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2017-04-13 23:40蒋维西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集体制度学校

蒋维西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沙坪坝401331)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蒋维西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沙坪坝401331)

实施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是顺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秉持“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对相关学校的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中存在诸多短板:保障措施不健全、备课内容缺乏新颖、集体备课实施方式单一、学校民主创新文化氛围缺失等。针对以上短板提出四项对策,即同步健全监督机制与奖励体系;鼓励集体备课内容的原创性,打造自由融通的集体备课资源库;优化备课形式向精细化转变;营造民主和谐的备课氛围,形成开放创新的教研文化。

集体备课;制度;监督

集体备课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诞生以来,历经了近70年的发展和推广。凭借其凝聚群策群力的优越性使得如今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已经建立了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但应该看到,由于受复杂教学环境、教师主观态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面临理论实施欣然,现实实施茫然的困境。因此,明确集体备课制度的价值并针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所谓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在教研组的指导下,年级学科组组织教师针对学情展开分析、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专项性研究工作”[1]。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则是对这种专项性研究活动的要求和规程。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加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已经在绝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得到确立。可以说,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不仅是“以人为本”时代对教师的客观要求、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更关系到教师自身专业的长远发展。

1.1 现代教学观的必然要求

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顺应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使得教师必须不断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容,也亟需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的有效实施。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现代教学的复杂性使得教师需要同时承担合作者、引导者以及组织者等多重角色,这种角色的多元化对教师备课质量的需求尤为突出,集体备课由于凝聚了教师群体的智慧,质量自然有所保证。其次,现代教学观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平等,如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是教师们所面临的共同命题,也正因为如此,教师集体备课成为了教师群体服务学生的智慧中枢。同时。现代教学观的人文关怀使得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不能放弃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使所有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都能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提升,如此艰巨的使命,仅靠教师个体的身体力行固然形单影只,但依靠教师集体备课凝聚群体智慧便会化腐朽为神奇,起到“1+1〉2”的效果。

1.2 发挥教师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教师即研究者”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促使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2]当前,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还需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这其中包括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能够认真聆听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并不是教师每天通过个人自我反思就可以单独获得的,而参与集体备课正好为教师个体提供了学习这些技能的机会。在参与集体备课的进程中,通过与群体内其他教师的细致沟通、团结协作、耐心交流,逐步实现教师个体思维多元化。[3]同时在这个进程中,以观点交锋、头脑风暴论证教学基本理论,促进教师对相关教学理论有效内化、优化其信息加工水平,逐步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教学现象,生成“大质量观”。于是,评价学生的指标也逐渐超越了成绩、行为表现的束缚,转向对学生更深的人文关怀。不得不说,教师集体备课增强了教师的综合素养,对教师专业的稳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3 新课改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

有效预设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并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准确实现预期结果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4个的构成要素。[4]可见,有效教学的实现着眼于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乃至教学过程的设计。备课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能否有效、有序的推进。备课是一个“研学定教”的过程,即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学生的本质需求和知识基础,更要依据以上的判断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师集体备课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方案。事实上,集体备课制度为教师个体创造了一个才思隽永的良好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教师个体得以在与同伴的观点交锋中内化教学规律,所谓“理越辩越明”。也正是在这样开放的场域下,教师个体可以充分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从而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一位教师的观察毕竟有限,凝聚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才会帮助个体教师更好的发现学生间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对症下药”。

2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实施的问题

尽管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但由于制度内部的缺陷以及教师群体对集体备课的运用缺乏规范等等原因使得集体备课制度在学校具体实施层面问题突出。

2.1 保障措施不健全:缺“监督”、少“奖励”

集体备课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科学有效的配套保障措施不仅有利于集体备课制度的顺利实施,更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一部分学校由于缺乏对教师需求的调查以及对制度实施成效的预测,并未制定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致使集体备课制度实施起来举步维艰。一方面,监督机制不到位。通过调研一些学校发现,75%的教研组经常进行集体备课,而大约15%的教研组却是偶尔进行,还有10%的教研组从来没有进行过集体备课。在访谈中,有些教师解释道:“领导不怎么重视,学校也没有合理的考评制度,老师们嫌麻烦,认为自己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了,没必要集体备课”。可见,这些学校对教师集体备课的评价监管还有不少缺陷,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手段。例如,有些学校还未将集体备课考核纳入绩效考核和年度的评优评先,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各层领导在制度实施时,对自己的工作任务不明确,特别是中层干部,考虑到没有与自身考核挂钩的保障性措施,时常秉持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使得集体备课制度没有落实具体,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2.2 集体备课的内容缺乏新颖:“拿来主义”盛行

