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再认识:基于历史分析的视角

2017-04-11 12:34李平贵向玉珍
社科纵横 2017年1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文化

李平贵 向玉珍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再认识:基于历史分析的视角

李平贵 向玉珍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去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从新中国诞生之初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段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价值 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

价值,从哲学层面上看,是一个关系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关系中产生的。”[1](P406)“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1](P409)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在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2](P162)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去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正如列宁指出:“在分析如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3](P375)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历史时期。从新中国诞生之初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这短暂的七年中,中国共产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演奏了一曲又一曲气势恢宏的华彩乐章,“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创造经济恢复奇迹,荡涤旧社会污泥浊水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制定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绘新图,颁布新宪法民主政治迈新步,改造生产关系新制度奠基石……”在短短七年内取得了使一个六亿多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伟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合力的体现。在这些合力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政治价值: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夯实了党的执政地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正式取代了国民党的法西斯式的专制独裁政权。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一个新的政权的建立并巩固除了需要相应军队、警察、法庭等政治上层建筑因素外,还离不开思想上层建筑,亦即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传播与灌输。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4](P292)这就是说,统治阶级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来控制思想上层建筑,调节社会精神生产,达到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的目的。教化民众和巩固阶级统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甚至把它看作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手段。汉代董仲舒说过:“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5]贾谊则认为:“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也。”[6]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系统地探索政治教育的思想家,他在其名著《理想国》中,从国家起源的历史描述与国家基础的逻辑推演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了国民政治教育或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他把政治教育看成是“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应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他提出教育要有明显的目的,要与政治需要紧密结合,以培养人的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以此为内容的长期的公民教育来选择“卫士”和“哲君”,使铜铁制的人(生产者)勤于生产,银制的人(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金制的人(统治者)凭智慧和公义来治理国家,如此“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则、各尽其能”地建立一个安定、正义、和谐的社会。尽管这些思想家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对象存在着等级观念,但重视思想教化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是共同的,是有借鉴意义的。

新中国诞生时,虽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但旧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广大民众的政治社会化自觉意识不够强。面对新的政权和政党,上至学富五车的闻达之士,下至胸无点墨的旷野村夫,持漠然态度的也不乏其人。冯友兰就表示:“无论什么党派掌权,只要它能把中国治理好,我都拥护。”[7](P124)一般百姓的眼光大多局限于衣食住行,个人的得失往往会成为影响其对新的政权和政党认同的决定因素。在人民解放军进驻城市、对城市实施接管的过程中,虽然中国共产党设立了新的政权机构,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并未随之而产生。而且,由于政权交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的脱序,进而损及一些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如果又缺乏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必然引起他们的不满。“我是一个生长在封建家庭里的妇女。解放初期,由于我听了反对派的歪曲宣传,因此对共产党非常怀疑和恐惧。后来不久,我的三个哥哥都失业了,因此我对政府更加不满意。”[8]这种思想状况,在人民解放军接管后的许多城市的市民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若要尽快平复由于社会动荡所引发的民众不满,树立自己的权威,就必须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建国头七年,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来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党的执政地位的。一是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对人民的影响,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朽统治,强化人民对旧政权阴暗面的认识,从而烘托出新政权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争取民众的支持与认同。这项工作主要是采取诉苦、控诉、算账、回忆、对比等方式来开展的。二是结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政治运动和人民的实际利益,加强民众的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养人们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动员民众与破坏政权的行为做斗争,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这两方面是一个“破”与“立”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过程。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军事工作、经济工作的有力配合,使得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墟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了完全的巩固,同时,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也逐步完善,党树立了在人民心目中清正廉明的好形象。

二、经济价值: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2](P177)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其对经济,特别是对生产力所发生的作用来体现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凭借和应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和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它由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两方面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劳动者,即人的要素,是生产力因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科技水平、劳动态度、热情和事业心,对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运用科学理论、先进思想、高尚品德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人的工作,就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工作。也就是说,把人的思想工作做好了,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就能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就在于它有为生产力的主体——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功能,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各种建设资源匮乏的局面。在这种情势之下,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经济力,使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的经济文化对国家建设的制约。建国初期,在肃清国民党的残余势力、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抗美援朝战争、土改制度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方面,党动员和依靠全国人民相继取得了这些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些斗争的胜利,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政治条件。为完成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资财、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很快在战争的废墟中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并使之得到了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三年中平均年递增率为21.1%;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年递增率为34.8%,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53.5%。年递增率为15.3%。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9](P317)

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是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行动纲领。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设计,中国共产党逐步开启了新中国工业化的步伐,并逐步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了“一五”计划,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工农业战线广泛开展了劳动竞赛,发扬艰苦奋斗、忘我劳动的奉献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到1956年底,“一五”计划建设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起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提高。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1252亿元(“一五”计划规定1957年为1249.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42亿元(“一五”计划指标为535.6亿元),都超过了“一五”计划规定的指标。从1953年到1956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9.2%,超过了“一五”计划规定的15.3%速度。主要工业产品有27种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者超过“一五”计划规定的1957年的指标。其中钢达到447万吨,(“一五”计划规定412万吨),煤1.1亿吨,(“一五”计划规定1.13亿吨)[10](P668)。从1952—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为单一的公有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己占统治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在这些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党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导向作用,它消除了人民心中的各种疑虑,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变革的必然性,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文化价值: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任何统治阶级政治体系的确立都必然伴随一个文化更新和重建的过程。新中国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必然要发生转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1](P663)从文化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维持、改变、创造文化的作用。建国头七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

