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琤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 法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8)
彭玉麟辞官考
贺 琤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 法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8)
在晚清人物中,彭玉麟以辞官闻名。本文从彭玉麟加入湘军之前、加入湘军期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晚年等四个不同时期来考察,综合他历次辞官的原因,不外乎三个因素:其一,才力;其二,清誉;其三,健康。彭玉麟屡辞官职是出于对自己才力、清誉、健康的清醒认识,更是他为人朴实正直、性情落寞的必然结果。与其他人辞官不同,彭玉麟未就职而先辞,这就彰显了他辞官的意义: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慎重其事地对待职责。
彭玉麟;辞官;直道而行
在晚清人物中,彭玉麟以辞官闻名。史学界对于彭玉麟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于他的辞官,人们只是简单地称誉其不好名利,以借古讽今,其中失实之处颇多。本文力图对彭玉麟的辞官作一细致考察,以期裨益于有关彭玉麟的人物研究。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1817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十六岁随父亲回衡阳,两年后父亲去世,从此彭玉麟母子受尽族人欺凌,生计艰难。早年生活困顿时,彭玉麟曾经加入衡州协标作一个文书,随军参加平定了一场小范围的起义,被湖广总督提拔为一个低级武官,赏戴蓝翎。但彭玉麟拒绝了,理由是母亲年事已高,想在家里尽心孝顺母亲。一般人都把这当作彭玉麟不好功名的最初表现。
加入湘军时,彭玉麟向曾国藩提出投湘军的条件竟然是“不求保举,不受官职”。随着湘军水师的节节胜利,彭玉麟从营官升为水师统领,清廷赐予的官职品级也越来越高。安庆攻陷,彭玉麟被朝廷补授安徽巡抚,攻陷天京前一年,彭玉麟被赏穿黄马褂。在攻陷天京之后,彭玉麟被赐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加太子少保衔。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为正三品爵位,太子少保是从一品。
彭玉麟因军功卓著,被不断提拔,仕途一帆风顺。可是,彭玉麟却屡次辞官。从加入湘军水师开始,彭玉麟被授予的实职和虚衔共有十七个,而彭玉麟一直在军中效力,换言之,这十七个实职和虚衔都被他辞掉了。但是很多文史资料记载彭玉麟六次辞官,那么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大?大凡说彭玉麟六次辞官的,根据的是彭玉麟给皇帝的奏折,单从奏折看,彭玉麟确实只是六次辞官。但是,关键在于彭玉麟并不是一开始就取得了向皇帝上奏折的资格。清朝规定文官系列达到京官的三四品以上、地方官正三品按察使以上才可以向皇帝上奏折。后来彭玉麟被授以广东按察使之后,他才有资格向皇帝上奏折,才有可能在奏折里表达辞官的意向。而在这之前,他没有上奏折的资格,都是委托曾国藩在奏折里代为传达辞官的意向,“迭荷鸿恩,超擢不次。每一除授,臣必具禀帅臣,自陈材力粗疏,不谙地方公事,请为代奏开缺”。[1]2而曾国藩并没有替他代奏,曾国藩的意见是“军中办事不能不略崇名位,既未赴任,何必固辞”。[1]158
彭玉麟被实际授予的官职有蓝翎训导、浙江金华府知府、广东惠潮嘉道、广东按察使、安徽巡抚、兵部侍郎、漕运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等,除此之外被授予的虚衔和荣誉更多,清廷授予彭玉麟的实职和虚衔见下表:[2]629-683
授予时间诏命官职或赐予荣誉(官阶)授予原因道光三十年(1850)五月拔补临武营外委,蓝翎训导(正九品)随衡州协兵追击李沅发起义军以功叙奖。咸丰四年(1854)三月县丞(正八品)率水师进泊岳州,率三十名水勇,杀毙太平军三十余名,夺船数只。咸丰四年(1854)四月以知县(正七品)即选,赏戴蓝翎湘潭大捷,率水师分攻太平军水师,焚毁太平军船只六七百艘。咸丰四年(1854)六月加同知(正五品)衔,并赏戴花翎岳州战役,率左营埋伏君山南岸,“亲点大炮,立毁贼船”。咸丰四年(1854)七月以同知选用(正五品)城陵矶战役,“裹创陷阵,奋不顾身”。咸丰四年(1854)十月授记名以知府(从四品)用,并赏加详勇巴图鲁名号。田家镇战役,议定战略,督队进攻。咸丰五年(1855)六月授浙江金华府知府(从四品)攻剿武汉。咸丰五年(1855)八月记名以道员用(正四品)进剿汉阳连获大胜。咸丰六年(1856)二月授广东惠潮嘉道(正四品)捷于江西樟树镇、临江府。咸丰七年(1857)十月加按察使衔(正三品)攻克湖口。咸丰八年(1858)四月加布政使衔(从二品)会攻九江咸丰十年(1860)十一月交军机处记名,遇有按察使缺出,请旨简放。击退黄文金部太平军,攻占都昌。