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联片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2017-03-07 05:47李雪颖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2期

李雪颖

摘 要:济源市位于河南西部山区,城区位居东部,平原学校本来地处偏远,山区学校更是点多面广,多在西部素有“济源西藏”之称的高山峡谷地带。当人们望山兴叹鞭长莫及的时候,济源市教研室联片教研闯新路、区域协作促课改,不留一个“死角”。经过深入的实践,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也有了一些感悟。

关键词:教研背景;三轮探索;联片教研

一、联片教研背景与目的

济源市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88%是山区,全市共有中小学校121所,其中小学92所,初中25所,9年一贯制学校3所,特校1所,管理体制采取市直学校和中心校管理模式。因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原因,山区、平原、城区学校的管理水平、教研水平、教师资源、学业质量均存在巨大差异。例如2011年中招全市平均及格率为46.2%,超过全市平均及格率的学校是6所,平均及格率最高69.6%,最低26.0%。全市省考科目平均分332.8,超过全市平均分的学校是6所,平均分最高是399.6分,最低266.8分。市级优质课赛课活动中,山区与平原的教师很难取得优异成绩。

2002年新课改伊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说: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为适应新课改,很多教师都渴望校际交流,呼吁教研员能够更多地走进基层,但教研员精力有限,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开展好校本教研,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经过调研发现,地处平原的轵城中心校,将辖区内的学校分成3个学区,集中教研,捆绑考核,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带动了整体教研水平的提升,辖区各校发展均衡,学业质量优异、课改推进顺利。地处山区的大峪中心校共有6所小学,3所初中,学生数在100人以上的4所,100人以下的5所,还有分散的教学点,学校之间最远的相距近50公里,9所学校走一遍将近300公里。小规模学校往往教研氛围不足、教研能力不够。但是,大峪中心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2005年将辖区内学校分为东片与西区,方便进行校际教研活动。中心校统一安排,精心规划,以学课标与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研、比、学,赶、帮、超,内部联片的教研红红火火。

基于形式与现实需要,以及基层已有的积极探索,市教研室自2006年开始,尝试市级层面的联片教研。目的是希望以区域资源整合、区域校本教研推进带动课改,促进区域教育教学的提质,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联片教研的三轮探索

我市的联片教研工作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轮探索:机制驱动阶段(2006.9-2014.8)

2006年尝试将全市按地理位置与教学水平高低划分为东南西北4个片区,教研员包片指导。本着“激活细胞,底层突破”的思想,市教研室将优质课评比、送教送研、经验交流、督导检查等工作都纳入联片教研中,按片区开展。如教学常规检查,以展示、交流、研讨为主,淡化排名次,有力促进了片内各单位间经验的分享、问题的研讨。再如优质课评选,分为片区初赛和市级决赛两个阶段。片区初赛由片区成员单位联合组织评选观摩,评选出市级决赛选手和市三等奖获奖课。要求片区以学科优质课评选为平台,以赛促研。在联片教研实施的初期,这种直接利益的驱动激发了学校参与联片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学科研课、学校教学常规评比各项活动扎实开展,确实促进了片区内不同层次学校的深度交流。

这一阶段,片区是由上级部门划分的,联片教研形式主要以活动为主,相对单一。内容主要以教育教学管理为主,深入的学科教研活动相对缺乏。主要靠成员单位轮流对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热情减退、组织困难、单位间利益矛盾等问题。

第二轮探索:激发内需阶段(2014.9-2016.8)

为发挥成员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克服由行政捆绑“拉郎配”、轮流坐桩带来的问题,在原有行政教研片区的基础上,在《济源市教育局关于建立教育发展联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实施意见》的政策促使下,教研室又开始了新一轮联片教研的探索——建立校际学科教研联盟。本着“立足学科教研、推动课改深化、促进教师成长、自主双向选择”的原则,在充分发动的基础上,让基层学校自主结合,组成教研联盟,重点解决提高学科教研质量的问题。首批共结成中小学教研联盟13个,入盟学校达52所。这些联盟以城区优质学校为盟主,带动平原、山区学校,搭建共研共享平台,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为发挥教研室的专业服务指导作用,提高联盟教研的水平,教研室要求各科教研员全力支持联盟教研组工作。每学期收集各联盟学科组的主题研究内容、及时参与、跟进服务与指导。每学期各科教研员人均参与联盟主题教研活动达20次以上。

