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探析

2017-03-07 12:25史舒扬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认同感敏感度中华文化

史舒扬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探析

史舒扬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学习语言与了解文化密不可分。留学生选择到目的语国家进行语言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环境优势占有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利用留学生来华游学期间的资源,加强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推动留学生跨文化情感的认同,增强留学生交际兴趣及动力,创造情感沟通型学习动机,进而相得益彰,提升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文化体验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与了解文化密不可分。留学生选择到目的语国家进行语言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环境优势占有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留学生来华游学期间跨文化敏感度培养进行分析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相关研究概况

跨文化敏感度的概念由美国文化发展研究所主任M.J.Bennett于1984年提出,意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在跨文化敏感度的特有发展模型(DIMS)阐释中,“跨文化敏感度”这一概念被定义为从民族中心主义到民族相对主义的6个阶段,即否认、抵制、最小化、认同、适应、融合[1]。在其后研究中,美国跨文化交际领域著名学者Chen与Starosta正式为“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专业定义:跨文化敏感度,是人类完成自身感悟,欣赏并了解文化相异性又产生认同的主观意愿。跨文化敏感程度高的人在新环境当中能够激发积极行为,更好地面对不同种地域文化间的区别。[2]根据跨文化敏感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能利用留学生来华游学期间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和相关文化体验活动方面的改进,对留学生的跨文化情感认同会产生有益的帮助和推动,增强其交际兴趣及动力,进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敏感度研究基于留学生来华游学期间的文化学习活动。依据文化学习活动的特性,可以将文化学习活动分为以下四种:一是体验性交际活动。这种活动通过直接的、感官式的活动方式来进行。留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等方式来熟悉目的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模式。二是非言语交际观察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言语形式及非言语形式,非言语形式主要表现为眼神、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在留学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中,可以引导留学生通过非言语形式了解目的语文化中人们的非言语交际方式。三是文化差异对比活动。在留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要注重培养留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区别意识,适度对比二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进而加深对各自文化的了解。四是文化感受讨论活动。在这类教学活动中,留学生就不同文化中的文化观念进行反思、讨论,表达、陈述,深入了解文化差异中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差异。

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在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中,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文化学习活动,如专业文化知识课程、文化实践课程、课外教学活动、调查研究课程等,不断增强留学生的文化体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的层次分析

(一)跨文化敏感度多重因素回归分析

美国跨文化交际领域著名学者Chen与Starosta开发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具有较高可靠性(<a=0.88)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工具之一,以跨文化敏感度中五个层面的变量,即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等作为变量进行测量。从跨文化敏感度的个体样本分析来看,语言测试中的高级班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总分以及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等五个层面的得分未必全部高于中级班甚至初级班,因此,虽然语言测试的分班方式能够为中文教学期间课程分层提供便利,但跨文化敏感度的差异漠视也随之而来,即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学生知识体系是有层次差别的,跨文化敏感度也是有差异的。初级班的学生可能比高级班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强,跨文化敏感度高,反之亦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语言分班的基础上不便再进行文化分班,因此,需要通过课堂活动中的文化设计来弥补这一问题。

实验数据表明,上述五种影响跨文化敏感度的层面的变量与跨文化敏感度本身的相关程度大小依次被认为是:交际信心、差异认同感、交际专注度、交际愉悦感和交际参与度。在跨文化敏感度前测与后测的基础上,对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多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交际愉悦感的正相关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是:交际参与度、交际专注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因此,留学生在游学期间适量参与文化活动,提高专注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加交际愉悦感。

第二,差异认同感的正相关因素有三项几乎持平,即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由此可见,留学生对文化存在认同心理时,会促使其增加交际信心和交际专注度,产生交际乐趣。

第三,交际参与度与其他因素的正相关程度较低,即游学期间留学生对中华文化活动的参与未必一定会带来跨文化敏感度的正面效果,相反,过量的强制性参与会使留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影响文化吸收和跨文化敏感度正向发展。其中,交际参与度与交际专注度呈现负相关状态,一定时间和内容的中华文化活动参与能够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过量的中华文化活动参与会导致留学生专注度下降,超负荷的文化参与则会降低留学生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

第四,交际专注度的最大正相关因素是交际信心,即在留学生来华游学期间,文化认同感能够加强交际信心,而交际信心是影响交际是否专注的重要条件。二者互为因果,共同构成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因素。

综合以上回归分析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引导留学生适度适量、有选择性地参加游学期间的中华文化体验活动。

(二)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活动效用分析

1.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活动对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影响效用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不同语言层次的留学生普遍认为与同伴出游能最大程度地增强其跨文化敏感度,中华文化艺术课程、中华文化专题讲座分别位列二、三名。针对各级别不同班级进行细致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初级班中,Homestay的参与程度最低。初级班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多数人只具备简单的汉语交际基础;同时,在短期的游学中,出于环境安全与自身生活习惯的考虑,不愿意参与Homestay家庭体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该文化体验活动对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积极影响。中文桌子、语伴Party、中华传统节日体验等活动的作用级别为中级,在持续进行的小范围中文活动练习中加入趣味性中华文化元素,能够使初级班留学生产生兴趣。中华文化艺术课程是支持度较高的选项,书法、中国画、太极剑、武术等选修课程的设置能够让留学生以最直观、最频繁的方式接触中华文化,因此收效较大。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联欢会的评价较高,但认为效用较少,短期的活动排练能够增加留学生的文化认同,但不利于长时间的直观感受。

