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差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2017-02-24 08:28吕雯瑜刘於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事物协同差异

吕雯瑜,刘於清

(1.吉首大学 哲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2.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湖南 张家界 427000)

论差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吕雯瑜1,刘於清2

(1.吉首大学 哲学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2.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然而追求和谐,并不代表就否认差异的存在,和谐与差异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利用差异原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合理把握事物的度,才能实现差异中的和谐。

差异;和谐;和谐社会;关系

追求社会和谐,是人类永恒的目标。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我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以来,这一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追求和谐,并不代表就否认差异的存在,和谐与差异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需要人们用辩证的方式去思考。把握好和谐与差异的关系,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差异与和谐

(一)差异的基本内涵

所谓差异,就是事物或事物要素之间的差别。任何时空中的任何事物或事物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及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事物的现象存在着差异,事物的本质也存在着差异。首先,差异是物质的差异,是以客观事物为其物质的载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次,差异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一种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是相互作用的,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又存在诸多差异。最后,差异是不断运动的,人们正是在不断解决差异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更新与向前发展。

差异可以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人与自然的差异,是随着人类的劳动实践而产生的,从人类开始学会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到最终升华出人类智能,人的属性也从最初的自然属性到最终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兼并,人与自然的差异就这样形成了[1]。人与自然差异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为自然自身进化发展的过程。众所周知,人是自然进化发展的产物,自然自身的差异化发展直接促成人与自然存在差异。其次,人与自然的差异表现为人的智力的发展过程,包括人作为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人作为生物与一般有机物相区别,人作为动物与一般生物相区别,人作为人与一般动物相区别。人的智力使人得以从动物中站立出来,而人一旦产生,其智力的不断发展标志着人与自然差异的不断发展。最后,人与自然的差异表现为人的社会化发展,表现在人的群体性、社会性的活动中,而人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又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关系越是发展,这种关系中的人越是远离自然,与自然的差异就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表现较为突出,随着人的个体性、自利性的不断发展,人的能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仍在不断增强。

差异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差异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自我实现的基础[2]。其一,它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有差异的,每个民族之间的风俗、信仰、生活习惯也是有差异的,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碰撞,不同文明可以共同进步,从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其二,差异是人类认知的前提。人正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人对差异的关注和对差异本质的理解,进而理解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在差异中求得和谐,是在差异中共同进步,达到个体的不断发展与自我实现。

(二)差异与和谐的关系

所谓和谐,就是指对象在多样的联系中形成的协调的整体及主客体之间的和谐一致。赫拉克利特认为,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的统一[3]。《论语·子路》中说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这里的“和”是差异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差异。和而不同,既能保持统一的原则,又能彰显独立的个性。易小明教授在《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一书中提到,和谐就是差异与同一协同,他用协同论具体阐述了和谐的内涵。协同论就是以协同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它是相对于矛盾论而言的,是研究各种不同的系统在质变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就是支配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结构或功能的自组织形成过程的某些普遍原理[5]37。的确,真正的和谐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和基础的,而个体正是在这种多元和谐的状态下才更能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

差异与和谐的关系是辩证的。首先,和谐并不是纯粹统一的组合,而是差异之间的和谐,没有差异也就无所谓和谐。因此,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差异便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内在基础。要把握和谐社会的本质,就必须深刻把握差异与和谐的内在联系[5]1。我们知道,独立事物的内部是由差异的不同部分构成,外部由充满差异的环境构成,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与适应,逐渐形成自身和谐的统一体。而事物自身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和谐统一,最终达到事物内外的和谐[6]。因此,没有差异,就没有和谐,用协同论可以解释差异与和谐的关系,和谐就是差异与同一协同。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差异相对于同一而存在。对差异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具体化的方式,对同一的认识则是通过抽象化的方式,差异对应着运动,同一对应着静止。一事物与自身的差异体现为其内部量的变化,一事物与自身的同一则体现为其内部质的稳定。差异与同一的协同,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整体效应,积极推动着事物朝着和谐的状态发展。其次,差异是和谐存在的条件。差异是事物之间能够达到和谐状态不可或缺的条件,正是因为事物之间彼此存在着差异,才使得他们彼此之间和谐共处,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事实上,和谐正是差异存在的结果,是差异互动和整合的结果,是各要素之间兼容并包、协调统一的结果,也是各要素之间实现互补与合作,共同推进事物有序发展,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最后,和谐是差异发展的理想状态,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差异构成了事物的多样性,而只有这些差异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才能使事物处于稳定的状态,才能促使事物不断向前发展[7]。

