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语部分常用文体术语校释

2017-04-05 05:55陈廷亮陈奥琳
民族大家庭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脚叶儿土家

文/陈廷亮 陈奥琳

土家语部分常用文体术语校释

文/陈廷亮 陈奥琳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蓬勃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土家族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也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如今,从偏远的土家山寨到旅游景点,从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赛场到各种传媒舞台,常常可以见到土家族歌舞和传统体育项目,这对于传承和传播土家族文化、展示土家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值得肯定。土家族是我国的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200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新版濒危语言地图集中,土家语被列为严重濒危语言之一。目前,仅有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境内的少数偏僻土家山寨中约不足3万人还能操用土家语。由于懂得土家语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少,我们常常在新闻媒体、旅游景点和土家族音乐舞蹈作品中看到一些不规范甚至错误的土家语名称。因此,有必要对土家族常用文娱和体育术语的土家语名称进行校释,以正视听。

“舍巴日”不是“舍日巴”。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广义的“舍巴日”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祈求丰年吉祥为主旨,集歌、舞、乐、剧为一体,以表现土家先民开天辟地、人口繁衍、民族迁徙、渔猎农耕、桑蚕织造、神话传说及日常生活等为内容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狭义的“舍巴日”是“跳摆手”或“摆手舞”,一般指小摆手舞。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土家语称“叶梯嘿”,“叶”译成汉语就是“神”,“梯”译成汉语是“敬”,“叶梯嘿”译成汉语为“敬神之舞”;小摆手土家语称为“舍巴日”,或“舍巴格茨”。“舍”是“你们”的意思,“巴”是“看”的意思,“日”是“做”“跳”的意思,“格茨”是“玩”的意思,直译成汉语是“你们看(我们)做(跳)”或“你们看(我们)玩”,意即跳摆手或玩摆手。例如:阿果迭、补搓迭,富尼舍巴日(格茨)夺胡!(汉意:乡亲们、客人们,大家一起跳(玩)摆手啰!)。

“嗯嘎”不是土家语。2012年,湖北代表团的《嗯嘎·女儿会》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表演金奖。这部土家风情歌舞诗剧是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原生态文化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鄂西民族文化的神韵,是一部难得的民族艺术精品。然而,有的新闻报道中称“‘嗯嘎’是土家语‘好’的意思,‘女儿会’则是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土家族相亲会”,这是对土家语的误读。“好”在土家语中只有一个词——“岔”,如“大家好”土家语就是“富尼岔”。“嗯嘎”可能是恩施地区的方言,并非土家语。如果将“好得很·女儿会”翻译成土家语应该是“岔喜太·必优打乙”。

“梯玛”不是“女神”。“梯玛”,汉语叫“土老司”,是土家族聚居区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人。“梯玛”的权限较大,可管村寨的祭祀、驱鬼、许愿、还愿、婚姻与婚礼、求子嗣、求雨、解纠纷、治病、占卜、丧葬等。“梯玛”是土家语,“梯”有“摆放、敬奉”之意,“玛”即“……的人”,如:“务卡玛”译成汉语是“守牛的人(放牛娃)”;“谢玛”是“富有的人(富人)”;“梯玛”是“敬神的人”。但有学者却将“梯玛”解释为“女神”,是对“梯玛”的误读。对此,土家语研究专家叶德书曾撰文《土家语“梯玛”语义溯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予以纠正。

“撒叶儿嗬”是土家语。“撒叶儿嗬”是湖北清江流域土家族的一种丧葬祭祀歌舞,汉语称“跳丧”或“跳丧鼓”,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撒叶儿嗬”究竟如何解释呢?湖北省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土家族音乐研究专家张汉卿曾在《尸说——兼论巴东‘撒叶儿嚯’第五拍为重拍》一文(《黄钟》2008年第4期)中断言:“‘撒叶儿嗬’不是汉族语言,是我们暂时还破译不了的一个‘土家语’的词而已。”随后,叶德书撰写《土家语“撒叶嗬”刍议》一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对“撒叶儿嗬”进行了破译,认为“撒叶儿嗬”是土家语“射叶儿嗬”的音变或误记。也就是说,“撒叶儿嗬”一词原为土家语“射叶儿嗬”。由于流传时间久远,“射”音变为“撒”。按土家语诠释,“射”即“死”,“叶”即“神”,“撒叶儿嗬”就是“死神之舞”。

“高脚马”不叫“吉么列”。“高脚马”是土家族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如今高脚竞速已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但是,一些报道文章中却出现了“高脚又叫‘竹马’,土家语‘吉么列’”的解释。土家语中没有“吉么列”一词,高脚马土家语称“夸替”或“卡吉”,“踩高脚(骑竹马)”土家语叫“卡吉图”,并非“吉么列”。例如:阿阔涅倮必卡吉图得息(哥哥的儿子会骑高脚马)。“吉么列”一词最早是一些地方制定高脚马比赛规则为方便使用生造而来,当时田荆贵(湘西自治州第一任副州长、州政协原副主席)、叶德书等几位精通土家语的专家对此已予以纠正。

“岔喜太”不是“喳喜太”。“岔喜太”是土家语中最常用的词,“岔”是“好”“喜太”是“……得没有”“岔喜太”直译是“好得没有了”,也就是“最好、好得很”。例如:格衣则挤拨哈莫岔喜太(他们溜子打得好得很)。笔者曾在土家族聚居区发现有的旅游景点和餐馆招牌上把“岔喜太”误写成了“喳喜太(泰)”。“好”在土家语中是“岔”而不是“喳”。在《土家语汉语词典》中,“喳”词条有三种意思:①[动]砍(指砍草小灌木之类),例如:阿涅阿巴岗枯卡叉喳禄(父亲母亲到山里砍渣子去了)。②[动]洗(专指洗衣服),例如:额阿乃阿妈博西巴喳啦(我今天给婆婆洗衣服)。③[动]踩,例如:阿克玛俺涅弱苦气补喳社及了(抬岩的人把我家地里的黄豆苗踩死完了)。可见,“喳”的三种含义都与“好”相去甚远,因此“岔喜太”不能写(读)成“喳喜太”,否则就变成了“砍得没有了、洗得没有了、踩得没有了”,岂不谬哉。

“毕兹卡·补呲”不是“毕兹卡·波呲”。有人在网上看到舞蹈名称《毕兹卡·波呲》时不解其意,该作品汉译名为《土家魂》。“魂魄”土家语叫“补呲”,土家人把小蜘蛛叫“补呲”,视其为“魂魄”的化身。在土家族丧葬习俗中,老人去世7天后(头七),子女要在老人坟上找到一只“补呲(蜘蛛)”,用竹筒装好带回家,认为是归来的老人魂魄。这样看来,《土家魂》土家语应译为《毕兹卡·补呲》而不是《毕兹卡·波呲》。一音之差,意蕴全无。

随着土家族语言的日益濒危,懂得土家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土家族研究学者和民族文艺工作者中精通土家语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无论在土家族文化研究领域,还是在土家族文学艺术创作中,出现土家语使用不规范甚至误用(或记音有误,或解释有误,或生造词汇)等现象,上述所举七例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民族语言中的词汇经历千百年为世代享用,是相对固定不能随意编造和曲解的,需要严肃对待和使用,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它的灵魂之所在”。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民族学院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范杨文灿

猜你喜欢
高脚叶儿土家
南瓜
美的历程
钟 鸣艺术作品欣赏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啜饮
土家摔碗酒
高脚竞速运动员身体形态及专项素质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多元回归分析
叶儿
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