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

2017-03-03 13:50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被动现代汉语主语

判断句

【解题方法】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表现形式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差别较大,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都有判断动词“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而是借助一些语气词或其他词语来表示。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也”的形式表判断。如:

1.虢,虞之表也。(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伟的景象。)

3.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二、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断。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人。)

三、用“……者”的形式表判断。这种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这四个人,是庐陵的萧君玉,长乐的王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王安上。)

2.粟者,民之所种。(粮食,是老百姓种出来的。)

四、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断。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里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这便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五、无标志性判断词,用名词直接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

1.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当今天下强横而又有野心的人。)

2.刘豫州王室之胄。(刘豫州是汉室贵胄。)

六、“……耳”的形式表判断。如:

1.此亡秦之续耳。(这种做法是在走秦灭亡的老路。)

2.田横,齐之壮士耳。(田横是齐国的壮士。)

七、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还告辞什么呢?)

2.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所以,现在墓中埋葬的是完整的五个人。)

八、用副词“乃”“即”“则”“皆”来表示判断。如:

1.是乃善用兵者也。(这样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

2.梁父即楚将项燕。(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最壮丽的景象啊。)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国。)

九、用判断词“是”表判断。在文言文中,“是”常常作指示代词用,如“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日月星辰等各种天象,这是夏禹、夏桀时代都相同的)如果不认真分析的话,句中的“是”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判断动词。其实这里的“是”是指示代词,意为“这”,在句中作主语。但“是”在文言文中也有作判断动词的用法。如:

1.巨是凡人。(吴巨是个平庸的人。)

2.不知木兰是女郎。(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一个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十、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的相继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也不是不善于作战,而是败在贿赂秦国上。)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不是来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

被动句

【解题方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被动句,只不过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复杂得多,其句子的结构形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出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出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如: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否则,你们都将会被他俘虏。)

2.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自己也死在他人之手,被天下人笑话。)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有如此好的形势,却被秦国长久积累的威势所吓倒。)

二、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行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出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补语。如: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和经书他都通读学习过,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军队被别人制约。)

三、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自己白白地被欺骗。)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常常被大方之家笑话。)

四、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如: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人物的千古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了。)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农历三月十五。)

五、没有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要靠意合法,即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如: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戍卒一声呐喊,函谷关被攻破,项羽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屈原被放逐,才写下《离骚》。)

掌握了以上几种被动句的形式,在具体运用时考生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弄清楚句子的主语

只有主语处于受动地位时,句子才是被动句。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这两句话中,第一句不是被动句,“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虎兕”发出的,“于柙”只是状语后置而已,表明“出”的处所;第二句是被动句,作為静物的“龟玉”虽处于主语的地位,却不能施行动作行为,虽然作为“毁”的施动者没有出现,却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主语“龟玉”处于受动地位,这个句子是一个被动句。这是一个没有标志性词语,靠意合形成的被动句。

二、要注意主语发出动作行为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外界,主语是否有“被迫”的情形

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一般情况下,“感动”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外界,受外界的影响而感动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所以这样的句子往往就是被动句。

【判断句拾遗】

在文言文判断句的备考中,有两个问题考生要加以注意:

一、不是所有“……者”或“……也”句都表示判断。

形式并不是判定判断句的唯一标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这些句子都有“者”“也”,它们也都处于和判断句一样的位置,但都不是判断句。如:

1.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者”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个地方”。)

2.彼童子之师,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者”为助词,可译为“……的人”。)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表感叹。)

4.叱者何也?(“也”表疑问。)

5.莫用众人之议也。(“也”表祈使。)

那么,如何判断出现“……者,……也”的句子是否为判断句呢?

1.如果是判断句,翻译时句中一定要出现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是”,译不出“是”的,肯定就不是判断句。

2.判断句都是判断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都可以化为“a是b”或“a不是b”的标准判断句形式。“a”和“b”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所属关系。“a”是“b”中之一,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之一)。其否定形式为“a”不是“b”,如“余本非文人画士”(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

(2)同位关系。“a”是“b”“b”也是“a”。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子瑜者,亮兄瑾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人)。

(3)因果关系。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私仇放在后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因为偏爱我)。否定形式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登上高处招手,并不是因为手臂加长了;顺着风向呼喊,并不是因为声音加大了)。

二、正确辨识“是”的用法。

古汉语中的“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作指示代词的,相当于“这”。如: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指代“铿然有声之石”,可译为“这样的石头”。)

2.是说也,人常疑之。(指代前面所述的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的一种说法,可译为“这种说法”。)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可译为“这件事”。)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指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过失。)

【被动句拾遗】

一、用“于”表被动时,要注意和其他结构相似的文言句式区分开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句子虽然也在动词后有一个“于”字结构,但它只是交代设九宾礼的地方,没有被动意味,所以这个句子不是被动句。判断句子是不是被动句,不在于句子中有没有用“于”字,关键是看主语是不是被动地接受谓语的动作行为。

二、“见”字在动词前表被动,要和它同样用在动词前但不是表被动的用法区分开

因为“见”用在动词前还可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类似宾语前置),译为“我”或“自己”。如“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在此为“背”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相当于“我”,全句的意思是“慈父就弃我而去”。

猜你喜欢
被动现代汉语主语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