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017-03-07 05:47殷永强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心育家校心理健康

殷永强

一、对家校合作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够

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能够认识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在家庭教育过程的落实上仍存在差距。在日常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少有考虑孩子的心理成长问题,大部分家长没有认识到参与对孩子的心育工作是做父母的权利和义务。有些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专业人员的工作,是学校的任务,父母只需管理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

此外,在对教师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教师一般都认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多会来自于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教师认为“学困生往往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玩电脑太多而影响孩子的人际交流”。许多老师觉得改变家长比改变学生要困难许多,因此他们宁愿“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与教师、学校在教育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难以达成一致,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太麻烦,简直是得不偿失。

然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根基,如果不做好家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沟通,又怎么能营造一个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而环境的缺失恰恰就是青少年心育工作的难点之一。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家校合作的误区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向模糊,形式单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庭,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合作教育形式看做是教师向家长告状、指责家庭教育的时机,而很少了解学生家庭背景、文化氛围等因素,更少与家长协商寻求学生心理成长之道。反之,家长也同样将学生的成长问题单纯归因于学校教育的失职。这无异于在家庭和学校之间设立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家校双方难以平等沟通,密切合作。此外,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少有心理教育色彩,对学生的心理成长缺乏指导。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计划,流于形式

学校开展的心育活动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和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设计。心育活动目标空泛,内容庞杂无序。很多学校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一次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发生了问题才想起对家长进行“教育”。开展心育活动没有计划,活动时间不固定,或者一学年组织一两次大型报告,报告内容空泛、单调、随意、盲目。家长从报告中获得的也多是一些原则,很少得到家庭心育方法的具体指导,很难应用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仅立足于学校,缺乏家校双向沟通

当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基本上立足于学校指导家庭,学校在合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家长的素质良莠不齐,难以长期、全面承担心育工作,虽然学校在家校合作开展心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校教育的统一,但是这种“关起门来”搞教育的方式也妨碍了家校深度合作的开展,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心育指导,从而降低了家校合作开展心育工作的效率,并使教育流于形式。况且,学校单方面灌输,单向交流,也忽视了家庭的成长需求,这不利于心育工作的推广和开展。

三、专业人员匮乏,专业培训滞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职业道德还有待提高

学校心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未来,家校合作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亟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心理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教育需求相匹配,专业教师非常匮乏,在师資条件好的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配比一般为1∶1500,大多数中小学没有专职心理教师。有一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少,经验不足,还不能胜任此项工作。更有甚者,临阵磨枪、仓促上岗,误导学生和家长,造成师源性伤害。可见,在中小学从事心理教育的人员构成千差万别——有教育专业教师、政治课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大队辅导员、生理卫生课教师、生物课教师等等,甚至个别学校竟让一些由于工作水平、态度、能力差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来补缺。

即便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也未必能够有效地在学校开展心育工作。因为学校心育工作有其特殊的专业方法、技能技巧。从业人员需要接受长期、持续的培训,心育方法也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后现代的心育模式发展很快,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学校心育工作对从业者也有着一些特殊要求,仅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还不能够胜任此项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师德水平、语言技巧等素养要求也很高,同时,它还需要从业人员对这项工作持续热爱和进行长期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逐步积累心育能力。因此,我国需要实行教师心理教育资格认证制度,以确保学校心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及有效性实践研究》系列论文。课题批号:GS[2017]GHB1707。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心育家校心理健康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山区学校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