教师们由于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的区别,对待集体备课的态度也有差异,加之有些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于是对集体备课的内容没有合理把控,造成了集体备课内容的新颖度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在:首先,重“拿来”轻原创,教师集体备课讨论的教学设计大多来自教参、网络,有的则是对二者的修改版,原创内容较少。久而久之,一部分教师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大为减弱。在没有跟组领导的情况下,教师们便思维涣散,放松要求。其次,重“预设”轻“过程”,教师们探讨的重点往往是学情、重难点以及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这样的的结果就是预设的教学环节成为了实际的教学过程。“缺少结合教情和学情进行二次生成的个性化备课以及运用教学机智在课堂中生成即时性备课”[5]其三,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们集体备课的着力点常常放在“教法”上,而非“学法”,让备课成了名副其实的“备教材”,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障碍以及学生心理需求等多维度的考量。

2.3 集体备课实施方式单一:缺乏多元趣味性

为了分担教师的工作量,一些教研组采取“主备人设计、同年级参与人补充完善”的形式,即先确定主备人,再安排教师集体备课,主备人在阐明设计方案的思路后,由参与备课的同年级其他教师集体讨论,发表见解,对该教案进行补充修正,最后由决策人对教学设计进行定稿。不可否认,这种形式的确让集体备课发挥了一些实际的功效。但这种形式存在着三个缺陷。首先,将参与教师限定为同年级的教师,这种人为的限定不仅限制了参与人数,更限制了教师活跃的气氛以及流通的思想观点。所谓当局者迷,同年级教师在一起备课难免思维受所处教学情境的影响而固化。不同年级教师在一起集体备课更有利于思维的碰撞以及灵感的迸发。其次,在有些学校,主备人大多为某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甚至常常是教研组长,这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对备课质量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集体备课成为了“权威”教师的主战场[6],新教师缺乏锻炼的机会且碍于情面难以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建议,使得合作互惠的集体备课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加之教研组长的教学工作与教研工作本身就很繁重,经常充当主备人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2.4 学校民主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经验主义与功利文化并存

学校文化氛围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学校通过多年办学沉淀、积累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学校以自身的文化内涵感染着置身其中的师生。可以说,教师的教学习惯与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文化氛围依旧弥漫着功利主义和经验至上的气息,“缺少教育的文化底蕴”。[7]严重影响了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的有效实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些教师重“眼前”轻“长远”。教师集体备课工作是一个逐步优化、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这意味着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漫长而稳步的时间。然而有些教师开始时集体备课非常用功且积极乐观,时间稍长一些,见“眼前”收效甚微便产生了一些失望消极的情绪,出现了半途而废、敷衍的现象。二是重“经验”轻“合作”。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有教学经验了,不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对集体备课的价值意义并不认同,导致其参与时常常持消极态度,由于担心他人知道自己的教学方式影响自身的教学业绩而不愿分享教学经验、有所保留。

3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有效实施的对策

鉴于以上阐述的问题和困境,需要从管理、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多个层面协同聚力,力求攻坚克难,促进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的有效实施。

3.1 同步健全监督机制与奖励体系,使之相辅相成

以健全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可以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让其发挥更好的成效。但仅仅健全监督机制还远不够,由于教师职场竞争压力的加剧,学校必须准确把握教师的心理需求,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奖励体系。这样双管齐下,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而且更有利于教师主动遵守制度,为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减少阻力。

在监督机制方面,为了优化对集体备课过程的监督,确保集体备课环节实施到位,每一位校领导都需要分配到各个教研组充当督导负责人。每个备课组也需有一位中层干部负责跟进,校领导与中层干部每月对集体备课情况进行研讨,对备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时解决。按照可操作性的原则,明确跟进人、督导责任人的责任分工,做到有据可依,顺理成章。同时,校长要承担对集体备课的宏观指导。在集体备课期间,除了正常的巡视外,校长要时常参与到备课活动中,亲自体验备课过程的始终,观察成员讨论是否深入、气氛是否活跃并归纳参与所感,对备课组及时反馈和点评。

在奖励体系方面,建立集体备课组长奖励制度,奖励那些在集体备课制度实施过程中认真负责的备课组长,他们的努力对于集体备课的果效至关重要。其次,创立团队备课奖励制度。重视备课组的团结协作,让教师彼此更好的信任与配合。最后,设立组内个人优秀奖,将其纳入个人的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以此调动教师个体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情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

