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文学现代化之路的自觉实践者

2017-03-06 13:00
关键词:端木蕻良作家群萧军

张 英

(渤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东北作家群:文学现代化之路的自觉实践者

张 英

(渤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东北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冒着抗日烽火成长起来的创作群体。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反映了特殊历史背景下广阔的现实生活,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东北作家群作家的创作又表现出一定的现代意识。就文学现代性而言,东北作家群在文学创作的内容、描写的对象、表现技巧等方面表现出自觉地实践与追求。

东北作家群;现代;自觉;实践

从“五四”直到今天,很多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文学的现代性追求之路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由于中国的革命进程和特殊的国情,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和现代性。就文学的现代性而言,文学伴随着整个社会向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文学创作自身也随之自觉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文学的思想、主题、结构、语言等诸多方面。中国现当代的大部分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了对文学现代性的追求。“东北作家群”作家在作品的思想内涵上隐含着对现代性的理解与追求。东北作家群作家及作品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代化,即现代性的问题给予了深刻反思。对此,王富仁先生的阐述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他认为文学的现代性并不主要表现在感受和表现什么上,“更表现在怎样感受和怎样表现上。”[1]东北作家群衰落以后,个体作家继续创作,并仍然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一般看来,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种文学思潮当中,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性表达会弱一些。但是,在时间上从“五四”以来的文学都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学。文学创作也自然具有现代性的特点。萧军、端木蕻良等作家不管在群体内外,自然也应该表现出现代性的追求。

从文学创作的内容上看,东北作家群及其以后的东北作家文学表现的意识是现代和崭新的。东北作家群在诞生之时应该说并不代表文坛的主流文学与文化。他们的创作反映了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变化,给三十年代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浓郁的东北风。就当时文坛的发展状况来说,他们对民族意识的高扬是充分显示出现代意识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们看到“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发起的变革主要将西方的思想引入到中国。三十年代虽然文学繁荣发展,但民族意识到了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才真正得以凸显。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文学是在感受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基础上感受人生,并在此增强了对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表现,在文学现代性的追求上迈着扎实的步伐。东北作家群一登上历史舞台,就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社会意识、民族意识。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为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东北作家群继承了“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启蒙意识、救亡意识。东北作家群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文学自觉。他们的文学创作描写、反映、配合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也是东北作家群作家文学创作的一致的价值理念体现,他们的创作成为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中强有力的助推。站在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攸关的制高点上,俯瞰着时代众生,表现了生的艰辛。东北作家群创作本身具有的强烈时代性与文学的现代性刚好合拍。

当代以后,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中国的作家也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脚步,在文学的表现内容上向前迈了一步,表现出文学的现代性。建国以后,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大踏步地朝着工业现代化的目标前进着。东北作家群作家与时俱进,在作品的题材上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萧军(1907—1988)、舒群(1913—1989)、端木蕻良(1912—1996)等人都创作了有关工业题材的作品。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与变化在文学创作中得以最迅速的反应,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体现出文学的表现内容与社会、时代步伐的一致性特点。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文学处在当代文学的开始期,也是现代文学过渡到当代文学的一个调整期。再加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原因,今天的学术界对十七年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的评价一直不是很高。比如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的小说,今天对其创作水平提出了很多质疑。尤其是受众常常根据现在的评价审美标准来衡量过去的文学创作。但是回望历史,我们不能将合作化运动等当时的政策的成败得失作为今天评价文学优劣的尺度。因此,我们不能将政策的对错得失强加给当时的文学,也不能将现在的判断标准强加给当时的文学创作。端木蕻良、骆宾基(1917—1994)等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应该说是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评价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或价值性,不能局限于彼时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经过穿越时间的沉淀而达到对作品的客观认识,努力发现作家对生活表象的揭示背后对生活本质问题的深刻理解。萧军、骆宾基、舒群等人的创作无论在今天看来有多少缺憾,他们对变化中的社会、人生的反映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对文学现代性的动态追求是不应受其他因素干扰而遗忘的。

东北作家群作家的当代文学创作并没有刻意回避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问题,在歌颂时代的同时也没有刻意掩饰人性的丑恶的一面。在对现代性的追求过程中,直面社会时弊,干预现实。舒群的《这一代人》(1962)、萧军的《五月的矿山》(1954)、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1951)等,不管是现实的题材,还是像《吴越春秋史话》(1980)这样的历史题材的作品,都有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如舒群的《这一代人》中的黄主任就是作品当中这一代人的反面典型。这个人物身上具有浓厚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谄媚的特点,他在工作中对年轻的李蕙良百般刁难。作品对这一形象的刻画也讽刺性十足。文革以后社会普遍进入到反思的状态。这种社会性的反思,在文学上表现为新时期以后的对社会现实问题与热点话题的关注。舒群的《少年chen女》(1981)对文革带给孩子的伤痛给予了深刻的批判。端木蕻良的《警惕历史重演》(1992)、《“款”的联想》(1993)、《释“官”》(1989)等文章,萧军在演讲和书信中都透露出对人生和社会的反思与关注,东北作家群作家当代以后的文学创作也随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向前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文学创作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表现出对文学现代性的追求。