校际学科教研联盟开展的教研活动主要有;

1.常规教研

由于是自主双向选择、主动结盟,老师们教研主动性、积极性比较高涨,有利于形成“以强带弱(教研组),优质教研资源共享、常规教研无壁垒,开放包容促发展”的良好教研局面。

如濟水一中是我市综合实力最强的初中,他们就理所当然地成了7所学校联合教研的大本营。学校每一周的常规教研、集体备课,总有联盟校组织老师共同参与。这也为他们带来了发展动力与活力,他们总在不断地优化、细化教研活动程序,所有老师做最充分的准备。联盟校的老师到来,由教研组长负责接待,并安排随堂听课,然后到对应的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第一步,组长安排进度,集体备课。主备人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说课,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每一个环节精研细磨,直到达成共识,形成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方案,大家在共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生设计个案。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一定会征求联盟校老师的意见,让他们谈自己的观点,有时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对大家也是一种点醒。第二步,对当天的听课课例进行研讨,因为是研讨,大家畅所欲言,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学生的收获与成长来确定本节课的改进点,使大家都深切体会到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联盟校一起参与的常规教研让我们的老师自觉地多了一份认真,多了一份自我钻研,多了一份成长的压力和动力,多了一份发展的责任意识。

2.主题教研

每个学科大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梳理平时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每期在期初定好两个研修主题。首先,人人围绕教研主题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梳理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一起研讨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再写出个人的反思、感悟。最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深层次的课堂教学实践研讨,选代表上课,大家观课并针对已经达成的理论共识结合课例研课,并提出自己的深层次思考。

3.质量调研

因市教研室质量调研受各种条件限制,存在形式相对单一、频次少、学科和年级抽样覆盖面小等问题。一些优秀的教研联盟就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质量调研新探索。如围绕学科素养表现和学科能力发展开展专项质量调研,利用调研结果反思和改進教学。

4.网络教研

由于联盟学校地域跨度大,大家活动一次总是非常辛苦。不少联盟教研组在必要的集中活动外还建立了多媒体的网络教研平台。如利用省市教研网络平台或学校网站成立工作室、开通微信群、QQ群、教研邮箱、利用学校录播教室等开展教研,分享学习资源和研究成果,有效减轻了老师长途奔波的负担。

第三轮探索:专业引领阶段(2016年9月-至今)

为适应我市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需要,加强学科教研员的研究工作,2016年9月市教研室要求中小学各学科组建课程建设骨干研修团队。引领学科教研员以研究提升指导和服务能力,实现教研职能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全市组建了中小学12个学科的骨干研修团队,聚拢了202名团队成员,确立了10所研修基地学校。制订了“先行提升骨干教师课程理解与实施能力,再培训带动全体学科老师”的目标任务与具体路径。要求各团队每学期定一个研修主题,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研修活动,每期开展一次研修成果推广发布活动。

各团队以研修主题为经,以研修基地学校为纬,以团队骨干成员为纽带,学科研修团队的组建,围绕学科课程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探索学科教研新方式,研究学科课程实施和学科教研好成果,通过提升学科骨干成员的指导服务能力,发挥指导服务带动作用。

三、联片教研中问题与思考

机制驱动、行动推动都不如内容带动。像国家领导人所讲,前后30年不能相互否定,每一个阶段的探索都因基于当时的现实原因,每一步探索中都有碰壁,都有收获,都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联片教研,联片是手段,关键在于实实在在地研究,能让老师们在一次次教研中都有触动和收获。

反思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市教研到层面上看,许多教研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着更有的“学科范式”,显然不利于跨学科的交流协作。从一线教师的层面看,还不能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低起点中走来,很少交叉学科领域和不同学科老师的对话与协作。接下来,我们要推动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教研组织建设,使教研创新在不同学科的交流碰撞中竞相迸发。

参考文献:

[1]王中男.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2]田长青.区域教研方式转变的思路、策略与抓手[J].江苏教育,2012(29).

注:本文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国家课程区域推进中问题与改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JYB152518068的成果。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