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

2017-03-07 05:47赵宝明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2期

摘 要: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一场重要的变革,以新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已深入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提出学生学习最好的时机之一是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自由参与中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探索与创新能力,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撰文谈谈对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引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定相应的目标,采取具体行为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引导必要性;引导目标;具体行为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自由参与中学习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远远实现不了这一目标,还离不开教师很好的引导。因此,教师有节奏有层次地发挥引导作用才能启发学生有节奏有层次地实现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与创新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对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引导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早就被指正,比如“填鸭式”地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于所学的内容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新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探索与创新思维的自我。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形成与任何事物一样,都存在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引导,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二、对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引导应达到的目标

1.在“自由参与”中学会“自主学习”

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强化。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首先要做好预习环节,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比如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这样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但是对于基础相对差的学生,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很难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引导学生有效地观察、思辨,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暗示,这样的引导会让学生有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和我能行的积极态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的意识。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允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要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将兴趣培养和方法培养相结合,并关注学生主动参與、乐于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才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

2.采取“合作学习” 有助于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个人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往往会受到思维限制,而采用“合作学习”能让学习者之间产生一种交互作用和积极参与展现自我的能动性。合作的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具体体现在积极的相互配合,特别是面对面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问题。“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探索与创新精神。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要比传授性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对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引导的具体行为

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路、开窍、促进”。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会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成的,若把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工件,忽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教育活动程式化和模式化,本该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和意蕴丰富的课堂活动就会变得平庸、沉闷。教师对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与创新引导的具体行为:

1.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给学生明确地提示一节课、一个作业预习的要求,以及课后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初步明确预习学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学生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检视和反思自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譬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做好预习,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后,引导学生理解“阻碍”两字的含义,即明确“谁阻碍谁,阻碍了什么”,这时,我们应该在引导学生分析该定律所包含的因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用“增反、减同”的结论揭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间的关系,拌抓住“增反、减同”的实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程序,再用相关的典型题帮助学生学会用所编程序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才能真正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并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物理就在身边,教师首先要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充分预设创新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并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动手探索与创新思维能力。在讲解“惯性”概念前,我先让学生准备两根细绳分别悬挂一个乒乓球和一个同体积的实心小铁球,上课时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用力对着乒乓球吹气,乒乓球偏离了竖直方向;用几乎同样大的力对着小铁球吹气,小铁球没有动。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质量大的运动状态不易改变,即质量大的惯性大。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就是由身边的现象激发出来的,通过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并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可以使复杂抽象的问题直观易懂,也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积极的心理氛围,可点燃他们学习的激情,进而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多且抽象,学生如一时难以理解,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如高一刚学习“加速度”时,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容易混淆,我就以生活实例设置情境,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他们求胜的欲望,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欲望驱动下自己对比分析,进而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本身就是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课堂上积极的心理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思维。

4.引导学生在典题训练中培养創造性思维

在新型高考模式中,“题海战术”已不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或数题一解、一题数解,让学生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在问题解决中从优选择。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而独立地运用已有条件,分析各种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层次,从而得出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不人云亦云。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解题思路,探索出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

例:甲、乙两列车在双向轨道上相向而行,它们的速度大小均为v1=10m/s,当它们相距为20m时,一只鸟以v2=20m/s的恒定速率离开甲车车头飞向乙车车头,当它到达乙车时立即返回,这样连续地在两车车头之间来回飞着。问:当两车车头相遇时,这只鸟飞行了多少路程?

按常规思路分析,鸟在两车间运动,两车间的距离在不断减小,进一步分析还可看出相等时间间隔内两车间的距离构成一无穷递缩数列。这种解题思路对数学计算的要求较高,显然烦琐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路,敢于奇思妙想。仔细分析题意,鸟飞行的速率始终为20m/s,鸟飞行的时间=两车运动的时间,这是问题的关键!

解:两车运动的时间:t=s/2v1=20/20=1(s)──鸟飞行的时间

根据公式:鸟飞行的路程:s=v2t=20(m)

综上所述,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营造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为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全力引导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只是手段,培养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能力才是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反思自己的工作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关系,创新工作思路,培养具有探索与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书社,1991:13-25.

[2]唐国安,钱景华.中学物理课程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9:56-62.

[3]印宏.建构主义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过程[J].物理教学,2006,303(8):39-40.

[4]雷洪.新课程物理的创新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6-113.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陇原名师”专项课题《关于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行动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GB[2015]MSZX011,课题负责人:赵宝明。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