二、差异与和谐社会

差异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特点之一,物质世界是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整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论述,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多样、复杂和差异。宋代张载曾提出过:“天下之物,无两个有相似者。”[8]天底下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两个物体。宋代黄震也认为:“既属于人,则不能以尽同。”[9]“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10]他认为,舜之所以为舜,就是因为其能够正确对待善恶的差异,把握差异的适度原则。因此,我们对待差异,要能审视差异,明辨差异,寻求共识,即追求和而不同,运用差异的原理正确对待物质世界和人际关系,在承认、包容的前提下,最终在实践中达到和而不同。

建设和谐社会要保有差异,不能一味追求同一,没有独立的个性,过于求同会导致更大的不和谐,产生更大的矛盾和冲突。对于社会来讲,经济、文化、政治上求同,只能造成社会更大的动荡;对于个人来讲,过于追求同一,则失去自身的个性,致使对自身意愿的压抑越大,导致自身身心无法达到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该提倡张扬差异,以求和谐,但要特别注意把握差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度,应该确保差异的表现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否则,就会导致更大的不和谐。这个度的把握,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客观规律的存在;另一方面,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一)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差异是必然存在的。首先,市场存在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既是差异的表现,也是差异的结果,没有差异,就没有市场。其次,市场必然存在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种竞争机制促使市场差异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分工和竞争致使经济差异、群体差异、阶层差异的形成。有学者认为:“差异不仅既是市场的表现和结果,同时还是市场的动力。”[11]也有学者认为:“有差异的市场才是有活力的市场。市场竞争的存在必然会引起差异的形成,劳动分工的不同,经济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导致社会的差异,群体之间的差异和阶级之间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市场经济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12]同时,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在这种利益心的驱动下,人们力图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必然会导致市场差异的存在。但这种差异的存在,有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先富带后富则是市场经济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不讲差异,盲目追求同一,而是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追求社会和谐,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力求整体和谐,赢得一种相对的平衡与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以承认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常态,不能抹去差异,而应保持差异与和谐的张力,增强驾驭平衡的能力。对外包容开放,兼容并蓄;对内则统筹兼顾,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国家强化养老服务职责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支持,这个阶段,养老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被加以重视,“养老服务”成为一个独立的、专有的概念开始被使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尊重差异,以认同差异的存在为前提。我们不是走平均主义路线,而是应该正确看待差异的存在,认识到差异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无论是个体的、群体的、还是人类的表现,都在追求着各自的生活目标,都表现为对差异的遵守。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也表现为人类内部差异与同一的协同,社会各个阶层,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差异中追求统一,在统一中又彰显差异,和而不同,从而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正是在这个整体和谐的环境中,个体才能追求自身的利益,实现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同一,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需要差异的,由于市场经济的分工不同,效率不同,导致竞争的产生,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在差异的这种机制下,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与和谐发展。

因此,差异与和谐的关系,是互通彼此、相得益彰的关系,我们应该提倡在和谐中张扬个性,追求差异,在差异中,谋求和谐,达到局部与整体利益的相对稳定。世界是存在差异的,同时,世界又是可以和谐的,之所以能和谐,关键就在于它实现了差异与同一的协同。人类社会中,人们追求各自的目标和利益,但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又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社会延续,它就必然表现着人类内部的差异与同一的协同,当人类共同利益形成的时候,他们就会为实现这些共同利益而奋斗。最终,人们发现,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各自的利益,于是,人们便开始自觉地建构和实现和谐,自觉地追求差异与同一的协同。

