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公益”活动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

2017-04-11 12:34何平月
社科纵横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公益价值观

何平月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大学生“微公益”活动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

何平月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微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的沟通交流手段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媒介,与这一发展趋向相一致,倡导个体参与的“微公益”活动在近年来借助微博、微信的勃兴也发展繁荣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社会公益模式。如今“微公益”这一新兴公益模式已经进入了校园,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欢迎。而高校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如何顺应这一转变,从而使微公益活动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暨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二者之间的契合,从而使思政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成为了当前研讨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此命题进行了专门研讨。

微公益 信息时代 高校 思政教育

一、引言

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勃兴,尤其是随着新型网络社交平台微博、微信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快速发展,公益活动开始与之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公益形式——“微公益”。

“微公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这种公益形式比较微小,任何个体无论自身条件优劣,只要热爱公益活动,都可以参与其中;二是指这种公益形式主要是借助“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的,任何个人,只要在网络上注册一个微博账号,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或者手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作为一项公益活动的发起人或者参与者将爱心传递出去。因此,可以说,微公益这种公益形式是随着互联网“微时代”的来临而兴起并发展起来的[1],是传统公益活动的一种有益补充。

微公益活动在高校获得了师生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对“微公益”活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后,开始主动参与其中,据一项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在参与微公益项目的意向方面“自愿参与”的人数占93.3%。”[2],另据部分大学生反映,通过一段时期积极参与“微公益”活动,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了升华,个人的道德素养也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见,积极推动高校“微公益”活动开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高校“微公益”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微公益”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海量”的,其中既有积极向上,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信息,但不可否认,消极的、不健康的,宣扬西方普世价值观、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自由化的信息更是充斥其中,这些不良信息无时无刻地不在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争取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导权,无时无刻地不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泯灭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诱发他们内心的贪婪和欲望,从而做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事件来。在高校大面积爆发的“裸贷”事件,无疑就是当代大学生放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而被贪婪和欲望所控制,从而出卖自己思想和灵魂的真实写照。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各类信息的时候,一定要用挑剔、甄别的眼光,接触和处置各类网络信息,同时更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增强自身免疫力,让一切不良信息对自己望而却步[3]。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4]该《意见》对志愿服务的强调,表明了志愿服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志愿服务性质,决定了学生积极投身“微公益”,有助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之道,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应遵循的价值规范、道德要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的措施和方法就是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从小事做起,点滴积累,见微知著。而“微公益”的“微”就具备这样的特点,一个人、一件公益事情,都是“微公益”,都蕴含着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大学生参与“微公益”,代表了一种爱心的传递,一种社会正能量的弘扬,而这些无疑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这一层面的有机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内化。

(二)高校“微公益”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园“微公益”门槛极低,不需要学生花费较多,也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和精力,只需要通过手机登录下微博、微信就可以参与公益活动,实现了社会公益的常态化。高校微公益,以义卖、募捐为主,学生积极性很高,如某高校2015年组织了一次“我为农村留守儿童贡献一本书”活动,短短两天时间,在网上就获得近千名大学生参与。学生通过参与微公益,奉献了爱心,看到了爱心的传递,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体验到了帮助别人所产生的获得感、自豪感:此外,有的学生在微博上发起或参与微公益活动,有时时候,很短时间就会获得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同龄人的关注和点赞,收货大量粉丝,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真实存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感,和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微公益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

当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仍以课堂教育和辅导员宣教为主,这种方式,学生不喜听,教育效果也不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改变教育的方式同时还要使这种教育效果具备可持续性。

“微公益”活动,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和创新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感受到人间的真爱,体验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自觉树立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观念,其思想政治素质在一次次地“微公益”活动中得到了加强,社会道德素养也获得了持续提升,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微公益”活动在爱心传递过程中,将一个个分散的个体在公益的名义下汇聚到了一起,学生之间彼此呼应、相互支持,这种良性的互动拉近了学生之间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了师生间其乐融融的和谐关系。通过对某高校参与过“微公益”活动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普遍反映,参加微公益活动后,大家心中涌动最多的就是爱,学会了以“感恩”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务,而这种洋溢在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爱”的正能量,又能够被学生积极地传递出去,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微公益”活动中来,从而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微公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措施

(一)发挥高校党团组织作用,增强微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高校党团组织,是高校加强党的领导,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托力量,在高校大学生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高校党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党员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平台建设,探索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有效机制,进而通过党团组织的牵引、连线、指导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到“微公益”活动中。如2014年月,某高校组织开展了一次“向农村留守儿童献爱心”的微公益活动,该校党团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率先在官方微博上发出号召,并积极向该校党团员和积极分子进行宣传,鼓励大家志愿献出爱心,从一根钢笔、一本图书、一件衣服捐献做起,将爱心传递给农村的留守儿童,将社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留守儿童心中,大学生也通过此次“微公益”活动,增进了对党和政府“和谐社会”的理解,增进了进一步向党靠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强决心,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培育高校微公益品牌项目,强化品牌思想政治教育的带动作用

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微公益”项目应当符合学生实际,并未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高校的“微公益”项目应致力于将之打造成富有特色的,便于开展的,长期性、连续性项目,最好将之作为高校自身的一个精品公益项目而进行品牌化运作,这样,可以在品牌的号召下,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其中,从而达到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关怀关爱之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施“微公益”项目品牌运作,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高校运转的精细化管理团队,这样,便于将“微公益”项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更好地辐射、传递出去,发挥以点带面、逐步倍增的效果,使投身该“微公益”活动品牌的人员越来越多,甚至突破学校、地区乃至国家的限制,成为世界性的“微公益”活动。同时,将“微公益”项目建成品牌,也有助于高校对学生开展长期的跟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学生毕业后高飞远走,也可以借助精细化的管理和运作,使参加了工作的大学生继续参与“微公益”活动,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化、终身化。

(三)高校“微公益”应注重于社会公益的结合

高校“微公益”活动不应只是简单的高校公益活动,而是应该将之打造为与社会公益相结合的公益活动,只有这样,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才能从象牙塔中跳跃出来,投身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才能从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中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之所在,并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社会的责任感来。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意到校园公益与社会公益的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更多地将关注的视野放到社会公益之中去。如每到开学,某高校就会组织一次“为家境贫寒学生献爱心”公益活动,组织该高校学生积极为困难学生募捐。为了提升此次活动的影响和参与度,思想政治课教师特意将许多组农村孩子上不起学的图片和视频发到了活动平台,从而引起了在校大学生对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关注,并自觉将一次学校的公益活动上升到了社会性的公益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结语

微时代背景下,以“微公益”为代表的平民公益正迅速发展蔓延开来,它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汇聚众人的力量,终集涓涓细流而为汪洋大海。微公益改变了传统的公益形式,由于其“微”,因此,满足了大学生志愿公益事业的要求,从而使高校大学生都可以投身到公益事业之中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可以通过微公益这一有效载体,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相信,随着“微公益”活动的继续开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二者之间的契合将会越来越紧密,高校微公益活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2]张伟利,杨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微公益现状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

[3]靳立波.校园微公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教育前沿,2016(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3.

(责任编辑:丁芳琴)

G641

A

1007-9106(2017)12-0168-03

* 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项目编号:15Y41)。

何平月(1979—),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公益价值观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公益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