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17-03-30 13:14张文爱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

摘要:计量经济学具有显著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客观上加大了课程教学难度;同时由于课时不足,更加制约了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为此必须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本文在概述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上,具体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模型为例,从理论模型建立、样本数据收集、模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以及模型应用诸方面,完整展现了案例教学过程,为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展开积极探索。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计量经济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 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特别是1998年7月成为本科经济学门类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以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经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涵盖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要求要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从而在客观上加大了教学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设计的原因,国内绝大多数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被设计为48或54学时,理论教学一般只有30-36学时左右,实验教学一般只有16-18学时左右。毋庸讳言,对于计量经济学这种具有高度交叉性、综合性的课程,这样的课时量安排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瓶颈。

课程的客观难度与课时的硬性约束,促使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案例教学法将教学重点由传统的理论分析,转到实际案例的运用,在简略分析计量经济学运用的一般性原理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设计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具性作用。尽管从理论上讲,系统的理论讲授和详尽的实验操作,是掌握和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最佳途径;然而现实中的课时硬约束,使得事实上不大可能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数学证明。因此,适当简化理论分析和数学证明,而将重点放在实际应用方面,注重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方法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点所在。事实上,对于经管类本科生而言,能够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正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鉴于此,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甚至无从下手的局面,适当简化模型的数学性证明与推导,注重模型构建的经济学背景和专业理论。本文拟以经济学专业的宏观消费函数模型为例,具体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发展展开积极探索。

二、计量经济學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成功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需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理论、方法与数据。围绕此三个要素,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首先厘清建立和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以下对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予以简单介绍,以便为案例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1.建立理论模型。即基于实际问题和专业理论,通过选择适当的变量、并确定变量之间恰当的数学方程形式,构建适当的理论模型。

(1)

(1)中,Y为被解释变量,即模型所要分析的目标变量;X为解释变量,即对被解释变量Y有重要影响的原因变量;β为待估计参数,用来反映X对Y的影响强度和方向,是模型所要估计的对象。

2.收集样本数据。基于实际问题和资料的可获得性,收集足以反映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详尽数据,可以是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或者面板数据。数据要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准确可靠、详尽完整的良好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有良好效果的根本保障。

3.估计模型参数。基于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采用EViews、STATA等相关的计量经济学软件,采用适当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方法主要有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和矩估计法。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其中一种进行估计。在使用中,最小二乘法、特别是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用得较为普遍。

4.模型检验。计量经济学模型依据实际经济问题和相关的经济理论建立、采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在一系列基本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参数估计并获得估计值。因此,需要对估计获得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进行严格的检验。主要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等。只有通过了严格检验的模型才是有价值的模型,才能够加以应用。

5.模型应用。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工具,主要的功能正是在于用来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主要包括用于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分析、政策绩效评价和经济理论检验等。其中,以经济结构分析和政策绩效评价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以消费函数模型为例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一直就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本部分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考察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模型,以具体展示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建立消费函数的理论模型。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消费主要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具体到我国农村居民而言,可以将收入按来源分为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收入(具体包括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预期不同性质的收入来源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效果不尽相同,为此,建立如下双对数模型,考察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规律。

最后,对模型进行各项检验。经检验,模型参数符合经济意义,且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和计量经济学性质。可以用于经济分析。

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可知,农村居民消费的农业经营收入弹性为0.203,即农业经营收入每增长1%,居民消费平均增长0.203%;而农村居民消费的非农收入弹性为0.569,即非农收入每增长1%,居民消费平均增长0.569%。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增长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但比较而言,非农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为显著,其弹性系数是农业经营收入的2.8倍。据此可知,提振农村居民消费,其关键举措在于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程难度较大和课时不足的硬约束下,提升《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适当简化模型的理论分析和数学证明,设计并编写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EViews、STATA等计量经济学软件平台支持之下,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使理论通俗易懂便于掌握,有利于克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畏难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当然,案例教学法的适宜对象主要在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文科背景本科学生,且教学课时偏少,教师无法提供足够的课时来补充完善相应的数学知识储备的情形。对于数学基础扎实、课时充足的情形下,则应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训练,并以案例教学法作为辅助,以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系统全面,融会贯通,更好地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

[2]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3]徐占东,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型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

[5]齐亚伟,安锦.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

作者简介:张文爱(1978-),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重庆工商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2015305)。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