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及其哲学变革

2017-04-11 12:34
社科纵横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王 丰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哲学研究·

论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及其哲学变革

王 丰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本文从实践概念在旧哲学中的演进出发,重点论证了在扬弃旧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科学实践观,实现了哲学上的重大变革,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实践观具有的重要意义。

实践 马克思 科学实践观 哲学变革

实践范畴在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哲学家对实践有着不同的认识。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实践观,实现了哲学上的重大变革。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它从根本上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和其他一切旧哲学的实践观点区别开来。

一、旧哲学中实践概念的演进

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哲学,对于什么是实践,历代的西方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尽管他们在实践的理解上存在着可贵的思想与合理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旧哲学并未能形成科学的实践概念。

从古希腊开始,实践范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把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要求,也正因如此,叩开了实践的大门。柏拉图把注重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结合,他的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理想和教育思想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实践视为一个范畴来看待,并阐述了实践的内涵,强调实践是“人的生命实践”,指人在其生命活动中“进行选择”的活动。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只有正确的行为才是人的最终目标,所谓正确的行为就是自身即构成目的的实践,把实践限定为仅指具有价值和道德意义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即伦理道德行为。

到了近代,哲学家们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主要是将实践视为一种认识的方式与手段,认为实践能够为认识提供方式、方法,能够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以及认识自然提供手段。培根的实践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培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即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才是事物的本质,本质并不会直接地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去探索。实践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康德沿袭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传统,同样没有把像劳动这样的物质实践活动看成是适合于自由人的活动领域,只把实践限制在道德活动的方面。黑格尔第一次把人类劳动划入实践的概念中,超出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强调了劳动在人的形成中的积极作用。但是,他却把劳动当成“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一个阶段、一种表现,这样就把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概念神秘化了。在黑格尔看来,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主观的观念达到客观真理,这里的确包含了深刻的思想。但是,黑格尔的实践只是他的“绝对理念”这种客观精神自我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仍然是意识上的活动。费尔巴哈的实践观最根本的缺陷在于他“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P54)。费尔巴哈也曾常常提到实践,但是他所说的实践只是个人的生活实践,是饮食男女这类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或者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总体上讲,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把实践理解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的、客观的对象性物质活动,没有认识到实践既是一种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和物质欲望的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马克思十分重视对实践的哲学研究,不断发展着对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实践的力量来自本身自由的理性,实践的作用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讲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这时的马克思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区别开来。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9)把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实践看作为改造社会的物质活动。这是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一个重要发展,但这时马克思还没有研究生产实践问题,不了解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抓住了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即生产实践。同时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并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1](P42)。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他们已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们强调实践在改变现存事物中的作用,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还指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实践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特别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这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旧唯物主义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客观实在和认识的客体,这是它区别于唯心主义之处,但它看不到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把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仅仅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没有看作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马克思还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显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1](P54)把主体能动性夸大为精神创造客观世界,因而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性。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不能正确说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P55)

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P55)。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旧唯物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在内,正是因为离开实践去观察社会生活,因而无一例外地都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费尔巴哈那里,除了爱和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和友情之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与此相反,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

因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从辩证分析实践的矛盾本性入手,发现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并高度重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去“改变世界”,突破了旧哲学的狭隘眼界。

三、科学实践观在哲学上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在扬弃一切旧哲学后所建立的哲学,关注的不是去揭示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不是去建立描绘整个世界的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直接面向人的实践和现实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这不是把它当作本原或本体,不是企图在实践基础上去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而是通过强调实践的核心作用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的实践的意义的深刻揭示和全面阐释,彻底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二)科学实践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之中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取得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P56)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当作是驳斥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及其他怪论的最有力的证据。从实践出发理解现实世界以及与人的关系,并由实践来检验和衡量自己的理解,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之所以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就在于它们本身正是通过人类实践所掌握的,并且通过实践证明和不断丰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观中,实践的观点更是一以贯之。因而,科学实践观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三)科学实践观是哲学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的本质体现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7)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厌恶唯心主义者的理论空谈,正因为如此,他们曾将自己阐发的新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如果无视实践的重要意义,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马克思创立的哲学世界观有着明确的目的,他自己就说他的理论是代表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因此,他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强调自己哲学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成为群众行动的指南,并化作对世界进行革命性改造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去“改变世界”,才能达到人类的目的。

(四)科学实践观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纪元

科学实践观不仅为新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畴、新的视角、新的原理,而且也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超越。它不仅终结了一切旧哲学,成为现代哲学的立足点,而且也是我们回答与解决现代社会实践问题的理论旨归。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点回答和解决了所处时代的重大的实践课题,并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与继承,为创立新哲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但他留给后人的并非只是简单的原理、理论体系和阐述等,而是一种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新的思维方式,即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解释、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科学实践观回答了认识的来源、基础和标准的问题,真正代表“时代精神的精华”,凝聚着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纪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丁芳琴)

A811

A

1007-9106(2017)12-0103-03

王丰(1989—),男,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