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授广东按察使(正三品)援鄂并克复孝感。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授以安徽巡抚(从二品)攻克湖北黄州府。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以水师提督记名(从一品),次日又改以兵部侍郎候补(正二品)。因力辞安徽巡抚,诏命改授。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赏穿黄马褂攻克九洑洲,收复高淳、溧水。同治三年(1864)七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加太子少保衔(正二品)。会同各军攻克南京。同治四年(1865)二月两次诏命署理漕运总督(正二品)光绪七年(1881年)七月署理两江总督并兼南洋通商大臣(正二品)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补授兵部尚书(从一品)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加入湘军之前,彭玉麟被授予的是武职,加入湘军之后,他被作为文职人员授予官职,而且随着他在湘军水师中的战绩越来越多,被授予的官职也越来越高,最高的达到正二品。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他屡次被授予封疆大吏之要职。更甚者,晚年德高望重,被授予从一品之京官。从正九品到从一品的官职,彭玉麟都无一例外地辞去。在攻打太平军期间,作为文职官员,一旦被授予文官官职,一般都会离开军队走马上任,但彭玉麟“分职虽已居卿贰,而办事尚不离水营。历数自知府而擢至巡抚,由巡抚而改补侍郎,并未一日居于其位”,[1]158始终留在湘军水师中,不曾履任。而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彭玉麟依然保持了他辞官的一贯作风,数次被授予高官,却屡授屡辞。他辞官的经历颇为传奇,而他辞官的原因也颇令人费解。
近人柴小梵在《梵天庐丛录》里曾谈到了彭玉麟的辞官:
“刚直初为皖抚时,安庆城内多张太平天国示,刚直令首府速划除。一日,乘马出游,见私僻小巷,尚有此种告示,因大怒,召知府至,欲挞之,知府固强项者,出刀欲刺。刚直懼,遁入署内,门避之。后遂具折奏请开缺,谓:臣久历戎行,不谙吏治,请另委贤员,以免贻误大局云云。奏上,乃拜长江水师提督之命”。[3]188
这段记载是不是彭玉麟辞官的真实原因呢?据我看,这段记载不符合情理的地方有二:其一,彭玉麟学过拳技,加入湘军之前在耒阳当铺里当账房先生时,得罪了当地数十个流氓无赖,这些人想仗着人多势众,趁机收拾彭玉麟,结果被彭玉麟单枪匹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4]1那个时候彭玉麟还没经过战争的磨练,而如今经过腥风血雨的彭玉麟应当更为勇猛。彭玉麟打仗以“不要命”著称,好像不太可能被一个带刀的人吓得掉头就跑。其二,那个知府再怎么强横凶暴,他毕竟是官场中人,好像也不太至于对顶头上司动刀子。从这两点来看,这段记载不太符合情理。最关键的是,彭玉麟被授予安徽巡抚后,他并没有离开水师上岸就任,当然更谈不上以巡抚的身份发布过政令。所以这段记载不能信以为真。那么,彭玉麟屡次辞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彭玉麟屡次辞官是因为他有反清思想。李少陵所著《彭玉麟》是这种意见的代表。他在书中写道:“光绪十七年,王闿运日记云:偶思雪琴建船山书院之意,作一联不敢悬示,一如曾涤生挽联也。这确是一个疑案……这一联,在湘绮楼日记中找不出,到底说些什么,无法断定,然不外发挥王船山反清思想与彭玉麟反清主张,恰相吻合,则可断言……彭玉麟何以不爱官爵?……假设没有民族思想,革命主张,大胆作为,彭玉麟决不至视官爵如草芥,将脑袋作儿戏。从各方面推断,彭玉麟反清的意志,自始至终,没有松懈一步”。[4]16
李少陵(1898—1970)湖南长沙人,少将,国民党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后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到台湾后写了关于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历史故事,彭玉麟是他写的这一系列中的第四本书。李氏所论,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呢?从文字上来看,有些自相矛盾,他先是说王闿运对联的内容无法断定,后来又说此对联的内容可以断言彭玉麟具有反清思想。再从他的推理来看,他认为彭玉麟具有“民族意识、革命主张”,很明显是带上了国民党政治色彩。事实上,虽然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彭玉麟与曾国藩都有兔死狐悲之感,但他究竟还没有上升到具有“民族意识、革命主张”的高度。李氏论及彭玉麟不爱官爵,是因为“彭玉麟反清的意志,自始至终,没有松懈一步”,更是不顾历史事实的主观之见。若真如他所说,彭玉麟就该参加李沅发的反清起义,就该投奔洪秀全,而不是奋力镇压具有“民族意识、革命主张”的太平天国。