牌揭露过程十分精彩,一是高育良多年前就已经和发妻吴慧芬离婚,并且和高小凤在香港结婚生子,揭晓了高育良道貌傲然背后的罪恶人性底牌;二是吴慧芬同意离婚却不离家,因为高育良的权力能给她带来荣耀和便利,同时她也不想让一直嫉妒她的人看笑话。她在戏中直言自己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揭晓了她虚荣的人性底牌。这两个底牌的揭示非常点题,也非常有意味。他们一个代表着官,一个代表着平民,可以看出,他们面对着诱惑的时候都是两难的。剧中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呈现出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影像,人物之间的对话生活化、接地气,是该剧的一大亮点以及成功之处,由此该剧成功避开了当下写小人物必须写个体经验,负面的就一定是批判性的或是人性恶的才更深刻的误区。面对社会现实,许多编剧都丧失了对现实整体性把握的判断能力,丧失了以寓言化的思辨力量写出富有穿透性的见解的领悟能力。《人民的名义》恰恰写出了我们的这个时代一些人性、人心中向上的力量。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话剧创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白领喜剧”渐渐成为主流。这些作品多以日常的局部生活为背景,人物少,人物关系简单,几乎没有大的矛盾冲突,主题大都以一些小情感、小忧伤为主。现实题材话剧那种宏大的题材、广阔的场景、众多的人物、激烈的冲突、深刻的主题和汪洋恣肆的语言不再是主流。现在的话剧创作似乎不需要生活的积累与艺术的修为,许多年轻编剧上手就来,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许多话剧的艺术手法也渐渐流失,包括人物塑造的方法、复杂的结构营造、戏剧性冲突的设计技巧等等都稀有传承。如果这样的局面成为主流,话剧将难以完成本来的文化功能,变得徒有其名。话剧需要发展,但这种发展不能以牺牲优良传统为前提,不能以抛弃话剧艺术的多样化为代价。从这点上来说,《人民的名义》对当前的话剧创作带来了启示。它对时代的呼应,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勇气,足以鼓荡起人们的豪情,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而作品对正反两方的典型刻画,对许多小人物的精雕细琢,足以使得话剧舞台上人物画廊不断增量,尤其对侯亮平、祁同伟、高育良等典型人物的塑造,复活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审美情结,使久违的英雄式形象得以回归。与之相对应,以英雄人物为引领,对社会各层面、全景式的反映和富有哲理意味的反思使得话剧再次显露出史诗的光辉,这是一种崇高的美[5]。

独特视角披露腐败现实及根源

在不少作品中,观众往往看不到编剧对事件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仅仅是记录生活,作品是一堆类似网络段子复制粘贴在一起的,缺乏关联性的“碎枝烂叶”,戏剧成了毫无主见、强行堆砌在一起、随波逐流的娱乐小丑。以流行的白领戏剧为例,其选材过多地焦距在所谓的都市年轻白领生活,形成了所谓的白领戏剧。这类作品往往过多聚焦白领的感情生活,满嘴的迷茫、抱怨、调戏、唉声叹气,却放弃了思想,缺乏思考,小剧场话剧缺失了风骨,成了无病呻吟、无聊空虚的代名词[6]。

多年来,戏剧理论界一直把思想性放在 “三性”统一的首位,但是当下的戏剧最缺乏的仍然是思考和思想。《人民的名义》导演王晓鹰认为文学和艺术创作不能表面化、脸谱化,对生活要有深层次的认识,对人的情感和心灵、人性要有深入的挖掘。反腐剧如果只是去侦破几个贪腐案件,惩治几个贪官,让老百姓为之拍手称好,并不难做到,应该在人性和思想上有更深的思考[7]。在他看来,该剧所体现出的复杂性、思想性、尖锐性以及对人性的深层次剖析,正是一部优秀话剧所需要的。

“尖锐、深刻、有份量,是剧本创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旦被攻克,将会成为一部作品最激动人心的闪光点”[8]。比如,英国剧作家麦克·弗雷恩的话剧《哥本哈根》就是一部具备思想穿透力的作品。通过话剧去解密和审视原子弹研制成功前后的历史,让观众去思考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发生冲突时,科学家是否应该有自己的科学伦理底线,科学家自身的人格、世界观与科学的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因为其思想性,该剧曾被誉为“一部无法超越的悬疑推理经典作品”。现如今,许多人认为艺术不需要思考和思想,因为大家都是借助艺术之力释放、娱乐,甚至麻痹自己,以缓解社会和生活的压抑。其实,这正是艺术应该带给我们的东西,艺术不应该是麻痹我们的思想,而应该是去引导、梳理我们的思想。艺术不仅需要思想,艺术家还需要去反思你为人类贡献了什么思想,因为艺术作品的质量取决于思想的深刻与否。思想是艺术中最核心的部分。真、善、美是考量作品好坏的根本标准。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鼓舞人民士气,鞭策警示人们,是艺术作品责无旁贷的使命。艺术作品应该雅俗共赏、寓教于乐,不能一味迎合市场,满足于博取观众一笑,做世俗的尾巴[9]。话剧《人们的名义》直面现实问题,紧跟时代潮流,通过戏剧艺术手段,反映当代中国较为普遍的官员腐败现象,尤其是高层官员的腐败现象,深度揭示贪腐这一时代课题,也深刻思考了极端功利而病态的社会土壤是造成了腐败的现实与根源。在剧作中,剧作家认为在一个极端功利的社会里当官的成了贪官,经商的成了奸商,小百姓见点便宜也争的争抢的抢,一旦手中有权,也不敢保证他们一个个不是贪官?所以,必须改造有病的社会土壤!剧作家把反腐升华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尽责任、去反思。