(三)承认差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和谐社会只有在以承认差异存在的前提与基础上,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有差异才有协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承认社会差异的存在,不仅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是社会成员所追求的一种思想导向。在市场经济里,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不同的社会分工有着不同的差异,同一分工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从而促使竞争的产生,可以说,有差异的市场才是有活力与生机的。市场的发展不仅是以差异为前提和动力,也以差异社会的和谐状态为前提条件,可以说,差异基础上的和谐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如果我们否认差异,认为同质才是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那么,社会就无法继续向前发展,因为差异才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没有差异就意味着社会没有利益可协调,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差异的社会,就会缺乏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条件,并努力追求让不同个体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价值。整个社会如果只讲同一,不讲差异;只强调公平,不追求效率,就会严重打击某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例如,人民公社化这个历史事件,由于一味追求平均主义,过分强调集体、统一和整齐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危害,使得社会与个体都缺乏多样性、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创新,如同一摊死水。哲学上讲,承认事物的多样性、矛盾性、冲突和摩擦是和谐哲学的前提[13]。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是承认差异的存在及其价值和作用。从本体论上看,差异当然应该是第一位的,没有差异就无法构成事物[14]。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社会追求的总目标,和谐社会是以承认差异为基础的。以历史为鉴,我们只有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客观性和必要性,不彻底否认和抗拒差异,社会才能发展。

三、利用差异原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保持差异的多样性,并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一致性,求得互补和统一。“求同存异”作为一种构建和谐的方法,是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时总结创造出来的行为模式,目的是在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的局面[15]。求同存异的和谐方法具有辩证性,分别体现在构建体系、表现形式、作用机制的辩证性[16]。求同存异的原则有助于我们解决社会矛盾。

求同存异这个概念大致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孔子就已经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和”与“同”进行了辩证的科学认识。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得到了参会国家的一致认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与“异”是一对矛盾体,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首先,必须求“同”,肯定“同”的价值与意义,认识到“同”的重要性与意义;其次,必须承认“异”存在的普遍性,尊重“异”的客观规律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意识到“异”对当今现代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与重要性;最后,必须辩证把握好“同”与“异”的关系,它们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渗透,“异”中有“同”,“异”是“同”的基础,坚持求同存异,更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合理把握事物的度

哲学上对度的认识与把握,实质上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是一种思维方法,是实践层面上的认识。对“度”的认识与把握,一是需要我们把握“度”的全面性,即全面认识问题,用辩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二是要把握好度的客观性,即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到度的重要性与价值;三是把握好度的联系性,即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普遍联系性,我们要把握好事物之间的度,从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四是把握度的条件性,即度的存在有具体的客观条件,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度”,知道“过犹不及”“无过无不及”,这个世界是差异的世界,差异是社会发展存在的必然条件,我们不能抹去差异、一味求同,或只见差异而忽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掌握好度,以承认差异为前提与基础,尊重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协调好事物之间的差异。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差异与同一的协调,过于强调某一方,都难以达到和谐,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差异性与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度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同一性是有限度的,超出限度,就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给人类自身带来伤害。

四、差异原理对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建设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具有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基本的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保持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就是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使个体各取所需;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协调人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同步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具有差异的共同体。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就是在实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同时,承认社会的差异。社会的差异,就是社会的子系统和内部之间的差异,例如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差异,找到差异的平衡点,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差异中的和谐。

利用差异协同原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差异协同原理能够指出系统的和谐性是相对的,是差异中的协同与和谐[17]。有差异未必有冲突,及时发现差异,在推进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及早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可见,社会差异是促进社会观念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差异协同原理认为,不同的系统,虽然属性不同,但在大的背景环境中,各系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合作的关系。没有差异,也绝不就等于和谐,建立和谐,也决不是抹去差异。差异协同理论是系统辩证的,系统物质世界是差异的世界,差异是系统整体内部要素、诸层次、诸功能在结构和时空中的差别,它是系统的存在、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的内在自组织机制。系统的发展是系统内部要素差异协同自组织的运动,是系统功能耦合的结果,差异之间之所以产生协同,就在于差异统一于一个系统的整体,有着共同的整体发展目标。所以,协同本质上是差异与同一的协同,差异与同一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二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就是一种良好的协同,就是和谐[5]154。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利用差异协同原理调节社会差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协调:一是解决好社会就业问题;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三是提高市场化程度;四是加快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18]。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国家应该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大对新型产业力度的扶持;加大社会分工,提高市场化程度,打破垄断;加快完善生活保障,让弱势群体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此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放在历史的动态中去把握,可从这几个方面去研究:

