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指标体系分析

2017-04-11 12:34王长伟
社科纵横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机制建设文化

王长伟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指标体系分析

王长伟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是指文化建设中所路径依赖、方法选择和实施准则,其法理依据和实践根据都是以显示为基础确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是一般规律和特殊环境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当下文化建设整体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体系结构、实践效益和绩效评价,都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参数来考评和衡量。基本思路是:明确指导思想,既坚持方向又尊重创造;认清文化体势,既统揽全局又把握态势;端正发展态度,既尊重差异又兼取众长;探索有效方式,既分类指导又全面协调;完善交流形式,既为我所用又体现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 机制

文化建设不是杂乱无章的行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是以公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为基础,依据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环境,确立的文化建设方略。这个机制的结构如何确定、如何运行以及如何评价,是需要一些基本参数的。其总体目标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价值向度是张扬人的文化权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标类型主要是指能够衡量或考评文化发展状态和效能优劣的数据和要素,体现在效能层面、管理层面、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上,包括“量化”指标、“质态”指标、“形体”指标、“创新”指标、“综合”指标等,其基本要求是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原创性,要具备全面准确、务实高效和系统有序等特质。这里只分析“定性”方面的指标。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品质要求

(一)建设思路明确

“思路明确”是指在对为什么要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这个机制是什么样的、这个机制该如何构建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是清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部分的发展要协调一致,不能想象通过一阵风、一刀切的办法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也不能想象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推动人们“心灵的变革”,更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运动来实现人们思想上的“整齐划一”。事实表明,政治动员只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利益驱动等因素也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效果。多元文化的变奏中,有悠扬的韵律,有嘶哑的聒噪,文化生态的优劣正是这种变奏的产物。很显然,我们需要一个机制来规范文化行为,来引导文化发展,来贯彻先进文化,来传承优秀文化,来构建和谐文化。至于这个机制是什么样的,不能凭空想象。一任思维驰骋,一任思绪飞扬,不一定能构设出文化建设机制的应有形貌,因为它不是空想的造物,而是实践的结晶,是在现有的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建设的方法、方式和路径依赖。

(二)建设依据充分

“依据充分”是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植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这个基础是牢固的,包含着充分的文化自信。如果考虑到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确立的前提。我们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们将中国处在文化是中的领导作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必须有一个坚实可靠的根据,这个根据也是当下文化建设机制的内在机理。我们所讲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理所当然地包括文化治理能力和文化治理现代化,在这一点上,文化建设不能仅仅盯着“钱”,经济市场和思想市场都需要关注,一定意义上说,由于“思想市场”以其导向规范着文化发展方向,它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更具有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依据充分”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和自信精神的表达,使文化发展、文化保障、文化交流有章可依。

(三)建设目标明晰

“目标明晰”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总体方向必须是明确的,就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常态化的任务,不能因为经济建设是中心而改变这个方面,不能因文化主体多样化而淡化这个目标,更不能因文化交流的扩大而降低文化的内在价值。二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近期目标必须明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机制的实施,克服文化建设中的随意化现象和非制度化现象,以完善的体制机制来规范、协调人的文化行为,建立文化权益的良性表达机制,引导人们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基本定位是清晰的。在效能层面上,要有净化社会空气的能力,使良好精神风貌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使文化自觉成为人们的内在共识,使良好的操守修养成为人人向往的价值取向;要有凝聚人心的能力,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要有超越自我的能力,超越得失、超越功利、超越俗念、超越历史,达到观念和谐、心理和谐、文化和谐。在实践层面上,充分体现为公共文化的服务力、政治文化的辐射力和现代文化的创新力。在管理层面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定位是体现灵活性、连续性、相对稳定性的有机结合。