所以,认为彭玉麟辞官是因为他有反清思想,这一看法也不尽然。那么,彭玉麟辞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事实上,我认为彭玉麟辞官的原因很复杂,要分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参加湘军之前的辞官。1850年,彭玉麟随衡州协标追击李沅发起义军,以功叙奖,被湖广总督拔补临武营外委,推荐赏戴蓝翎就训导职。训导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训导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功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彭玉麟力辞蓝翎训导,被当时人误以为是嫌报酬轻微。彭玉麟特此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生来毛羽不曾丰,敢望高飞到上穹。学浅未能施化雨,才疏尚赖坐春风。功名自信匡衡薄,世路谁云阮籍穷。留得英雄真面目,再勤王事建奇功。”[5]22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彭玉麟之所以辞去训导一职,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不敢为人师,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从事教育方面的管理工作。
第二阶段,加入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辞官。这期间辞官是因为彭玉麟对自己的才能深有自知之明。他非常擅长水战,坚持不离开水师。在三辞皖抚折里,他写道:“臣久带师船,于风涛沙水之性、船炮攻守之机,稍能谙习。若改任皖抚,帮办袁甲三军务,则必舍舟而登陆,似属弃长而用短……无论水勇改为陆勇,其势断不可行,即拨他人之陆兵强隶微臣之部下,亦不能得其死力……此臣目下无陆兵可带之情形也……楚军水师,血战数年,幸保江面千余里之地……长江而外,又处处不可无舟师。臣若不改归陆路,效力之处尚多,报国之日方长。此臣将来难离水营之局势也”。[1]10-11
他阐明辞官的理由有三:其一,离水师就皖抚,则为舍舟登陆,弃长用短,不可取;其二,他一向带的是水勇,无陆军可带,别人的陆军自己带不了;其三,水师事务繁巨,他难离水营。这三点理由实事求是,符合当时的军事实情。清廷最后没有勉强他,依然让他留在水师。依当时情形而论,安徽仍在太平天国控制之下,清廷让彭玉麟就任安徽巡抚是让其带陆军,而与水师比起来,陆军并非彭玉麟之长。虽然巡抚的官阶比他当时所获得的正三品(广东按察使)高了一级,但他并不为官阶所动,坚持留在自己擅长的岗位。这种对自己能力实事求是的清醒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阶段,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的辞官,这个阶段彭玉麟辞官的原因是深明进退之机。彭玉麟把士大夫知进退与否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定的高度,认为“夫天下大乱,不徒在盗贼之未平,而在士大夫之进无礼而退无义”。[1]228不仅如此,他还列出了一个知进退的士大夫不该做的四件事:贪位、恋权、作伪、忘亲。“臣母丧未终,出而从戎,专以灭贼为志。今贼已灭而不归,近于贪位。长江既设水师提镇,责有攸司。臣犹在此,似乎恋权。臣前奉安徽巡抚、漕运总督之命,自陈才力不逮,再三恳请开缺……今忽改易初心,恋恋官爵,则前此之辞疑于作伪……今军事已终,仍不补行终制,涉于忘亲。四者有一焉,皆足以伤风败俗”。[1]227-228
基于这个认识,彭玉麟屡次谢绝了朝廷赐予的高官厚禄,要求回家为母亲补行终制,把三年未守满的孝期守满。
彭玉麟深明进退之机,不仅表现在勇于承担士大夫对于社会风俗教化方面的责任,更体现在对于权势地位的不贪不恋。这在辞漕运总督这个官职时表现得较为明显。彭玉麟在奏折中自陈辞官理由有三:“伏查东南转漕,关系国计甚巨……全改海运,既无成案之可循;尽复河运,又无粮船之可用。督抚虽各任其责,漕臣实总揽其纲。臣于斯事全未谙究,何可冒昧尝试,贻误京储。此臣之不敢受命者一也……若辞皖抚于昔年而任漕督于今日,未免辞劳而就逸、舍难而就易,既变易乎初心,恐贻讥于物议。此臣之不敢受命者二也……臣本有失血之证,军中时时举发,久居水次,积受风湿,遍身筋骨疼痛,右手、右足悉作麻木……自讶蒲柳早衰,万难再膺重任。此臣之不敢受命者三也”。[1]153-154
这三点理由是彭玉麟对自己的才能、清誉和健康状况的客观分析,符合实际情况。从这里可以看出,彭玉麟在众人垂涎的肥缺面前,依然能保持清醒的处世态度。辞漕督时彭玉麟五十岁,虽然他的身体确实如他所说的“蒲柳早衰”,但毕竟还是能胜任一些工作。他辞了漕督,仍致力于长江水师的善后事宜,以及此后每年一次的巡阅长江即是明证。所以在辞漕督职时,彭玉麟可能更多地是出于对自己才力和清誉的考虑。