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是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也是建国头七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政党,马列主义已经确定地在中国人民中间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因此,“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打底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国的人民。这就是今天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12](P82)这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建设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逐步深入展开的。

首先,改造旧有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影响,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周恩来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且是为这种政治和经济服务的。旧中国的教育,主要是推行奴化教育、封建教育和资产阶级教育,是为帝国主义和国内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新中国的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根本不同,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新政治、新经济,必须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对接受过来的旧教育作根本性质的改革。”[13](P151)只有彻底改革旧有文化教育事业,肃清帝国主义思想、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批评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样才能确立马列主义、工人阶级思想的话语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造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措施:一是停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在各主要城市禁止外国通讯社及外国记者活动,以消解这种文化侵略所形成的意识形态;二是收回教育主权,对于接受外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和宗教团体,依据国家政策,予以有效的规范和限制;三是结合土地改革,通过在农村社会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铲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残余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教育制度,肃清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使整个国家的文化教育走上了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道路。[14]为配合旧有教育事业的改造工作,党一方面举办了各种训练班、学习班,加强对人们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时改革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逐步增加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同时采取了循序渐进、分类指导的方法对全党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主要是学习一般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生平事迹,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著作和毛泽东的理论著作。

其次,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清理和批判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思想。在新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过程中,党对如何处理各种思想的问题还是比较谨慎的。建国伊始,一般只提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根据党和国家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个体经济存在的基本政策和社会现实,认为“对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思想体系,即非马列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要批评,但不能肃清,也肃不清”。[12](P82)随着土地改革工作的完成、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党把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内容。这段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思想斗争,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思想教育,开展了对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思想和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批判斗争,以确立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15]同时普遍开展了以社会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唯物史观的学习教育运动,向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是工农群众宣讲了社会发展规律,新中国代替旧中国、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这一学习教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为新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新政权基础的巩固,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文化资源。

最后,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转向了社会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其性质来说是属于新民主主义范畴的,它既不同于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文化,也不单纯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文化,它已经包含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因素,是适合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情需要的。建国初期我们依然要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我们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有社会主义因素,在文化中亦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但就整个社会来说还不完全是社会主义。因此传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思想表明,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就是说,经过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这就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必然要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所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清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又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政治目标。

四、社会价值: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变,保证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社会不稳定就无法达到和谐,也就不能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巩固政权、维护社会制度的功能可以实现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秩序的稳定。毋容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但正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影响,通过一定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的宣扬,给人们指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产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信仰,最终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社会成员的思想统一于一个政治目标,促使全体社会成员步调一致地为社会的政治稳定与建设行动着。[16](P143)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有助于社会稳定的价值在社会转型时期尤为重要。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能不带有旧社会的许多痕迹。反动特务、恶霸、土匪势力威胁新政权的稳定,旧社会的诸多丑恶现象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建国伊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在剿匪反霸之同时,普遍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和民主改革工作,如关闭和改造妓院、取缔巫婆及封建会道门等迷信活动、改革婚嫁丧葬习俗、禁止赌博等,以消灭那些没有随旧制度一起瓦解和消逝,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的旧风俗、旧习气、旧道德和旧意识等落后的文化心理。这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广大妇女;取缔娼妓制度、查禁封闭妓院,加强对妓女的改造工作;禁止贩毒吸毒、净化社会环境。

应该指出的是,毒品的流行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它的蔓延危及一个国家中人们的身体、思想等各方面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此有很大的关联。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用短短三年的时间,一方面利用政权的力量,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认识这些丑恶现象对自身利益和社会的危害性,从而解决了在旧中国和西方国家视为不治之症的嫖、毒、赌等社会痼疾,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好转,“中国社会安定团结,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道德风尚;全国上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自强不息,表现出摆脱了压迫、剥削和奴役的中国人民为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为建设自己的新生活而焕发出来的巨大的革命积极性、主动性和历史首创精神。”[17](P564-565)

在转变社会风气的同时,党还通过不断激发和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以扩大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统治历史漫长的国家,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缺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相关能力。因此,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激发、调动和增强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从而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从政治参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建立在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前提条件或心理条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成员学习、接受、吸收政治理论,树立政治价值观,形成政治态度及行为模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个体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内化过程就是个体将统治阶级所传输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等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信念;而外化过程就是个体将经过内化的形成的政治信念转化为现实的行为实践。政治参与则是受教育者个体外化过程的具体实践。建国头七年,党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支援抗美援朝、进行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等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同时党还积极引导人们对共产党的民主监督,使党经常“听到不同的声音”。这种监督的存在,既是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体现,也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提高了阶级意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如果说政治认同解决的是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公民个体政治心理建构问题的话,那么,政治参与解决的是公民个体政治行为问题。它们完整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公民个体的内在功能指向和外在功能指向的有机统一,为保持社会稳定提供了政治思想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

[2]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3]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6]新书·大政下.

[7]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三联书店,1984.

[8]家庭妇女洪婷瑛写出自己三年来的转变[N].新民晚报,1952-10-2.

[9]胡绳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10]林蕴晖,张弓,范守信著.凯歌行进的时期[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2]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

[13]周恩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4]周建超.周恩来与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J].学习与探索,2007(1).

[15]张星星.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确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

[16]李合亮著.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143.

[17]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64-565.

(责任编辑:潘维永)

G41

A

1007-9106(2017)12-0017-06

*本文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资助项目“社会转型(1949-1956年)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历史分析的视角(15YJA710014)”的阶段性成果。

李平贵(1967—),男,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党的建设等研究工作;向玉珍(1991—),女,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