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2017-03-24 04:25陈木坤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困难群体

陈木坤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浅析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陈木坤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职业指导

1 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概述

1.1 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界定 导致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诸多学者关于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本文认为,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可以界定为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生理或者心理缺陷、家庭贫困、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落后、社交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求职困难或入职后难以适应工作和生活。

1.2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⑴学习困难类:是指学习成绩明显欠缺的大学生群体,主要原因在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的欠缺。⑵专业限制类:大学生群体整体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其中一个显著表现是专业不对口,即专业限制。尤其是随着专业的细化,加上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使得很多冷门学科的大学生群体求职时的难度进一步增加。⑶经济困难类: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在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大,且在求职的过程中期待更高,从而导致心态失衡。⑷交际困难类:是指在交际方面存在不足甚至显著缺陷的群体,是就业困难群体中最主要的一个群体。

2 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形成原因

2.1 主观原因 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1 职业发展意识和就业观念不足:目前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独特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他们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同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在面临就业困难时表现为职业发展意识薄弱、就业观念不足。在整体教育阶段,关于职业发展和就业观念的教育只有高中时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大学本科阶段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两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就业技能、特长培养、核心竞争力、个人兴趣爱好等就业相关因素的认识明显不足。

2.1.2 综合素质不足且缺乏核心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求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和一系列校园活动。有些学生在长达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主动参与任何校园集体活动,导致了宝贵的综合素质培养阶段被浪费。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自身性格内向、缺乏主动性且自信力不足,不能主动与同学合作乃至竞争;也有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忽略了社团活动、校园比赛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学生综合素质不足造成了他们对自身的情况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估与判断,也无法真正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难以培养自己的核心优势。

2.1.3 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足: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对自身发展的认识不足,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缺少规划,进入社会求职时,明显在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2 学校层面和社会客观原因

2.2.1 学校层面:自高校扩招开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压力也相应逐年增加,尤其是基础性学科和行业性学科的学生。对于中文、经管等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尽管就业面宽泛,但也面临着门槛低、可替代性强等缺陷;行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就业面更窄,求职过程中受到的专业限制、行业限制更强,一旦此行业不景气,这个行业的就业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另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等与社会需求有脱节的现象,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聘荒并存的怪现象。

2.2.2 社会层面: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同表现形式的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等。尽管国家政策明文规定不允许招聘活动中存在任何形式的歧视,但用人单位通过不同方式设置了种种限制,例如,有的招聘单位虽然限定的是男生优先,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直接拒绝了女性求职者。

3 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举措

3.1 充分掌握情况,实现精准帮扶 建设并不断完善一个执行力强的体系,开展充分调研,了解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目标、就业意向、自身状况、求职能力、个人性格及自身现状与目标职位的匹配程度等。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教师-学生模式, 以及职业指导师的帮助实现一对一互动、精准帮扶,如:经济困难帮扶、学习困难帮扶、专业限制帮扶、交际困难帮扶等,以及求职面试、面试礼仪、简历制作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但应注意的是,不能单纯将职业指导、帮扶与就业指导划等号,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消除他们人际交往恐惧;同时,帮助他们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减轻心理负担、调整好心态[1]。

3.2 建设指导师队伍,完善相关课程设置 目前,大部分高校针对职业发展的专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对不足,甚至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是由辅导员、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作为职业指导教师,不仅专业程度低,总体数量也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建设完善的职业指导师队伍。高校应逐步建设并完善科学合理、稳定有效的职业化职业指导师队伍,以帮助并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全程职业指导与帮扶。同时,积极完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设置,帮助大学生较早形成职业发展意识。在课堂外,将职场竞赛、企业实践、实习推介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技能;还要引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积极引导他们到中小城市、到农村基层就业。

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促进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联系,促进求职就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在求职前应对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简历材料准备、求职信息整理和利用、交往礼仪、面试能力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可以通过模拟招聘等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招聘的过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专门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重点辅导,让他们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就业教育和教学两方面,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和实战经验。

3.3 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实现主动就业 学校在面对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时,应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从根本上提升就业困难学生自身的求职能力,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从源头上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找准自身的求职定位,增强他们的求职自信心,并把握好求职时机,实现自我主动就业。

同时,学校还应增强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心理调适能力,告知他们要敢于面对求职时的挫折。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焦虑、紧张、自卑、烦躁等心理不适,就业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调适,防止演变成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创设求职情景、模拟求职过程等,提升他们的求职心理调适能力,并做好心理疏导和咨询服务,以及通过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及时做好跟踪跟进工作,不断提升就业困难群的心理承受能力。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能否顺利就业,不但会影响他们自身生活的安定,也将影响社会对高校学生培养体制的满意程度,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必需做实、做细,应努力实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指导和表格化管理,及早建设一支科学合理、配置高效的队伍并为之提供可靠保障,使之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个性化、全程化、科学化的指导和帮扶;同时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建立起多部门协同配合的职业指导体系,从而逐渐缓解直至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1]陈彦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路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l):148-150.

G641

C

1004-6879(2017)03-0263-03伴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人数也相应的逐年递增,屡创新高。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难现象越发凸显,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战。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界定、类型、成因,提出了应对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有效指导举措。

2016-07-11)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困难群体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选择困难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有困难,找警察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