第二,中级班与初级班相比,Homestay家庭体验活动与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的评价程度有显著提高。究其原因,在于留学生中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Homestay家庭体验的融入感,进而提高其心理认同及跨文化敏感度。中华文化专题讲座随着留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了难易度与深度,因此留学生能够从中提取更多有兴趣的文化点,以此提高心理认同及跨文化敏感度。

第三,高级班与初中级班级相比,中华文化专题讲座对提高留学生文化认同感的作用更加突出。高级班留学生语言层次较高,汉语水平较好,理解力也相应较强,在各类文化活动中的评分相对较高。可以利用各地地缘优势,邀请各领域名家为留学生进行生动细致、内容丰富的中华文化专题讲座,不断提高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2.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活动对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各层面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

将课堂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活动对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各层面的得分百分比以皮尔森相关系数进行SPSS计算,可得出结论,即在文化体验活动中,留学生认为:满足交际参与度的文化体验活动主要是中华文化专题讲座、中华文化艺术课程、语伴出游、中华文化联欢会等;满足差异认同感的文化体验活动主要是中华传统节日体验、语伴Party等;满足交际信心的文化体验活动主要是中华文化艺术课程、中华传统节日体验等;满足交际愉悦感的文化体验活动主要是语伴Party、中华文化艺术课程、中华文化专题讲座等。其中,中华文化联欢会与跨文化敏感度呈现负相关,其原因是留学生在准备工作中很少涉及到与辅导语伴甚至中国学生的交流,因此交际参与度为负值。

三、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的路径探讨

(一)因材施教,增强文化教学的针对性

鉴于留学生存在的不同方面的差异,包括固有的中文水平差异、文化认同差异等,在课堂文化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跨文化敏感度的培养。

初级班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中,课堂教学可以从情境学习方面入手。应当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带领留学生体验独特的中华文化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可借用留学生所在地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如将留学生的辅导语伴邀请进入课堂参与会话活动,或在模拟中文环境中制定学习任务,共同进行商讨,最大程度地促进留学生的中文学习,提高其跨文化敏感度。

中级班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中,教师及辅导语伴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设计活动鼓励留学生分角色学习文化类课文以提升跨文化敏感度,在具备一定的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再设计更加复杂的文化体验活动,如观看文化纪录片、实地参观等。

高级班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中,在汉语教学的同时应当加入深层次文化观念与文化精神的学习[4]。教师与辅导语伴可以为留学生提供与中国文化人士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鼓励留学生进入当地的大学课堂旁听,参与双语的文化活动,以此增强文化认同,提高跨文化敏感度。

(二)交际为先,突出文化体验活动的实效性

在文化体验活动的设计中,应当以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维度为基准进行排序,突出文化体验活动的实效性,进而提升文化体验活动的质量,达到文化认同的目标。

1.确定适当的文化体验活动数量。通过前文效用分析可知,文化体验活动既要适当还要适量,并非越多的活动就能带来越高的效用。应该结合前文用各效用系数及相关文化活动的设计,在留学生的视角下对文化活动的喜爱程度进行排列优选。

2.创造多元的文化教学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的主体是通过文化沟通获得心理认同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愉悦感及接受度的提高能够使留学生产生较少的文化差异,因而更受欢迎。应当注重创造多元的文化教学交际环境,增加有利于提升文化认同程度的文化体验设计,以指导留学生的进一步交际性学习。

3.制定适合的文化交际信心培养机制。交际信心是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重要维度之一。制定适合的文化交际信心培养机制能够增强留学生的交际信心,形成汉语方式的情感表达,并以此在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中发散持久动力。可以依据留学生的心理因素,将文化活动的优选程度进行排序,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交际信心。

4.确立合理的分层次文化教学模式。在按语言程度对留学生分层的同时,还要尽量照顾到不同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心理及跨文化敏感程度,安排的文化课程及体验项目要兼顾不同留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不同语言、文化层次的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留学生群体的文化特征设计体验活动,融入各种或浅或深层次的文化对比。另外,可鼓励汉语程度较好的留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思考,推动其跨文化敏感度的进一步提升。

[1]Bennett,M.J.(ed.)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Yarmouth:Intercultural Press,1998.32.

[2]Chen,G.M.&Starosta,W.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2000,(03):1-15.

[3]彭世勇.跨文化敏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比[J].宁夏大学学报,2007,(01):173.

[4]赵萱.海外游学期间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研究——以美国A大学上海中心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9-11.

责任编辑:温冠男

G648.9

A

1671-1262(2017)01-0058-04

2016-12-18

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留学生来华游学期间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敏感度培养研究”

史舒扬,女,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认同感敏感度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新时代下提高电视记者新闻敏感度的策略途径分析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
新型EL1SA检测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