第一,把握好积极差异和消极差异的关系。和谐是差异的和谐,没有差异就没有和谐。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差异都有利于和谐,有的差异带来和谐,有的差异则带来矛盾、冲突。只有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的、良性的差异才能带来和谐;相反,那些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极的、恶性的差异是不能带来和谐的,只会带来冲突和矛盾[5]11-14。

第二,把握好经济差异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这本质上是一个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如果只强调同一性,虽然能够体现出社会的平等性,但却会因缺乏差异竞争从而无法使优秀者较高的潜能发挥出来,这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反,社会过分强调差异,虽然能够体现出人的能动性和自由,但却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差异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底层社会民众的不满,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当差异过大,我们就要强调人的同一,强调平等;当同一过大,我们就要强调差异、强调效率,以协调这种失衡关系。总之,社会要在历史的动态过程中,把握和衡量好差异与同一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

第三,把握好差异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就是要研究差异的客观性。众所周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中,从山川树木到湖泊森林,到处都存在着差异。人类社会中,各个国家、民族、阶级之间,各社会个体、社会职业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从主观的角度,就是说,从人的角度去研究,分析人们对差异的心理承受力。人们对不同差异的感受程度不同,对同一差异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同,如:人们对于经济收入差异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大,对于政治待遇差异承受能力较小;对于发展性物品分配差异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大,对于生存性物品分配程度的心理承受力较小。因此,对于客观差异的主体心理承受能力的把握,要采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

[1]黄明理.试论人与自然的差异协同[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4):7-14.

[2]翁明慧.差异、和谐、公正[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2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6.

[4]孔丘.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0:125.

[5]易小明.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刘国章.差异、系统与和谐关系新探[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4):97.

[7]郭东勤.论和谐中的差异[J].青春岁月,2016(11):227.

[8]冯契,张岱年,杜维明,等.中国哲学范畴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

[9]黄震.黄氏日抄·读论语卷二[M].台北:大化书局印行.1984:103.

[10]黄震.黄氏日抄·读论语卷二十五[M].台北:大化书局印行.1984:783.

[11]顾骏.差异与和谐的必要张力[N].解放日报,2004-11-15(1).

[12]赵捷.差异与和谐的必要张力[N].大同日报,2005-11-26(1).

[13]夏文斌.论公平原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5.

[14]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5]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12-12(1).

[16]方小教.求同存异和谐方法的辩证性[J].重庆社会科学,2007(12):107.

[17]庞建英,樊燕平,王秀珍.基于差异协同原理的和谐社会构建用协同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7(1):21.

[18]樊世兰.社会差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及其调节[J].理论与当代,2008(2):3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eternal pursuit of mankind. However, to seek harmony is not to deny differe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ce and harmony i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Difference is the founda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with the principle of difference, we should comply with the rule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and keep appropriate degree in handling issues in order to realize harmony in differences.

Keywords: differences; harmony; harmonious society; relationship

(责任编校:舒阳晔)

OntheDifferencesand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

LVWen-yu,LIUYu-qing

(1.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2. Zhangjiajie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Zhangjiajie 427000, China)

D616

1673-0712(2017)03-0026-06

2016-12-15.

湖南省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论差异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6JDZB011)。

吕雯瑜(1992—),女,陕西兴平人,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伦理学;刘於清(1984—),男,湖南安化人,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猜你喜欢
事物协同差异
相似与差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美好的事物
找句子差异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奇妙事物用心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