(四)建设体系完整

“体系完整”是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体系框架是有机统一的,这个体系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创新机制、交流机制等方面。动力机制包括驱动者、驱动对象、动力传输体系;整合机制包括整合目标、整合手段、整合过程;保障机制包括保障者、保障对象、保障方法;调控机制包括调控方式、方法和调控能力;运行机制包括运行方式、运行方法、运行效能;创新机制包括创新思路、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在具体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体系结构归纳为: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文化传播的创新机制、文化生态培育机制、文化管理机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文化交流机制等。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性能参数

(一)目标指向高度一致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是一个体系或机制群,由一系列具体机制构成,其目标指向必须一致。就像我们销售商品一样,要达到“适销对路”,既要符合商家的利益,又要符合顾客的胃口,也就是效益最大化,这是目标指向的“亦步亦趋”。如果不合时宜,“滞后生产”或“超前享受”都会影响整体效果,这是目标指向的“异步异趋”。生活中,“对于人来说,毛嫱、西施是绝美之色、‘均天’、‘九韶’是极乐之音,然而以毛嫱、西施取悦于泥鳅,用均天、九韶取悦于鹌鹑,‘彼故无所于乐也’”[1](P148)。究其原因,是因为双方目标指向不一致,低等生物只是“期于得食而止”,它们的需求与人所追求的旨趣有霄壤之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思维取向,有类于此,其“亦非徒为自了汉,不计自外之事也”,而是“成己必成物,立己必立人。”[2](P282)我们讲的文化建设机制在行为要求上是“琴瑟和谐”的,文化的内容和组成多种多样,尽管文化建设的部门和实施主体多种多样,尽管各个部分有独立的目标和考核方式,但却不能各自为战、各设标准,最终的合理和目标必须规整社会主义大方向上。

(二)耦合协调良好

“一个特定的机制对社会结构中无法传递的功能,必为其他相关的机制所承担,在传输结构所具有的功能方面各机制是互补的,较少或极难出现因体系不健全而导致功能无法传输的局面。”[3](P83)这是机制间的有效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体系是由一些“子机制”组成的,各个部分应处于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状态,其机制耦合应表现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各个“子机制”运行良好,“各司各职”、“各得其所”;第二重境界是“子机制”之间协调良好,且守且进,激之扬之;第三重境界是耦合绩效良好,炳然于国,惠然于民。耦合效果良好的另一层意思是兼容性。即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又能顺应文化发展的潮流,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减少重复建设,符合节约、简约、高效的要求。

(三)运行模式规范

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文化的演进尽管千姿百态,但在一定时期内也能找到发展规律。汤因比曾用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来阐述历史的演进,斯宾格勒也曾用“春—夏—秋—冬”来描述文化的变迁,他们都用文化模式或文化型构来说明文化的运行范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运行模式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外在表现,这种模式的规范性在于:它在时间上的继起和空间上的并存构成整个建设机制运行的图景,它以符合实际的节奏和频率,以自在的行为和强制性的方式,促进新的文化精神、文化特质、文化要素和文化模式的形成。新的文化范型,尽管不一定能从根本上剔除旧的文化要素和体制障碍,但在激发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方面却是一个极大推动。这种新的文化模式,会从根本上改革不合理的旧体制,为社会的运行提供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和体制。在当下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以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语境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所提供运行思路,应该是一种开创性的模式,它要致力于在本质上推动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在深层次上推动文化发展。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效用指标

