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7-03-07 05:47彭和平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彭和平

摘 要:2016年9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而教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国家培养人才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该顺应国家有关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就如何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和相关策略,希望对教师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1.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发展要求

家国情怀教育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础。家国情怀的提出顺应了我国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教学方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和时代与现实紧密结合,要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这些要求符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发展要求。家国情怀要求高中历史教育育人中要进一步注重思想、情感、态度的功能,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这高度契合了“中国梦”的要求,“中国梦”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二者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一致的。

2.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含了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结合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有国才有家并将家族的发展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融合在一起,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家国情怀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当中。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枯燥的知识构建,教师应该将重要的知识点以家国情怀为线索进行串联,帮助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探索精神。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专题为例,将知识点以情感表达为线索进行有效串联,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1.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科素养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此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进而在高中历史的家国情怀教育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够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得到相应提高,进而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推进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教师不断完善各方面的素养。教师应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加强学科素养能力,具体可以加强以下方面:一是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充分了解教材以及与教材密切相关的史料和书籍,对教材进行系统规划,熟练掌握体现家国情怀的知识点,并且在课堂上能够以更简洁的语言和相关史料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二是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还要增加古籍和历史典故的阅读来加强自己历史学科知识储备,多注重挖掘其中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家国情怀本是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同时它又具有強烈的时代感,教师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在潜移默化中做好家国情怀教育。

2.对教材中家国情怀的相关素材进行整合

家国情怀可以说是贯彻于我们整个高中历史课中,从古代到近现代,如宗族伦理,家国同构的宗法分封制,到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到近代战争失败、国破家亡之后的伤痛,再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民族复兴,这其中无一遗漏,这些历史教学内容都表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所以教师应该将这些内容进行充分整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进行有效串联,以此让学生能够知识迁移,从而不断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3.注重有关家国情怀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活动当中。家国情怀教育不但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性,同时需要人们用感性的思维去认识并且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时,应该注意教学方法模式,而不只停留在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到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历史博物馆或者是历史景点和历史遗址参观,也可以观看历史影片以及有关家国情怀教育历史知识的演讲、辩论等多种方法来加强爱国情怀教育。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的历史遗迹,自然能联想到鸦片战争,联想到列强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感受这种血与火的洗礼进而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观看历史影片来加强爱国情怀教育,例如《我的1919》,影片主要介绍的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被战火蹂躏的欧洲尚未恢复元气,旨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和奠定和平基础的巴黎和会准备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却遭到不公待遇,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眼看也要落入日本之手,主人公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中。观看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影片的部分情节作出具体评述,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历史知识的演讲或者辩论,学生在准备演讲或辩论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对历史知识有进一步了解,还增强了自身的爱国情怀。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教学,是我们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适应新高考命题的需要,甚至对于即将实行的新版教材的编订和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成.新世纪高中历史教育中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偏失与调整[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2]何勇.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