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应用型学科专业群的构建

2017-04-15 08:25其其格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地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案例,探讨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构建的意义和思路,以便加快民族院校內涵建设,增强学科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性,提升服务于民族地区的能力和竞争实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 学科专业群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资助,立项编号JMJD160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03-02

多元文化发展为民族院校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民族院校这一既担负大众高等教育普通任务又肩负民族地区民族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的个体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群的构建势在必行。

一、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构建的意义

应用型学科专业群的构建对于转型时期的民族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学科结构优化,实现资源共享,完善专业建设,促进师资建设,提高学生掌握应用性知识和应用性技能的本领,提升就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学科结构优化发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不仅可以打破现有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屏障,适应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改革需要,形成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新兴学科体系,向多样化融合方向延伸,从而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群的构建为人才培养全面发展提供更为自主的选择平台,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拓宽了道路。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划分越细,受教育者的知识面越狭窄,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学科专业群的构建从单一的学科或专业方向扩大为学科专业群,并在课程设置上遵循相近学科或相关联学科内在的规律,打破了课程间的壁垒,有利于拓宽专业口径,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学科专业群的构建是多元文化融合,不同学科科学综合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科群内部各个相关学科具有各种知识背景和专业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发挥群体或科研团队的优势。目前,高校核心竞争力除了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还体现在科研创新方面。因此,学科专业群的构建能带动大批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学校核心竞争力。

(四)资源整合得到充分利用

学科专业群的构建将民族院校有限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化组合和重新合理配置,使整合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通过学科专业群的构建,设置全院公选课或开放性实验室等,将直接隶属于学院或某个系部的实验室、教师资源、仪器设备、科研实训场地等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现象,进而提高资源集约型管理。

二、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构建的困境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决定着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下面立足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重点谈其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各专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科专业结构,目前还是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理工类应用型专业少。如在招的28个本科专业中社科类专业布点有21个,而理工类专业布点有7个,还缺乏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交通类、牧业类、信息类、新能源专业的增设。同时各专业发展不均衡,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相关度各系部之间相差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了学院社会效益。

(二)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学院按照高校转型发展要求,专业转型、课程建设需要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展开。近几年,学校虽然注重专业建设,但经费投入不足,如各专业经费配置与招生和就业直接挂钩,使得各系部注重招生就业率或只注重本系部专业建设,相关专业之间缺乏资源优化整合,从而轻视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建设没有得到及时深化或优化整合,课程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各专业校外实习见习基地有115处,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有8处,基本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但具体操作过程中校外实习基地还不得够稳定,开展实习实训任务时,对方接纳实习生人数问题、食宿问题、交通安全、指导教师匹配、学生管理、实习经费投入等等方面均存在实际困难。2014年各专业按照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但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讲,仍需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向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构建方向迈进。

(四)“双师型”师资资源严重不足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现有教职工579人,其中专任教师349人(蒙古族教师316人,站专任教师的90.5%),双语(蒙、汉)授课教师223人,占专任教师的64%,双师型教师60名,占全校专任教师的17%,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构建的设计

应用型学科专业群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探索实践和不懈努力。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更需要立足现实,重新审视所面临的挑战,从顶层设计中体现适应性变革,进而具体化到专业调整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相互关联的整个体系中。

(一)做好顶层设计,引领学科建设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院向应用型转型,首先做好顶层设计,统一思想,其次才是实践探索和深化改革。像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办学方向已明确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已纳入到学院“十三五规划”目标。在开设新专业方面的思路是通过积累,积极开展新的课程,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直至增设新的应用型专业为目标。目前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还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仍需要统一思想,组建专家组,进行人才市场的跟踪调研和用人单位跟踪调研;学生专业选择和学习态度研究;行业发展和工作岗位前景分析等方面从学校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二)围绕特色专业,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资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赋予新的内涵诠释,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新的特色,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并可以作为特色专业的新的增长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不仅朝着普通高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努力,同时还要围绕特色专业,传承民族文化教育,捍卫民族院校的不可替代性。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体现民族文化传统,一方面理解外来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使外界更多地关注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

(三)特色专业为支撑,分门别类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作为民族院校在保持特色专业重点发展的基础上,还要认同主流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大趋势,将现有的专业建设按学科门类分成不同学科专业群,优化整合资源,加强学科专业群的构建,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融合发展的总目标。例如,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虽然启动了法学、摄影、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三个专业的综合改革試点项目。但试点改革专业还有待在人才培养模式、关联专业的凝练、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材选编、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环节上还有待推进改革力度,努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四)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也是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目前,学术界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解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定论。所以,本文所提到的“双师型”主要指的是既具备理论教育的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最关键是对所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动态有所掌握,并能将目前行业中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像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在原有的“百名博士计划”和“教学名师培养与奖励计划”的事实基础上,还应出台“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尽快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师团队,最大限度的整合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实现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创新,协同合作完成专业更新和专业整合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民族院校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思考、探讨、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2]肖海涛,佟彤.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大学文化,2012(3).

作者简介:

其其格(1976年6月-),女,蒙古族,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