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祝福》的艺术特色

2017-03-07 05:47田长英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祝福艺术特色鲁迅

田长英

摘 要:《祝福》以生动的笔触道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品以“勾灵魂”和“画眼睛”的手法深入剖析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内心深处的痛苦和酸楚。文笔犀利,语言凝练、简洁、生动,笔锋直指残害人、扼杀人灵魂的封建礼教,从而激发人们反封建的决心和勇气。

关键词:祝福;艺术特色;鲁迅

《祝福》截取了主人公祥林嫂的几个生活片断,反映了祥林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情况下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精神状况,采取倒叙手法更能达到令人触目惊心、掩卷沉思的艺术效果。尤其是三次传神的肖像描写,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周围环境、封建传统道德和吃人礼教施于其的精神枷锁展露得一览无余。

就《祝福》在倒叙手法、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上的特色浅谈以下几点。

一、设置悬念,展开情节

小说一开篇就以祥林嫂的死开头,多少有点出人意料,明明是祝福的夜晚怎么会死人,难道她没有得到神灵的保护吗?读者的思路自然而然会跟着作者去分析原因。接下来便是四叔鲁四老爷的一席陈词:“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她是一个谬种。”一席话点出了鲁四老爷卑鄙无耻的心灵。他在祝福之夜光想着给自己带来幸福,却丝毫想不到别人的死是不幸的。巧妙采用倒叙手法,便把祥林嫂不幸遭遇、生活的不同场面、到鲁镇的原因以及二到鲁镇捐门槛赎罪、最后沦为乞丐、在祝福之夜倒葬街头的情节巧妙衔接起来。

二、肖像描写,生动传神

采用“画眼睛”“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善于从比较中突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1.“眼睛”光彩的前后变化,突出了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差异

第一次见到祥林嫂时,是祥林嫂初到鲁镇,因四叔家换女工,便由卫老婆子带她进来。祥林嫂对一切感到陌生,所以“又只是顺着眼”,一个“顺”字写活了主人公的性格。封建思想统治下的女性能有其他的眼神吗?

阿毛被狼叼走后祥林嫂又变成了孤身一人,无牵无挂,无处可去,因鲁四老爷家缺少女工,再加上祥林嫂以前在鲁家打过工,四婶还觉得不错,经常提起祥林嫂,顺理成章,祥林嫂得以二到鲁镇。这次祥林嫂的眼睛跟前一次不同:“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种精神了。”祥林嫂死了丈夫,被卖到深山坳中,不幸又被狼吃掉了儿子,病魔夺走了第二个丈夫,没有安身之地,只有二到鲁镇打工。可想而知,她此时的境地是何等的凄惨,所以眼角的泪痕是其饱经沧桑的生活明证、是身心备受摧残的心理外化。这种“画眼睛”“勾灵魂”的方法写活了人物的内心特征,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内心,真可谓以一言致胜。

第三次突出的是倒叙中的一段眼睛描写:祥林嫂到鲁镇打工,因连死了两个丈夫,被视为不祥之物。处处被人歧视,鲁家不许她沾手祭祀,鲁镇的人们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精神上遭到极度歧视和压迫,直至沦为乞丐,所以其的“眼睛”不如第一次那么动了,作者描写到“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把一个身体强壮、手脚勤快、一人干活胜过多人、以苦为乐的农村妇女逼到了是个“活物”的境地。究竟是谁之过?看后不由得激起读者心头的怒火。在读者对祥林嫂的遭遇抱有极大的同情心的同时,对封建制度残害人的本质也理解得更为透彻,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2.白描手法,刻画了主人公精神面貌的变化

作者用纯朴的笔触、生动传神的语言刻画了祥林嫂三次不同的外貌特征。祥林嫂初到鲁镇时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二到鲁镇时:“她头上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种精神了,显出慈悲模样。”

最后被沦为乞丐后:“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篮子内有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他还长的竹竿,下端开裂,她分明是一个乞丐了。”

比较最能说明问题,事实胜于雄辩,祥林嫂从初到鲁镇“脸色青黄,两颊却还是红的”到二到鲁镇“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再到“沦为乞丐后,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细心的读者如果将这三次不同的肖像描写加以比较,可以明确地联系起祥林嫂从初到鲁镇,再到鲁镇,直至暴死街头的全过程。得出三次不同肖像变化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封建礼教,一针见血地指出:妇女只有自身冲破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束缚,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至此,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暴露无遗。

三、细节描写准确、精到,便于深化主题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开篇第二段中描写四叔的书房时简单几句话,着墨不多,可展现在人眼前的却全是些封建礼教的信息:尤其是对联和案头的书籍,“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省写的一联是“品德坚定德信其名”。不是封建卫道士是什么?这为祥林嫂不幸身世埋下了伏笔。

类似这种写法,小说中还有一处。也就是祥林嫂沦为乞丐后冻死街头的一幕,幸福无限,人神同乐的祝福之夜,在祝福的热闹气氛中怀着对灵魂有无的疑问,对地狱的恐惧心理悄然死去,祥林嫂死不瞑目。“我”对祥林嫂关切同情之心溢于言表,而别人却是淡然、冷漠,甚至唯恐说出不吉利的话影响了祝福之夜的气氛。可见人们根本就不关心祥林嫂的生死,对祥林嫂的看待还比不上一个祭器,真是悲惨到了极点,通过细节描写暗含了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痛恨之情,从而唤醒民众推翻封建礼教的殷切之情,力透纸背。

四、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祝福》语言描写极具特色,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能突出人物性格、内心世界,体现了语言运用上的灵活性、准确性。

四婶在小说中是以帮凶的身份出现的,她是封建礼教的执行者,所以言词间透露出一股杀气,较鲁四老爷要直白得多,但比不上鲁四老爷的阴险、狠毒,所以她听了祥林嫂讲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时偶尔也会眼圈红起来,但毕竟阶级属性不一致,当祥林嫂二入鲁家,因夫死子亡,被视为不祥物,所以祥林嫂干的活便没以前多了,尤其是祭祀时绝不许她插手。当祥林嫂分配酒杯和箱子时,“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忙說,一连几句类似杜绝祥林嫂沾染祭器的话,直接导致了祥林嫂精神的全面崩溃,在祝福之夜倒葬街头。

《祝福》这篇文章以犀利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人物肖像刻画,简洁生动的语言,道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直指残害人的封建制度,痛斥封建礼教,鞭笞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人们的自觉意识,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

参考文献:

居荣臻.《祝福》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祝福艺术特色鲁迅
孔乙己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