3.2 鼓励集体备课内容的原创性,打造自由融通的集体备课资源库

内容的原创性是集体备课活动的亮点所在,是其历经近70年发展历程经久不衰、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集体备课如果没有足够的原创内容,未经过原创的思考,也就无法给教学实践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创图示,集体备课便成为了模仿的道具,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务必保证备课内容的原创性是落实集体备课制度的中心环节。学校应积极鼓励原创的教学设计,无论主备人教学设计的质量如何,只要是原创都应该受到学校物质和精神的鼓励,形成“人人搞原创,人人敬原创”的良好备课风气。其次,将研究与反思相结合,不断拓宽集体备课的内容。例如,先听课评课再备课。以此转变“备教材”的理念,将备课的着力点得以放在学生的“学”上。最后,学校可以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库,备课组在期末将这一学期教师集体原创的劳动成果汇聚起来,按照“教案类”、“课件类”、“习题类”等类别分门归类后递交学校妥善保存“智慧的结晶”,以便日后借鉴和留念。同时,集体备课资源的共享与整合离不开网络的支持。为此,学校可以尝试搭建多媒体网络平台,建立集体备课共享资源库,优化备课资源管理。

3.3 优化备课的实施方式向精细化转变,关注实施过程的高效

为防止集体备课的实施方式过于单一,学校需要对集体备课进行精细化处理,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的高效,既强调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过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首先,摒弃按年级划分备课组的理念,倡导广泛参与的原则,同学科的教师都可以一起参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方式由组内教师广泛讨论后达成共识,力求新颖和可操作性。然后,将讨论达成的共识以集体备课决议的形式予以确立并制定工作计划。在实施阶段,要强化备课组长对备课决议的实际执行,对于备课时间、实施方式等要素需要严格实施。同时,为了让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同取得话语权,获得专业锻炼的机会,学校可以在大备课组下设置若干个备课小组,组员在3-4人左右。每次集体备课前不妨先在小组内进行初步设计和讨论,尽量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发挥自己特长、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在集体备课结束后,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鼓励、相互督促,以便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班情学情等对教学设计进行二次加工、创新,让教案更适合自身的教学特色。[8]

3.4 营造民主和谐的备课氛围,形成开放创新的教研文化

在教师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优秀教师的引领与带头固然重要,但备课不是“一言堂”,每位教师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深入其中的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设定要求关注集体备课成员间的平等与自由,将中心发言与民主讨论相结合,激烈的辩论不影响同伴的友谊,营宽松自由、民主健康的融洽氛围。除此之外,学校需要着力形成开放创新的学校教研文化。在物质环境的搭建上,学校理应为教师的备课教研活动提供人性化的场所,让教师们在赏心悦目的环境里分享观点、畅谈教研。在精神环境的塑造上,学校应该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积极聆听教师对于集体备课的建议和意见。在调课、请假等教学管理工作上主动为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在较长时间的集体备课后,学校可以尝试组织参与教师的茶歇,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轻松活跃的人文气息,旨在推动开放创新的教研文化生成。

[1]张根应.集体备课的内涵及其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 2013(1):96.

[2]高远.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三强化”的培养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9(8):71.

[3]卢军坪.新型集体备课对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J].教育与管理,2017(5):7.

[4]范蔚,叶波,徐宇.“师生共进”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9):58.

[5]罗祖兵,周婷婷.教师集体备课的困境与突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8):51.

[6]孙晓雪.教师集体备课的现实困境及突破策略[J].教育探索,2016(4):118.

[7]宋文权,张玉兰.集体备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0(3):49.

[8]刘小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的确定与实施策略研究-以Z中学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29.

Problemsand Countermeasuresof Teachers'Collective Preparatory Course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J IANGW ei x i
(C hon gq in g N o r m a l U ni v e r sit y,S h a pin gba C hon gq in g401331)

T he implement a tion o f te a che r s col lecti v e lesson p r ep ara tion s y stemis to compl yw ith the ba sic r e qu i r ements o f the ne w c ur r ic u l u m r e f o r mo f ba sic e du c a tion.I t is f o u n d th a t a t p r esent, the r e ar em a n y sho r tcomin g s in the implement a tion o f te a che r s'col lecti v e lesson p r ep ara tion s y stem in C hin a's ba sic e du c a tion st ag e.T his p a pe r p u ts f o rward f o ur co u nte r me a s ur es.

C ol lecti v e Lesson Pr ep ara tion;S y stem;S u pe rv ision

6424.1

A

1672-2094(2017)03-0129-04

责任编辑:张隆辉

2017-03-15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复杂性思维视域下教师教学智慧生成机制研究”(13Y J A880015)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专业标准下微课应用于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16305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蒋维西(1992-)男,浙江温岭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论。

猜你喜欢
集体制度学校
我为集体献一计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警犬集体过生日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学校推介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