近年来,中国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财富分配不均早已成为严峻的社会热点问题。掌握国家权力、敏感资源和制定游戏规则的各级官员尤为引人注目,他们的廉政问题也成为了时代性话题。事实上,贪腐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应对贪腐难题正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也体现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发现,现实中很多腐败分子虽然贪污受贿,但也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周梅森也曾提到,很多落马贪官后悔的并不是贪腐本身,而是后悔没有将贪腐掩饰藏好,或者对处罚不公的抱怨,造成这种情况到底是腐败官员个人品质问题,还是人性的原因,亦或是客观环境影响乃至制度因素,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显然,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望,常常也正是因为欲望让人失去了理智和做人的基本原则,最终走向堕落的不归路。《人民的民义》从人性的角度探讨贪腐问题,直面现实矛盾,深入地剖析了腐败的成因,反映了反贪战线斗争的艰辛与正义战胜邪恶后的愉悦,该剧不仅再现了触目惊心的腐败现象,还塑造了英雄式的正面人物形象,更多地展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软弱与虚伪以及社会生态,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剧中得到了有力揭示。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敏锐性,用文艺作品凝聚人心、汇集力量,让观众热血沸腾之时深思,让大家看到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同时,也了解到正邪较量的难度,看到人性复杂的同时,又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望。作品既具备思想深度,又经得起推敲,是当下最有针对性的、最有震撼力的、最有启发意义的现实题材好剧。因此,这样一部具备了长久流传、耐品耐看的绝对生命力的作品,对得起这个时代,对得起这个社会。

结语

周梅森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他做过矿工、编辑,挂职地级市政府副市长,下海经过商,从事过实业、房地产开发、证券投资,生活阅历丰富,这些经历成为他创作的富矿。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都曾经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这些作品都是跟中国的现实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多是中国的政治热点在哪里,他的关注点就在哪里。话剧《人民的名义》保持了作者一贯的贴近时代、具有家国情怀的风格。作品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人物塑造个性鲜明、各具情态,其中不少人物、语言和细节都是在丰厚生活经验基础上提炼而成。其响应中央提出的以文艺作品来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号召,不以说教的方式来灌输政治理念,而是从最普通的现实生活出发,来净化政治空气,还民众以正气人心。它写出了反腐的政治意义在哪里,突破了传统反腐题材戏剧创作的套路和窠臼,探索出了一条扎根现实、直面政治、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路径。这是最具有时代感的政治剧,也是最接地气的使命剧,是其反腐作品的里程碑式作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现实的经济利益推动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当下人们更愿意关心身边的琐碎小事,如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这些取代了之前的政治话语表达。戏剧已经从过去的宏大叙事转向了微观世界及思索。放眼如今的戏剧舞台,有关个体生活的剧作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对当下政治,特别是严肃话题的表达已不多见。政治固然不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核心问题,但对政治过分疏离则同样不可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众关心的敏感议题,如果没有文艺作品进行反映和表达,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席。当代剧作应该有所反映,这既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方式,更是大众文艺作品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一个时代,每个群众都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人民的名义》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以文艺作品凝聚力量、汇聚人心的号召,揭开了深层反腐斗争的序幕,满足观众的观剧需求,也是剧作家关注时代民生的责任感体现。观众关注《人民的名义》,是在关注现实生活,更是在关注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现实生活需要这样承载着时代的文艺作品,时代呼唤这样的作品。

[1][2]王苏阳.探寻现实主义戏剧的精髓[J].新世纪剧坛,2013,(3).

[3]李小贝.“观赏性”: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新要求——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理论贡献[J]. 湖南社会科学,2015,(3).

[4][6][8]毛时安.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J]. 上海戏剧,2005,(1).

[5]汪政.长篇的崇高之美:评周梅森的新作《人民的名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25.

[7]郭美宏. 话剧《人民的名义》:大幕已关,你还在回味[N].检察日报,2017-3-17.

[9]周思明.创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曲艺精品[N].中国艺术报,2016-6-08.

猜你喜欢
人民的名义话剧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