在运用层面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效用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净化功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实施,要达到物质利益思想的净化,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的物质文化要求,恰当梳理人们的物质文化权益,在物质利益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使物质利益更具有群众、公正性。西方文化发展中,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框架,可谓气势恢宏,它没有实现,并不是因为唤起了群众的热情或迎合群众的利益需要,而是在运动的一开始就把特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虚假地上升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成为虚伪的宣传口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实施,要使人们的在治政、做人、利益等不同的方面,得到心灵的净化,把群众的文化需求纳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中。要达到公众思想的净化,使良好精神风貌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使良好的文化自觉成为人们的内在共识,使良好的操守修养成为人人向往的价值取向。要有利于规范多元化思想,消除文化浊气,净化文化空间,为社会和谐作贡献。二是凝聚功能。文化建设首先是一个凝聚人心的过程,方法可以多样,行为可以灵活,但目标不能更移。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都与社会价值观相联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的实施,也要达到凝聚人心、引导群众的功效。这是文化建设中的高难度问题。一旦思想凝聚,其合力势不可挡,改造社会、创新社会就会一种潮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在归拢社会意志方面的效果,要通过综合考量来评估,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有关内容都要纳入这个体系中衡量。三是超越功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要超越得失,体现精神文明的真正魅力;要超越功利,把和谐文化建设的好处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各个环节中;要超越俗念,超越历史,超越自我,达到观念和谐、心理和谐、文化和谐。

在管理层面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效用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灵活性。文化发展一方面体现为前后相继、相对固定的聚集趋向和模式取向,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变化发展的活形态,其建设机制也不能是僵硬的模式,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主动地、自觉地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二是连续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条块框架,它既是以往文化建设机制的继承和延续,又是以往文化机制的扬弃和光大,能够有效引导对文化的渗透、转移和演变。从量上看,这种机制的增量变化是无限的,其发展是不间断的;从质上看,它的内在品质是不断优化的,在众多的文化建设机制中,沙里淘金,日新又日新。三是相对稳定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又是一个相对稳定体系,它不能也不可能处在频繁的变化之中。它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或稳态,即一种可变的但又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经常处于变动不居之中,最终是无所适从,根本谈不上什么机制。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实践原则

(一)自律原则

自律途径是通过主体的内在观念如知识水平、道德觉悟、价值取向等主观性因素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自觉地推动文化建设机制的运行。自律机制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借助社会实践的主体系统、社会实践的目标系统和社会实践的规范系统,以自我强制的形式,超越纯粹的自发自在的日常生活阀限,进入自由自觉的文化状态,推动文化和谐。自律机制的表现特征是由文化特质决定的。中国文明的基本特点是统一性和延续性,不是中国人接受异族文化的语言、风俗,而是这些文化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它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是中国文化的自觉性,其在机制建设上也表现为自律途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自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自律,它在境界、层次、范围和技术含量等方面,都超出我国古代的文化建设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虽然使文化建设充满了自发性和随机性,甚至出现危机和风险、波折和动荡,但是贯穿于这种运行方式的竞争机制,又使文化发展充满机遇和活力。文化建设中曾经出现的令人困惑的现象表明,判断文化建设机制自律程度的尺度,必须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以及文化建设的成果联系起来,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来消除盲目性和自发性缺陷,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人的能动作用与文化建设动力的关系,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他律原则

他律途径是不依赖于社会实践主体意志的客观性,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体系统、工具系统和环境系统等,依照文化发展规律,运用现有的文化建设基础,技术手段,把握现代社会深层的和内在的机理、结构、活动机制、存在方式等,多维度、深层次和全方位的透视和统摄性地把握文化系统,推动文化和谐。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环境看,他律机制的形成,得益于外界力量的推动。监督机制和绩效管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要他律方式,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主体的评价、文化综合指标实现情况等方面,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有外界的推动。在理论创新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实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描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特征,辩证表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渊源、逻辑关系和指导作用,完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制度规范,为思想提供活动场所,为理论提供话语平台,为文化提供实践空间。他律原则还要求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推动文化创新,突破套路化的思维、板块化的形式以及简单化的结论,形成完整的衡量体系,通过优化指标体系,降低管理成本,贴近实际,及时校正参数。

