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课堂难说再见

2017-03-21 18:34李永强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古文课文实验

李永强

前不久,我从滨州抵达海南,第一次踏上南国的土地,有些兴奋,更让人激动不已的是我终于见识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优秀课例。思考、打磨、抛光,当课堂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相信听课教师都会为之赞叹。好课从来不惧品鉴,名师的成长也是写满付出的。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历经10年的探索,通过20节课集中呈现教师们对实验的理解和对语文教学的探索,博得的不仅有掌声,还有广大教师从心底发出的由衷的敬意。我详细地记录了学习的一点一滴,不时翻看回顾。

一、课堂最美的风景——阅读的真正实现

阅读是学习知识的门径。我们往往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和分析,甚至咬文嚼字地品词品句,唯恐遗漏了一个知识点,唯恐孩子们不能领会文中的深刻含意。一篇课文用几个课时都讲不完,真正让学生阅读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被认为是课外的事情,被放在了边缘的位置。

这次“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教学观摩,让我真正见识了课堂阅读的魅力。一节课,提供给孩子大量的阅读材料和充足的阅读时间,让阅读成为课堂的主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借助阅读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阅读量大,1+X普遍应用,一篇课文带两篇,甚至三四篇。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对于所学的知识点有了充分的认识,课堂交流不再浮于表面,而是向纵深发展。同一主题下多篇文章集中阅读,文本中的知识点可以互相印证,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学生的眼界和思维都得到发展。质从量出,整合拓展,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如辽宁沈阳的夏君代老师教学的《敦煌壁画》一课,她先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然后引出文章的写作方法——点面结合。接着,她补充了《永乐宫壁画》一文,让学生找出哪些地方用到了点面结合,并谈一谈由此体会到什么。孩子们对“点面结合”这一写法有了深刻的认识。这还不算完,夏老师又继续补充了《舌尖上的美食》一文,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再次谈感受。孩子们在对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方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練笔。他们写起来得心应手,十几分钟就完成了,又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了交流。整节课下来,学生阅读了三篇文章,并且进行了实践运用。尽管这节课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进行貌似精彩的诵读,但学生有目标地进行了潜心阅读并有所收获。扎实、高效的教学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有阅读的语文课堂是浮浅的,没有阅读的课堂也是收效甚微的课堂。语文课堂总是会因为阅读而异彩纷呈。

二、课堂中最清晰的主线——一课一得

围绕主题大量阅读,似乎和一课一得这一理念相违背,一个强调多,一个强调少,貌似有点矛盾。但这却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最独特的一面,是它不同于以往教学的魅力所在。事实证明:“大量”并不是漫无目的、大而无当,而是教师匠心独运、精心挑选的结果。

这次观课,很明显的感受就是作课的教师都力图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必有一得,真正有所收益。这“一得”或是情感上的熏陶,或是语用点的掌握,或是学习方法的引导。如果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圆,圆周是大量阅读,那么圆心就是学生的收获和提升。

如来自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李晓云老师所教的“智慧少年”一课,李老师先引导学生对《杨氏之子》这篇课文进行了学习,有意识地强调古文四步学习法。接着补充了《孔融妙言对嘲笑》,让学生按照刚才讲过的古文四步学习法进行学习。学生的自学有条不紊、扎扎实实。李老师又补充了古文《诸葛恪得驴》《徐孺子赏月》,让学生继续用古文四步学习法进行学习。学生这时对于古文的学习方法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拓展的内容很快也就掌握了。

一课一得的根本点是着眼于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学家做过研究,最佳、最牢固的记忆方式就是一次只记一条。教师面对文本承载的诸多目标时,要细细筛选,根据学情和文体特点仔细考量,最终确定课堂上的“一得”,切中要害,简洁高效,学生必有所得。

三、课堂中最有效的延伸——主题下的拓展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主题教学让学生的阅读有了根,虽然一节课中阅读文章多,但层层深入,不蔓不枝,恰到好处。

最打动听课教师的莫过于山东省临沂市杏园小学王晓群老师的“悠悠离别情”一课。王老师以“送别”为主题,以《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为拓展的基础,组合送别题材的几首古诗,让学生明白古人为何将“柳、酒”作为送别之物,然后以文化文,补充古诗和故事,让学生深切地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谊,从中学到“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方法。如果说王老师的课堂是以情动人,那么同样来自山东省临沂市的司国栋老师的“杨氏之子”一课却是以智慧打动人。上课伊始,司老师通过范读先带领学生将古文正确流利地读出节奏。接下来他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把文中孩子的智慧淋漓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和听课教师体会到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之处。文本教学仅用了15分钟,司老师又拓展了《何氏之庐》一文,让学生再次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和包含的智慧。学生从经典文章中不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并且学会待人接物之道。当大屏幕上出现荀子的“予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时,课堂得到了升华,对学生和听课教师均有触动。

短短几天,这些精彩的语文课堂带着海口的温度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趁热打铁,我要赶紧整理学习笔记,思考消化,合理借鉴到自己今后的教学中。

(本栏责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古文课文实验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端午节的来历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背课文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