第四阶段,晚年辞官。辞官的原因是身体欠佳,极需调理。对于清廷任命的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之职,彭玉麟的辞职理由有五:“以曾国藩、沈葆桢之才力,励精图治,尚形支绌。臣久病之躯……心血久亏,思虑不及,挂一漏万,内疚方深,岂复能当两江并通商大臣巨任?此不敢受命者一也。臣秉性淡泊,不善理财。查两江总督以筹画饷糈、充储国课为第一要务。若臣任之,必致饷绌课虚,上误朝廷,下误苍生。此不敢受命者二也……查通商大臣,时与外洋交涉。臣不谙夷务,不习夷情……任之必多决裂,万一或生衅隙,深虑贻患将来。此不敢受命者三也……臣才力不足任兵部侍郎,岂转足任两江总督?既变易乎初心,恐贻讥于物议。此不敢受命者四也……两江总督刘坤一,年小于臣一纪,其步履精神尚健于臣,言者且责以精力难胜。臣年近七十,古宜致仕,心血精神更逊于刘坤一……实非病躯所能尝试。此不敢受命者五也”。[1]308-309
这五点理由大意与之前辞漕运总督的三点理由相似,无非是说自己才力不及、恐招物议以及健康恶化。但这两次辞官的侧重点已经完全不同了,此次辞江督彭玉麟已年近七旬,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连巡江的差使他都请辞。所以此次辞职的关键因素是健康状况,才力和清誉倒在其次。
彭玉麟由于常年生活在水上,患了非常严重的风湿病;历次战争冲锋在前,身上留下了许多刀剑伤痕。因为戎马倥偬又没有时间好好调理,彭玉麟经常吐血,多方求医无效。当时有个医生叫马培之,因为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而名满天下。彭玉麟请他来治病,汤、药、膏、丸并进,治了两个月,只是控制住了病情,并没有治好。马培之认为他心肝两脉,气血尽亏,想在短期内治好是不可能的,必须长期静养。[5]526-527由于健康的缘故,彭玉麟非常希望能够解甲归田,好好调养身体。
以上从不同时期来考察彭玉麟辞官的原因,综合他历次辞官的原因,不外乎三个因素:其一,才力;其二,清誉;其三,健康。虽然彭玉麟每次辞官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毕竟辞官一词与彭玉麟一生相始终,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从更深的性格层次来考察导致他辞官的原因。
由于彭玉麟屡辞高官,因此他被人褒扬为不好名利。我认为并不能简单地因他辞官而认定他不好名利。彭玉麟不好利是确切的。历次被封的官职中都有养廉银,彭玉麟分文不取,全部捐献。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彭玉麟在一首诗中写道:“眼孔着高看义利,分明黑白好安身”,他自己作注:“军务告竣,除已报销饷项及阵亡恤赏养伤各银外,下余应归私囊银近六十万,悉留协济长江,不敢携分厘以贻害子孙,咨明六省督抚在案。”[5]45他有一句自白:“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终。”[1]308以致于他解甲归田时,曾国藩担心他的钱不够以后生活的开销。在同治九年三月初三日曾国藩致彭玉麟的信中非常关切地写道:“阁下归装,白金、青蚨各止二千之数。以一半为修墓、葺屋、应酬亲故之用,以一半为支持生计、供具衣食之用,皆恐不足敷衍”。[6]7071
而对于“名”,彭玉麟的表现并不像他辞官那样的潇洒。虽然彭玉麟辞去了朝廷封的大大小小的官职,但对于一些荣誉称号他并没有一辞再辞,相反,他全部接纳并为此写了谢恩折,例如,朝廷赐予他的赏穿黄马褂、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以及太子少保衔等。朝廷赐予他家人的荣誉称号他也一概接受。例如,咸丰11年(1861年)他的曾祖父彭才显、祖父彭启象、父亲彭鸣九封赠光禄大夫兼振威将军,曾祖母胡氏、祖母凌氏、母王氏封赠一品夫人;同治元年(1862年)叔父彭億柏封赠光禄大夫,叔母谢氏封赠一品夫人;子彭永钊封赏二品荫生等惠及他家人的荣誉,并未见他有一词拒绝。不仅如此,他还为族人谋福利。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曾致书江宁布政使万启琛,请为族人彭启琼捐纳注册,并询捐知州衔、提举衔及盐运通判、盐运使银两事宜;四月再致书万启琛,请代为办理族人彭光祖、彭三申等、弟彭玉麒捐纳事宜。[5]397-398
彭玉麟的这些行为似乎与他的辞官不相协调。而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他不辞的都是一些虚衔。为家人谋的也是一些虚衔。这自相矛盾的现象中透出了彭玉麟辞官的真实目的:不贪图官员的享受,不贪恋权势熏天,惟以官员的职责为重,与其说他辞的是官职,不如说他辞的是官事,不以官职高低为念,惟以职责事权萦怀。这正彰显了彭玉麟朴实正直的一面,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踏踏实实做自己本分的事情。时人对他的评价是直道而行,他这种实事求是的直道而行相对于官场中的钻营和尔虞我诈而言,显得不可思议,不可理解。故李鸿章对彭玉麟的评价是:“老彭有许多把戏。”[7]68