从描写的对象上看,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五四”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倡导使得对人的发现与尊重得到了空前的强调。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正是符合了这样一种现代的意识:他们对描写的对象的态度,没有居高临下,而是同情、尊重、热爱。这充分体现了在他们笔下的那些苦难中的人们身上。在战争背景下的普通民众,那些失去家园,失去亲人,流离失所的人们的遭遇和悲惨命运,成为东北作家群笔下的描写对象。同时,在东北作家群的笔下,他们更多地歌颂了那些善良、勇敢,不畏牺牲,从自发到自觉地走上反抗之路的英勇无畏的人们。萧军《第三代》(1957)中的井泉龙、翠屏等人物形象身上都表现出现代思想。比如,翠屏为了躲避巡长和杨洛中,决定到城里去住。她相信:“人只要肯工作,无论到什么地方,就总能生活下去吧?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什么人群中,全应该掌管、创造……自己的命运吧?”[2]萧军笔下的翠屏已不是封建思想下的柔弱女性,坚强、反抗、勇敢在她的身上鲜明地体现出来。端木蕻良虽然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他在求学时期接受了现代教育,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他虽然出生在大家族,但是他却厌恶男权社会和贵族阶级,非常同情母亲的不幸遭遇。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1939),描写了科尔沁旗草原的历史,向读者展现了科尔沁旗草原的辽阔和雄浑,但是接受新思想的作者更希望丁宁等草原的新一代人改造它。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1943),刻画了战时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困窘与无奈。可以说,东北作家群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才子佳人,而是普通大众,是社会和历史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人们。因此,人物身上赋予了强烈的时代内涵,人物与时代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在写他们,这同样体现了现代民主主义的倾向。”[3]

进入当代,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萧军、端木蕻良等人的小说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类人物的刻画。从历史中的人物到现实中的人物,从保守人物到先进人物,从工人到农民,极大地丰富了人物描写的范围。比如,萧军的小说中,既有像《五月的矿山》中鲁东山、杨平山那样勇于奉献的工业战线的劳动者,也有《吴越春秋史话》中伍子胥那样忍辱负重的悲情人物。在农业合作化背景下,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都创作了此类题材的作品。端木蕻良的短篇小说《钟》(1954)里的胡大叔、骆宾基《王妈妈》(1953)中的王妈妈、《山区收购站》(1961)中的黄英等等,人物形象虽然同处大的历史背景下,但是却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此外,即使同为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骆宾基、舒群等作家笔下的表现也赋予变化之美,这都融入了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思考。

从文学的结构、体式和表现技巧上,萧军等作家也表现出了现代性的理解。他们的创作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去布局谋篇。就小说创作而言,萧军等人的创作基本属于性格小说。他们都不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这和“五四”以后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使在抗日背景下,他们的创作也没有追求故事性。而是着力于典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描写上。相比古代小说,这是现代小说现代性的表现之一。萧军的长篇小说《吴越春秋史话》作者也没有将注意力都放在吴楚争霸等故事情节上,而是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来透视历史的兴衰。端木蕻良的《曹雪芹(上卷)》(1980)、《曹雪芹(中卷)》(1985),也不是以曹雪芹一生的故事来串接全书。那种忧患意识和末世之感是笼罩在全书的。作者要表现的不是关于曹雪芹的“事”,而是透过事件来表现曹雪芹的“情”,东北作家群的萧红(1911—1942)的小说创作更是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点。她的小说都是非常散文化的,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她的《呼兰河传》(1941)是很“不像”小说的,而在一种生存状态和思想意识的表达。在表现技巧上,萧军当代的诗歌创作虽然很多都采用古体的形式,但是作者却加入了一些“以文入诗”的元素。也就是表现为在一首诗的开始部分加入了一些说明或记叙性的文字来引入下面的诗歌。舒群的小说《少年chen女》,在题目上就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形式,用拼音的方式入题。

心理分析等现代手法的使用,也是文学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艺术表现上,在立足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东北作家群作家的当代创作中并不排斥现代创作手法的融入。早在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中,作者就采用了很多心理描写和影视手法等现代的表现技巧。比如主人公丁宁的内心独白。在端木蕻良当代的《钟》、《曹雪芹》等小说中都有很多意象的运用。在萧军的《吴越春秋史话》中,穿插了流亡中的伍子胥大量的心理描写。舒群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尝试。比如舒群的《这一代人》当中就有电影镜头的使用。作者采用镜头推拉的方式,由远及近将画面呈现出来:“远处,有轰轰的炮响,熊熊的火光;附近一带,有断续的枪鸣,粗野的吆喝声。”又由近及远,带给读者绵长的回味:“这声音,渐渐地远去,远到天外去似的。”[4]并将电影的音效用到小说中,枪鸣、炮响、吆喝声与行人踏雪的嘎吱声杂糅,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生动之感。

结语

归纳起来,“五四”以来的小说流派,基本上均属于现代化的文学流派。那么,东北作家群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道路上表现出了一种自觉的意识。萧军、端木蕻良等作家在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等多方面探索。他们谈不上是文学现代性的开拓者,但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自觉实践者,这是值得肯定的。

[1] 王富仁.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 之四[J].文艺争鸣, 2003(4): 26.

[2] 萧军.萧军全集: 第 2卷[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312.

[3]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18.

[4] 舒群.舒群文集: 4[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2: 281.

(责任编校:叶景林)

I206.6

:A

:1674-327X (2017)01-0066-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1.020

2016-09-01

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AZW001)

张英(1973-),女,辽宁锦州人,讲师,博士。

时间:2016-12-13 16:12:11;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415.C.20161213.1612.010.html

猜你喜欢
端木蕻良作家群萧军
萧军
端木蕻良与重庆复旦大学的情缘
萧军纪念馆
新世纪“小区域作家群”论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
萧军和艾芜小说中的侠文化比较分析
《讲话》背景下端木蕻良建国初期小说探析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困扰
忆青年萧军二三事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