(三)反馈原则

文化建设机制的确立和实施是一个不断纠偏和调节的过程,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确立,要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通过反思进行调整,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理性和自觉性。文化建设机制一旦确立,就应该放在实践中来检验,看看它是否符合实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完善,这是文化建设的反馈机制,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文化发展史上,这样的做法很常见。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之说也只是一个流派。《史记·楚世家》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可以看出,当时南方的一些国家并不认可儒家文化,“诸侯治国已各自为教”[2](P264),《说文序》称七国之时,“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秦既统一,始尚文字。”但是,焚书坑儒,又使儒学遭受重创。儒家思想以其在身心修养、协调人伦、安身立命、天人关系上的独擅胜场之处,经历漫漫途程,熔铸为人们积淀厚重的人文观念和生活式样。近代儒家文化也多次受到冲击,它也一度低落过。“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五四”运动中新思想的传播、中国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逐利风潮,都使儒家文化受到不同的影响。面对国内国际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发掘儒家精神,又成为文化建设的热潮。可见,文化建设总是在推陈出新中不断前进的。有人认为,对于儒家文化,舍之不谈,则传统文化不过是一盘散沙;全然抛弃,又呐喊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口号,终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有其特殊性,也要符合文化发展的共性。当今文化建设机制的设计,思路越来越辩证,越来越符合实际,这是一个不断反馈信息,总结经验的过程。

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评价规则

一是全面和准确。“全面准确”是一个无限逼近的问题,这是在实践中通过碰撞反射不断地更正计划、调整焦距,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提升决断力和整合力,使新的机制更接近实际、更客观、更全面的过程。“全面准确”的基本含义是:“其一是对不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对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坚决捍卫。其二是对多元文化和平共处、互相补充,互相蕴含,互相体现,既求冲突碰撞之源,又收互动会通之功。”[4](P146)其最根本的要求上客观务实,包括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客观看待他者文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关系,消除文化建设上的“价值虚无主义”和“文化无用论”的倾向,消除文化建设上的“观念决定论”,走出“就文化建设而进行文化建设”的简单化误区。

二是系统和灵活。文化也是一个系统,其建设机制又是由不同的子机制协调而成的。各部分之间运行良好,共同促进机能的发挥,才是文化发展的合理状态。系统性原则符合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多维性的统一,包括宏观的多维性和微观的多维性,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着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观念文化层面等,每一个层面又可以分解为若干要素。这些要素中,有些不能脱离系统而存在,有些也可以容纳到别的系统中,也有一些不相容的因素,是文化体系裂解的诱因。这些要素之间的作用,构成了文化系统相对稳定的存在和发展机制。”[4](P149)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划为核心与外延两个部分。精神思想等无形的东西是文化系统的核心,例如语言、艺术、思想、观念等;而物质产品是外延。文化建设机制,不仅要触及核心层面的质的方面,还要影响到量的方面。中国的文化传统、对西方的文化系统及其他民族的文化系统作分门别类的整理、研究、分析、剔决,有益的就“拿来”,无益的就舍弃,有害的就肃清,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运行的系统性原则。

三是科学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的确立必须遵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原则,在继承、扬弃中发展,具有综合创新的文化品格,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科学性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正确地反映自然和经济管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精神创设制度体制,规范管理程序和行为,构筑精神价值系统,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加速摆脱传统的农业模式,向着以现代化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模式跨越发展,文化的发展就遵循这一逻辑秩序,一切着眼于现时代的变化、发展、改革、开拓、进取、竞争的内容,必然成为我国当代文化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科学性另一表现是,致力于生态文化的和谐与发展。在文化建设中,注入人文情怀,培育全球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探求可持续性发展等,并融入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理念之中;捕捉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不断从实践中提升整合思想文化要素,熔铸了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

[1]尚明.中国近代人学与文化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严家明.社会机制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

[4]孟宪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潘维永)

D616;G122

A

1007-9106(2017)12-0023-05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的型构模式及建构方式研究”(16BKS118)研究成果;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6年专项课题(16FYHYB00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科研基金重点课题(YK16-01-04);江苏省高校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大学生网络思想文化阵地边界建构研究”(2017SJBFDY382)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长伟(1975—),男,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机制建设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