除了他为人朴实正直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导致了他与众不同地屡辞高官,如他的个人生活很不如意,“久失怙恃,终鲜兄弟,本无妻子室家之恋,兼少期功强近之亲”。[1]154父亲早逝使他的少年时期备受生活煎迫,兄弟姐妹六人中有四个早夭,与唯一的弟弟彭玉麒二十年间无法通音信。个人家庭生活也很不如意,几乎普通人为名利奔波的一切理由对他来说都不存在。他生性淡泊名利,在一首诗里面写道:“平生最薄封侯意,愿与梅花过一生”。梅花孤洁清寒,彭玉麟屡以梅花自比。历经早年的落魄流离、中年的戎马倥偬,和家庭的寂寥零落,彭玉麟早有出离世俗之心。据当时高僧虚云法师年谱中记载:光绪五年,虚云法师“至焦山礼大水和尚。时彭玉麟宫保督水师驻此。曾邀予数次谈论佛法。及修行途径。深生敬信”。[8]10由此看来,彭玉麟早就对世俗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辞官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彭玉麟屡辞官职是出于对自己才力、清誉、健康的清醒认识,更是他为人朴实正直、性情落寞的必然结果。这与当时很多湘军中人辞官不同,他们或是官场中深受压抑,或是急流勇退,他们都多多少少或深或浅地涉入官场,由于各种对于利益得失的考虑而辞官。而彭玉麟是未涉而辞,这就更彰显了彭玉麟辞官的意义: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慎重其事地对待职责。
[1] 彭玉麟.彭玉麟集:上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 彭玉麟.彭玉麟集:下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 柴小梵.梵天庐丛录[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 朱传誉.彭玉麟传记资料[M].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
[5] 彭玉麟.彭玉麟集:中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6]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十[M].长沙:岳麓书社,1994.
[7] 刘体仁.异辞录[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8] 岑学吕.民国虚云和尚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编校 舒易红)
On Resignation of Peng Yu-lin
HECheng
(Law Schoo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In the charact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Peng Yu-lin is well known for his resignation.The paper discussed from four different periods about Peng Yu-lin,before joining the Hunan army,in the Hunan army,after the repression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nd his late years.There is nothing more than three factors integrated the reasons of his previous resigning.They are his gumption,his no seeking for reputation and his health.Peng Yu-lin resigned many times because he had a very clear awareness of his gumption,his no seeking for reputation and his health.I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his guileless honesty and temperamental loneliness.His resigning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He resigned before inauguration,which showed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resignation: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o evaluate oneself and meticulous about the responsibilities.
Peng Yu-lin; resignation; take the straight path
2016-06-23
贺琤(1971—),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湖湘文化研究。
K252
A
1673-0313(2017)01-0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